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杰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110031)
水工環是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的簡稱。其勘察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1)對地質地形展開勘察。通俗點講,就是對地下水的流動等情況加以詳查,并做好分析記錄,從而形成對地下水狀況的清晰認知,并根據這些信息資料,展開接下來的推測和分析。
2)對當地區域的地質展開勘察。此工作相對難度較大,而且極具危險性,尤其是地球板塊在運動時極易會引發地震等各類災害。除了對地質展開勘察外,還要對環境下巖石的情況加以認真研究,從而完成對工程地質類型的調查和區分統計。
3)對項目所在地區的環境質量加以勘察。主要是對勘察地區地質情況展開研究,防止工程建設在不夠良好、脆弱的環境下實施,進而引發諸多安全事故等,造成對人員及環境的破壞或污染[1]。
1)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水工環地質勘察范疇極為廣泛,也很容易引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比如對植被造成毀壞、對土地、水資源等形成污染,如果不加以制止和處理,會令生態環境問題越發嚴峻,直至影響大眾的生產生活。同時,水工環地質勘察會伴隨著大量的工程,倘若采用不合理或者不科學的設備機械等,或者施行的技術不合理,也會造成諸多環境問題,如泥石流、坍塌等。水工環地質勘察對環境的危害是非常直接的。
2)對社會環境的影響。除了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外,水工環地質勘察也會對社會環境形成不良影響。如水工環地質勘察極易對區域內文物古跡造成毀損,深入挖掘地質是勘察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如沒有科學使用探測技術,很容易會影響和毀壞地下的文物古跡。文物古跡如果遭到破壞,損失是極為巨大的。地質勘察會占用很大一塊土地面積,在勘察期間,通常會讓原來的居民轉移到其他地方,這樣會牽扯出諸多問題并引發糾紛。倘若勘察導致地下水遭受污染,對大眾生產生活的影響是直接性的[2]。
1)加速環境惡化。我國能源資源開發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無論是能源開采還是資源開采都存在提升空間。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明顯落后很多。建筑工程建設是我國地質勘察、礦產資源開發的一大核心方向,但這也極易引發對環境的破壞,開采、勘察工作忽視了生態資源、環境,一味地重視效益,從而導致諸多環境問題,像地質荒漠化,不僅構成了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極大地影響了大眾的生產生活。尤其近幾年,這種破壞力度和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反噬性越來越強,這意味著環境惡化速度越發加快。
2)地質勘察內容不全面。地質勘察是一項長久的任務,一旦在漫長的時間內出現一些常態化小問題,勢必會引發諸多一連串負面影響。如果不加以糾正和遏制,會導致勘察內容缺失,從而使得勘察結果不夠精準全面。地質勘察工作最要緊的就是全面準確,否則造成的嚴重后果,不亞于一場自然災害。
水工環地質勘察當中,環境影響評估機制的建立和落實可以最大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該機制是在水工環地質勘察進行前,在勘察計劃訂立完備的基礎上,對施工附近的生態、社會環境加以調研分析,然后將地質勘察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進行級別劃分,并嚴格執行的法律性機制。嚴格執行能將地質勘察造成的環境傷害降至最低,從而達到對環境的保護目的。成熟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也是水環工地質勘察中對礦產資源的優化利用,借助于對周邊環境的測評劃分,從而為后續鉆孔、挖采等工作提供全面精確的資料[3]。
水工環地質勘察和礦產資源開發等工作同等重要,都是隸屬礦山建設中資源規劃、環境管理范疇。完善綠色勘察機制需要生態環保等多個部門進行聯動協作,而非哪個部門的單獨職責。綠色勘察管理體系當中,需對各部門的職能進行明確區分,并確立各部門最終的履責范疇,詳細界定權益。尤其對水工環地質勘察中那些交叉性綜合化事件,必須通過文件、政策等將其加以清晰規劃。同時,第一時間填補各部門中管理內容的空缺,以防出現各部門相互推卸職責的現象。尤其是中央文件在各地的落實踐行,需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來展開。地方在執行水工環地質勘察管理體制政策時,要因地制宜,衍生出符合自身發展理念的體制。同時,對水工環地質勘察管理事項也需不斷歸納總結,如果責任過于分散,容易引發體制的松散。
按照地區地質災害歷史數據來進行劃分,是建立綠色勘察管理體制的一大核心依據。與此同時,還需建立健全垃圾處理制度。水工環地質勘察會產生廢水、固體廢棄物等垃圾,所以相關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用水上,則要出具紙質文件來對用水環節加以規范管控,降低廢水的排放量,以防危及大眾生活用水。在勘察中,還需要建設塵防噪的隔離帶,實現勘察區和居民區的隔離。
完善綠色勘察管理體制,降低污染因素,提高綜合勘察水平,對存在污染問題的區域,可按照勘察的規模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并動員多部門參與聯動,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最大化修復和治理[4]。
施行環保型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是加強環境保護的有力措施,這是一種全新的地質勘察技術,旨在保護好環境的前提下完成最終水工環地質勘察任務。采用最先進的勘察設備、技術,降低人為因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水工環地質勘察既需要規范的法律、科學的體制作指導,又需要科技含量高的技術作支撐。地質勘察單位要以政府為依托,制訂詳細可操的勘察規劃,并進行科學化投資,以便集中攻克勘察技術難題,不斷提高勘察技術能力,采用最新技術研發成果,大大提高水工環地質勘察的質量。
可以引進并大力倡導遙感、航空物探等技術,搭配高精尖設備,運用最為環保的方式展開地質勘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環保型地質勘察技術是勘察工作的一大支撐,但還需根據不同地區實況加以調整。要想將這一技術落實推廣下去,需要政府、市場等多重配合。另外,還要多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地質勘察模式。把綠色環保的理念根植于每個地質勘察人員的心中,使其自覺遵循各項規章機制,不斷學習和了解最新設備、技術等,掌握和應用各類環保型水工環地質勘察技術,提高勘察的效率。
水工環地質勘察周期較長,而且進度較為緩慢,因此要求每位工作人員都能建立環保意識,時時注意保護周邊環境,以防勘察破壞和污染生態。以前的水工環勘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不夠,常常會采用不科學的物探方法或者材料,從而對礦山附近植被等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而當下以及未來的勘察工作,務必要轉變工作重心,將環保放在首位,對一切不環保的勘察方式、材料、設備等都要堅決遏制,倘若察覺異常狀況,需立即停止所有工作,查明問題根源并施行挽救措施,然后展開地質勘察[5]。
水工環地質勘察對自然、社會環境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必須予以重視,加強舉措,保護好生態環境,將地質勘察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范疇。從實際情況看,如今水工環地質勘察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因此必須強化地質勘察效果,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盡力找尋地質勘察和生態良好間的平衡,從而提高勘察質量,保證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實現勘察和環保的同步持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