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光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具有致死率、致殘率高的特點,是臨床普遍關注的疾病之一[1,2]。但是受到多因素的影響,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中仍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資料顯示,腦卒中發病患者中,約80%為缺血性腦卒中,主要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發病后患者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言語功能障礙、昏倒等表現[3,4]。目前臨床中主要以神經保護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則,治療藥物的選擇是提升療效的關鍵[5,6]。因此,本次研究選取100 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探究丁苯酞軟膠囊的臨床應用成效,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計算機數字隨機模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35 例,女15 例;年齡62~77 歲,平均年齡(68.72±3.21)歲。觀察組中男32 例,女18 例;年齡64~78 歲,平均年齡(69.05±3.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依達拉奉治療,將30 mg 依達拉奉(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80)用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滴注,30 min/次,2 次/d,連續治療21 d。
1.2.2 觀察組 采用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依達拉奉用法與對照組相同,另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0.5 mg/次,2 次/d,連續治療21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分別于治療前后測定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病殘程度為0 級,NIHSS 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降低幅度85%~100%,為顯效;患者病殘程度為1~3 級,NIHSS 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降低幅度50%~84%,為有效;其余情況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用藥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睡眠障礙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臨床常見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腦卒中不僅會造成患者神經功能損傷,還會誘發例如偏癱,腦心綜合征,腎功能衰竭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受認知功能下降、神經功能減弱、生活質量下降等因素影響,腦卒中患者很容易出現抑郁伴焦慮共病,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7,8]。有統計數據顯示,70%以上的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后均會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遺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在以往的臨床實踐中,針對腦卒中患者需要長期進行藥物治療,以控制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的微循環,促進患者康復[9,10]。
本次研究以丁苯酞軟膠囊作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聯合治療藥物,丁苯酞是一種能夠完全貫穿血腦屏障,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損傷情況進行有效改善的人工合成消旋體[11,12]。在大腦中,海馬CAI區是控制人體學習與記憶等重要功能的控制區,對缺血、缺氧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而丁苯酞能夠對海馬區的細胞凋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能夠較好地保護海馬區的正常功能,并且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丁苯酞對抑制谷氨酸的釋放具有顯著的效用,可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謝產物的介導幫助人體血管痙攣的消除,從而起到治療目的[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將丁苯酞軟膠囊應用于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并且用藥安全性較高,并發癥發生率低[14-16]。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丁苯酞軟膠囊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神經功能,改善預后,且用藥安全,可行性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