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沛 張婷婷 韓宇 邱偉 杜啟濤
心腦血管病、腫瘤與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臨床將牙髓病分為急性牙髓炎與慢性牙髓炎[1]。兼性厭氧菌與專性厭氧桿菌是牙髓病最重要的微生物感染細菌,其可經牙本質小管、牙體缺損處、穿髓點侵入機體牙髓,可經牙周袋發生感染[2]。目前以根管治療為牙髓炎的主要治療手段,根管治療通過機械和化學方式共同消除感染,術后效果可維持高達10 年,本文就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的療效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治療的160 例牙體牙髓病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80 例。對照組男43 例,女37 例;年齡15~60 歲,平均年齡(34.30±3.81)歲;疼痛發作至就診時間1~9 d,平均疼痛發作至就診時間(4.32±1.25)d;急性牙髓病40 例,慢性牙髓炎40 例。實驗組男41 例,女39 例;年齡16~58 歲,平均年齡(34.89±3.24)歲;疼痛發作至就診時間1~8 d,平均疼痛發作至就診時間(3.80±1.27)d;急性牙髓炎37 例,慢性牙髓炎43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疼痛發作至就診時間、牙髓炎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牙神經外露患者;②齲齒蟲洞過深無法采取其他治療方式的患者;③牙根尖周圍組織發炎者;④根據《臨床口腔科學》及其他相關檢查被確診為牙體牙髓病患者。排除標準:①無足夠牙周支持的患牙;②經治療后仍無功能或失去修復價值的患牙;③嚴重暈血患者;④血液系統出現故障患者。
1.3 方法
1.3.1 實驗組 予以一次性根管治療:①開髓引流,開髓口大小保證能看到血液滲出即可;②無痛拔髓,對非急性炎癥期患者采用麻醉劑,對急性炎癥期患者開放引流3 d 后打麻醉劑拔髓擴管或封失活;③拔髓根備,使用拔髓針與擴大針擴挫根管壁上附著病菌;④封消毒藥,在無菌和良好隔濕情況下完成根管充填。
1.3.2 對照組 予以重復多次根管法治療,使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對患牙進行沖洗,重復進行根管疏通、消毒與填充3 個步驟,間隔3 d 復診1 次,3 次為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咀嚼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牙齒疼痛、出血癥狀消失,術后X 線檢查結果顯示無壞死組織;②有效:患者日常進食不受影響,牙齦紅腫炎癥緩解或消失;③無效:患者受冷、熱刺激感到疼痛,咀嚼功能明顯低于正常人??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咀嚼功能:采用咬合分析儀檢測牙咬合力,采用堅果測試咀嚼效率,采用鈍頭牙周探針檢測牙齦指數,牙咬合力值、咀嚼效率值高,牙齦指數低,表示咀嚼功能好。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牙咬合力、咀嚼效率、牙齦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牙咬合力、咀嚼效率較治療前升高,牙齦指數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者牙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牙齦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咀嚼功能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清白細胞介素-6、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白細胞介素-6、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的血清白細胞介素-6、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牙體牙髓病會導致患者不能正常進食,牙齦腫脹或出血,影響機體吸收營養的同時有感染風險,髓腔壓力升高壓制神經,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3]。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傳統重復根管法為了減少患者就診次數在引流時增大開髓口,過度依賴處于炎癥狀態的患牙對麻藥的高耐受性,在開髓后讓患者在疼痛狀態下直接拔髓,延長了麻藥失效后的疼痛期。一次性根管治療為了縮短患者疼痛期,選擇合適的開髓口,解除髓腔內的高壓狀態完成開髓引流,治療效果顯著提升。由結果可知,治療后,兩組患者牙咬合力、咀嚼效率較治療前升高,牙齦指數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者牙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牙齦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次性根管治療在開髓時從舌面窩入手,從頸方向鉆入,準確探尋根管口,采用擴大針擴挫,對根管壁每一方向進行擴挫,挫去一定厚度避免根管壁深層細菌再次造成感染,通過開放引流根尖部的炎性物質,減少炎性滲出物積聚對患者的刺激,緩解血管充血狀態,緩解牙髓組織的急性炎癥,同時患者的劇烈痛感也得以緩解[4-7]。治療后,實驗組的白細胞介素-6、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重復根管法使用生理鹽水和雙氧水反復沖洗患處,對牙髓產生重復刺激,易發生再次感染,有可能加重炎癥反應。一次性根管治療相較于重復根管法多次少量用生理鹽水沖洗不同,其采用一次大量的抗菌液沖洗,對患者牙髓刺激少,療程短,根管感染的風險因此減少,減少刺激的情況下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本文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嚴密封閉根管口,使其處于封閉狀態,可以預防患者在日常進食中再次對其造成損傷;在治療過程中保護牙髓,恢復牙齒形態、牙齒功能與牙齒美觀,同時維持與緊鄰軟硬組織的正常生理解剖關系,防止發生進一步的牙齒損壞。另外,一次性根管治療可以保持患者原本牙齒排列的完整性,預防因傳統拔牙后的支持骨質喪失,保持臉型的外觀與假牙穩定性,預防患牙相鄰牙齒的蛀牙、移位、牙周病發生[8-10]。
綜上所述,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促進患者咀嚼功能恢復,能夠降低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