唐幫麗,鄭旭海,黃忠奎,易清玲,丁 鈺,何沅莉,李 燕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綿陽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皮膚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AD也被稱之為異位性皮炎,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泛斑、丘疹及瘙癢等。中重度AD治療難度較大,一直是臨床重點研究內容[1]。有文獻分析[2],中重度AD因為病情反復、極容易發作使得常規藥物無法達到理想效果。AD的發生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與遺傳、免疫功能、炎癥刺激及皮膚屏障功能等有關[3]。AD炎癥中2型輔助性T細胞(Th2)類型的細胞因子,包括白介素-4(IL-4),IL-4受體能介導AD炎癥反應。度普利尤單抗是一種能結合IL-4受體亞單位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是第一個靶向IL-4受體生物制劑,能抑制信號傳導,減少過敏感應。本文選擇筆者科室2019年1月-2020年6月診治的A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度普利尤單抗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醫院倫理學會批準,選擇醫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診治的134例AD患者,采用計算機隨機數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67例。對照組男32例,女35例,年齡18~49歲,平均(26.87±2.47)歲,病程1~6年,平均(2.47±0.39)年。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EASI)評分16~37分,平均(26.87±3.02)分;治療組男30例,女37例,年齡20~50歲,平均(26.81±2.46)歲,病程1~6年,平均(2.41±0.34)年。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評分16~36分,平均(26.81±3.04)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Williams的診斷標準;②成年患者;③病程在1年及1年以上的患者;④對治療藥物不過敏者。
1.3 排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②妊娠、哺乳期女性;③抑郁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④酒精藥物依賴的癥狀;⑤血液性疾病患者。
1.4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治療,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95),每天涂抹1次,連續使用4周;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使用度普利尤單抗(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注冊證號S20200017)輔助治療。第1天皮下注射600 mg,之后每2周300 mg皮下注射,共治療4周。
1.5 評價指標
1.5.1 外周血Th1/Th2比值,血清總IgE及血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治療前、治療4周,分別抽取兩組患者外周肘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留下血清,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留下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外周血Th1/Th2比值。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總IgE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EOS計數。
1.5.2 皮損改善情況、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4]:治療前及治療4周,參考患者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進行評定,對瘙癢、潮紅及脫屑及紅斑進行評分。重度記為3分,中度記為2分,輕度記為1分,無記為0分。總分越高,表示皮損改善情況越差。治療前、治療4周采用EASI對兩組患者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其中臨床表現面積大小評分:①將全身分為4個部位,即:頭/頸、上肢、軀干、下肢,上肢包括腋外側和手,軀干包括腋中部和腹股溝部,下肢包括臀和足部;皮損面積占各部位面積的比例分值為0~6分,即:0分為無皮疹,1分為<10%,2分為10%~19%,3分為20%~49%,4分為50%~69%,5分為70%~89%,6分為90%~100%。EASI=頭/頸癥狀體征評分合計×面積積分×0.1+上肢癥狀體征評分合計×面積積分×0.2+軀干癥狀體征評分合計×面積積分×0.3+下肢癥狀體征評分合計×面積積分×0.4。計算總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嚴重程度越高。
1.5.3 臨床療效[5]: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判定。痊愈為治療后較治療前至少減少90%;顯效為治療后較治療前至少減少60%~89%;進步為治療后較治療前至少減少20%~59%;無效為未達到以上標準。臨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進步)例數/總例數×100%。
1.5.4 疼痛及瘙癢情況: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用數字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滿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痛感越強;使用簡易瘙癢評分表,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瘙癢越強。
1.5.5 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蕁麻疹、嘔吐惡心、頭暈、食欲下降。
1.6 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繼續進行方差齊性檢驗,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外周血Th1/Th2比值,血清總IgE及EOS計數比較:在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血Th1/Th2比值,血清總IgE及EOS計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外周血Th1Th2比值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血清總IgE及EOS計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外周血Th1/Th2比值、血清總IgE及EOS計數比較 (例,±s)

表1 兩組患者外周血Th1/Th2比值、血清總IgE及EOS計數比較 (例,±s)
