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梓育
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病理特征主要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膝關節骨質增生等,會限制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步行活動時會感到明顯的疼痛、僵硬癥狀,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1,2]。臨床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以抗炎藥物抑制炎癥、理療減輕疼痛等為主,治療時間長,見效慢,且還易形成依賴性,整體治療效果不佳;較保守治療而言,手術療法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3]。常用的手術方法有脛骨高位截骨術、關節鏡清理術、膝關節置換術等,治療方法較多,但療效并不相同。本研究分析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具體內容呈現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70 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按照奇偶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各35 例。實驗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37~72 歲,平均年齡(61.25±8.36)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17±1.39)年;單側22 例、雙側13 例;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9 例、中度14 例、重度2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39~72 歲,平均年齡(61.23±8.27)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6.23±1.26)年;單側23 例、雙側12 例;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9 例、中度14 例、重度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經過相關檢查確診;②患者活動有明顯的膝關節摩擦感,且有≤30 min 的晨僵情況;③患者病史資料完整,精神認知正常,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④患者及家屬在醫護人員健康教育下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在相關文件上簽字;⑤此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受損者;②合并其他原發膝關節炎疾病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④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⑤既往有藥物過敏史或對本次用藥過敏者;⑥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視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關節置換術治療,選擇硬膜腔外麻醉,手術切口于膝關節正中處,切開關節囊,暴露膝關節,清除游離體及邊緣骨贅,另外還需將髕上囊、髕下脂肪墊及交叉韌帶切除,定位脛骨平臺截骨,插入股骨髓內定位針,并裝入骨板,檢查膝關節間隙及兩側對稱性,固定過程中應用骨水泥,檢查膝關節前后及側方的穩定性,手術結束后進行傷口沖洗、引流。
1.3.2 實驗組 采用關節鏡清理術聯合玻璃酸鈉治療,選擇腰硬聯合麻醉,仰臥位,手術切口于膝關節前內外側,將器械置入,依次對髕上囊、內側間隙、髕股關節等進行鏡檢,根據術中可見切除肥大脂肪墊及增生的滑膜,取出游離體,將關節軟骨及半月板進行修正,對骨贅進行磨削,后使用生理鹽水對關節腔進行沖洗,吸凈積液,對傷口進行縫合包扎,后注射玻璃酸鈉(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36,規格:2 ml∶20 mg×1 支)20 mg,1 次/周,共治療5 周,并隨訪觀察6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①膝關節功能評分:使用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分評估患者術前、術后3 個月和術后6 個月膝關節功能變化,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②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病癥均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好轉:患者病癥有明顯改善,主要病癥消失,實驗室檢查結果未發生明顯變化;無效:患者手術后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均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膝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主要以關節軟骨變性損傷為主,好發于中老年群體,面臨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加劇、肥胖、不良運動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該疾病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關節軟骨損傷是最基本的病理改變,其會逐漸發生退化情況,增加關節病變發生幾率,臨床若治療不及時,嚴重者會有致殘的后果[4-6]。
保守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物、外敷或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等,雖能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無法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控制,易增加患者的治療負擔。而手術治療中,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能夠對患者的膝內進行有效糾正,松解患者關節攣縮情況,可幫助恢復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但該治療方法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價格昂貴,部分患者經濟實力不足以承擔該治療方案[7,8]。對該疾病的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或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延緩關節退變,盡最大可能保障患者的正常生活。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關節鏡清理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借助關節鏡,能夠將關節腔內的骨質增生及炎性組織進行有效清除,有助于術后關節活動;其能有效清除致病因素,減少關節內非生理性壓力及炎癥反應,有助于疾病恢復;且關節鏡清理術是一種微創技術,其手術切口小,對患者身體損傷程度較小,術后感染、血腫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能夠保障治療的安全性,且還能通過改善關節內環境來增加關節面的平整度,利于關節功能恢復[9,10]。臨床應用該治療手段針對性強、患者術后恢復快,便于患者接受。此外膝骨性關節炎疾病的發生與關節腔內滑膜分泌的玻璃酸量降低有密切聯系,玻璃酸鈉是一種粘多糖類藥物,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能夠為關節軟骨提供營養并起到潤滑作用,從而保護關節軟骨,利于其再生[11,12]。故而在關節鏡清理術的基礎上注射玻璃酸鈉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對于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的研究結果表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該治療方法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行關節鏡清理術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能夠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病情,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