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肺動脈高壓是指患者肺動脈壓升高,靜息狀態下平均肺動脈壓≥25 mm Hg(1 mm Hg=0.133 kPa),運動狀態下平均肺動脈壓≥30 mm Hg。其臨床表現千差萬別,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胸悶、氣促等,最終發展為右心室功能不全[1]。其主要原因是肺血管阻力增加,而增加肺動脈壓,以患者活動后出現胸悶、氣促為特征,由于其臨床診斷困難,醫療救治率低。據文獻報道,我國肺動脈高壓患病率為96/100 萬,男女比例為1∶7.92,其發生與患者肺血管結構異常密切相關,其病因為患者肺血管內膜損傷、中膜肥厚、外膜纖維化導致肺動脈管腔進行性狹窄,進而導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但其具體發病機制臨床尚未完全闡明,并無根治性治療方法[2,3]。美國肺動脈高壓領域相關指南——《肺動脈高壓診斷和治療指南》明確了一般康復措施,即建議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鍛煉,但運動強度必須控制在無癥狀的范圍內,總之患者應在不引起癥狀的情況下多運動,其訓練可在指導下進行,目的是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目前臨床并未明確鍛煉康復方式和內容。本研究采用呼吸功能鍛煉對恢復期患者的呼吸功能和運動耐力進行干預,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治療的60 例肺動脈高壓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5~75 歲,平均年齡(62.14±4.29)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5~74 歲,平均年齡(62.32±3.9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20~75 歲;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證實繼發性肺動脈高壓;功能分級為Ⅱ~Ⅲ級患者;符合肺動脈高壓診斷標準;患者基礎疾病穩定,認知功能正常,無意識障礙,藥物治療>1 次;患者均無精神疾病,能正常溝通,并知情同意;患者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不能配合檢查的患者;存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意識、認知、行為功能不正常,無法獨立溝通患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礙患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存在病變患者;病情突然惡化,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干預,監測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給予吸氧、藥物指導等康復方法,指導患者定時作息、日常生活及飲食。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干預。具體方法:腹式呼吸:患者雙臂平舉采取坐姿,吸氣時,橫膈膜向上移動,腹部向前突出,當吸入量達到最大值時,屏住呼吸5 s 后呼氣,腹部凹陷后雙手恢復向下,然后反復,10~20 min/d;之后患者進行騎自行車動作鍛煉呼吸,患者平躺在床上,雙腿向上騰空,交替騎自行車動作,完成20 min/d。之后采取縮唇呼吸,“縮唇呼吸”是指患者吸氣時用鼻子呼吸,呼氣時以縮唇的形式,施加一定的阻力,用嘴唇類似口哨口型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氣,此方法能在患者氣管及支氣管內產生一定呼氣正壓力,防止患者胸內高壓導致小氣道塌陷失去彈性牽引,并能有效消除肺部殘余氣體,改善肺部血流失衡,減少殘余氣體對吸入空氣的稀釋,從而降低肺泡二氧化碳分壓,改善氣體交換效率,提高患者的通氣功能,改善其健康狀況。患者收縮嘴唇,用鼻子吸氣后隨著身體運動呼氣,第一節,患者雙手上舉吸氣,放下呼氣15 次;第二節,患者雙手放在身體一側,上下交替移動,同時交替吸氣、呼氣約15 次;第三節,患者屈肘,雙手握成拳,交替向前斜擊,同時呼氣與吸氣交替進行15 次;第四節,患者交替抬腿,膝蓋彎曲75°,腿向上舉時吸氣,腿向下放時呼氣。療程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呼氣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6 min 步行距離及干預第1、2 周的焦慮、抑郁評分。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測量值/預測值)×100%。6 min 步行距離為患者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在心內科安靜且通風良好的病房走廊完成6 min 步行,精確繪制6 min 步行距離位置,病房配備步行距離計時器、血壓計、筆記本以及相應所需的救援設備和藥品。焦慮情況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6 分無焦慮,6~13 分輕度焦慮,14~19 分中度焦慮,20~25 分重度焦慮,>25 分極重度焦慮;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患者抑郁情況進行評分:<7 分為正常,7~15 分為可能有抑郁,16~22 分為輕度抑郁,23~30 分為中度抑郁,≥31 分為重度抑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呼氣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干預前,兩組呼氣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6 min 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呼氣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高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呼氣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6 min 步行距離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呼氣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6 min 步行距離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干預第1、2 周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試驗組干預第1、2 周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第1、2 周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干預第1、2 周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肺動脈高壓患者治療時間延遲,早期特異性低,癥狀一經發現就處于中晚期,臨床最常見的癥狀是患者活動后呼吸困難,一些患者可能只在早期表現出與疾病有關的基本癥狀,如活動后呼吸急促[4-6],此時應考慮肺動脈高壓的可能性,癥狀包括疲勞、頭暈和胸悶,該表現與肺血管堵塞關系密切,多數患者存在氣道功能障礙,但臨床上無治療特效藥物。通過基礎干預,延緩疾病進一步發展非常重要,但常規干預并沒有關注患者運動的具體措施。在患者康復訓練中,呼吸功能鍛煉以改善肺通氣功能為目的,符合基礎治療的原則[7-9]。呼吸功能鍛煉是通過反復的呼吸鍛煉提高患者運動耐力,改善呼吸膈肌和肋間肌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對肺泡的康復作用,改善肺通氣功能。肌肉耐力鍛煉會進一步增加患者心臟的血流,增加肺的血流量,降低肺動脈壓力,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運動范圍內可以刺激大腦產生抗抑郁物質,適當的補充蛋白質,可以提供必要的營養,因此要鼓勵患者在耐受的條件下適度運動[10]。
綜上所述,采取呼吸功能鍛煉干預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效果顯著,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