組別 例數 Th1/Th2比值/% IgE/(U/ml) EOS/(×106/L)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7 8.24±1.28 9.77±1.02 1 114.58±41.28 1 026.17±21.21 381.26±12.21 311.47±11.09治療組 67 8.29±1.29 11.84±1.09 1 114.33±41.29 841.29±21.28 381.67±12.26 362.18±11.05 t值 0.225 11.350 0.071 50.368 0.136 26.513 P值 0.821 <0.001 0.943 <0.001 0.891 <0.001
2.2 兩組皮損改善情況及EAS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皮損改善評分、EAS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皮損改善評分、EAS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皮損改善情況及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皮損改善情況及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皮損改善評分 EASI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7 5.18±1.03 4.24±0.39 10.18±1.29 4.24±0.29治療組 67 5.13±1.01 2.77±0.33 10.13±1.24 2.51±0.21 t值 0.283 23.552 0.325 21.167 P值 0.777 <0.001 0.715 <0.001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4周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典型病例見圖1。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圖1 AD治療前后皮損改善情況比較
2.4 兩組疼痛及瘙癢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及瘙癢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疼痛及瘙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疼痛及瘙癢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患者疼痛及瘙癢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 瘙癢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7 4.69±1.15 2.69±0.56 6.98±0.58 3.47±0.29治療組 67 4.63±1.18 1.02±0.51 6.92±0.56 2.03±0.28 t值 0.284 20.287 0.036 19.003 P值 0.774 <0.001 0.962 <0.001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A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及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瘙癢及外形性皮疹,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根據既往研究結果顯示[6],AD患者會合并慢性鼻炎及哮喘等。在過去的30年中,兒童發病率高達15%~30%,而成年人的患病率為2%~10%。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及IgE介導的免疫紊亂是導致AD的主要病機。局部使用抗生素是傳統治療方案,主要用于中度及重度患者,但容易復發,且潛在藥物毒性使其不能成為治療本病的長期選擇[7]。目前,針對中重度AD治療尚缺少有效治療方法。
度普利尤單抗是一種全人源化的IgG4亞類單克隆抗體藥物,2020年經我國國家藥監局批準用于治療中重度AD。李俊龍等[8]研究發現,度普利尤單抗是一種IL-4Rα拮抗劑,能通過與細胞表面的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3(IL-13)共同受體結合,抑制炎性因子表達及信號傳導,從而阻斷AD的發生及發展。潘春梅等[9]使用600 mg初始劑量的度普利尤單抗治療中、重度AD患者,經皮下注射,可分兩次進行,后隔周注射300 mg,不排斥局部糖皮質激素藥物聯合使用。16周后可以達到穩定濃度,經檢驗生物利用度為60.7%,但代謝途徑尚不清楚。綜合現有文獻發現[10],度普利尤單抗最先用于治療持續性哮喘及嗜酸性粒細胞升高的患者,結果證實本藥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延緩病情惡化,并降低了外周血Th1/Th2比值。特應性皮炎與哮喘在基因及發病機制上有部分連續,治療目的和途徑基本相似[11-15]。由此,臨床使用度普利尤單抗治療特應性皮炎。
外周血Th1、Th2失衡能引起細胞因子分泌異常,在異位性皮炎的發生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Th1細胞主要分泌炎性因子,可以介導細胞免疫,抑制Th2因子釋放,并介導液體免疫,誘導B細胞產生炎癥因子,參與皮損及瘙癢的發生和發展[16-17]。中重度AD患者皮損明顯,臨床皮損情況較嚴重,且AD患者血清總IgE顯著升高,并與病情關系密切[18]。當機體出現炎癥時EOS計數增加[19]。同時,瘙癢癥狀存在會使得患者抓傷皮膚,出現疼痛。故而積極緩解瘙癢、疼痛有利于促使患者康復,改善癥狀。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度普利尤單抗治療的患者外周血Th1/Th2比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外周血Th1/Th2比值升高意味著患者機體炎性細胞分泌減少,促使機體免疫功能好轉。度普利尤單抗能抑制JAK-STAT6通路調節參與過敏性炎癥反應的基因表達,從而降低炎性因子表達,促使外周血Th1/Th2比值升高,調節了免疫功能,降低了血清總IgE及EOS計數。同時,治療組患者皮損改善情況、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及臨床療效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度普利尤單抗能抑制JAK-STAT6通路下調角質形成細胞的屏障蛋白,使變應原及病原體穿透表皮能力下降,而高免疫環境又稱促進B細胞減少,從而使得組胺細胞分泌下降,保護了皮膚屏障功能,減少了濕疹面積,改善了疾病嚴重程度,提升了臨床療效。治療組患者疼痛、瘙癢及不良反應明顯減少,這與顧超穎等[20]研究結果一致。度普利尤單抗抑制IL-4和IL-13信號轉導,導致JAK-STAT6通路下游受體信號的下調,從而阻斷了AD的發生發展,繼而緩解了患者的瘙癢癥狀及疼痛。同時,度普利尤單抗安全性較好,幾乎不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免疫系統,故而少見蕁麻疹、嘔吐惡心、頭暈及食欲下降癥狀。目前,關于度普利尤單抗的不良反應報道較少,除本文所見不良反應外還有結膜炎、鼻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停藥或對癥處理后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度普利尤單抗輔助治療對中重度特應性皮炎(AD)能明顯提升患者美皮損改善情況及外周血Th1/Th2比值,改善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及瘙癢的發生率,建議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