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永生
(拔群干部學院組織人力資源部,廣西東蘭 547400)
東蘭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管轄,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總面積2 415 km2,其中耕地面積僅占5.8%。全縣聚居了壯族、侗族、苗族、瑤族、毛南等8 個少數民族,共28.56 萬人。東蘭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鄧小平、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光輝足跡的英雄之地,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2021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4.25%,穩居全市第一位。東蘭先后獲得“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等稱號和烏雞之鄉、板栗之鄉、長壽之鄉、將軍之鄉等多種美譽[1]。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環境讓東蘭縣的農業發展需要特色產業去完善和推動。本文通過分析東蘭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提出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以期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改善東蘭特色產業的整體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
2016 年以來,東蘭縣堅持扶貧扶長遠的民生理念,瞄準脫貧增收的短期目標和建成小康社會的長期目標,結合河池市“十大百萬”扶貧產業戰略的部署指示,制定出臺了《東蘭縣“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的通知》,明確提出東蘭“十三五”期間要重點扶持發展油茶、核桃、板栗、桑蠶、東蘭烏雞、黑山羊、黑山豬、肉牛、水產養殖和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重點打造這些特色農業產業,助推東蘭全面脫貧攻堅,努力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從過去傳統的“輸血”式到現階段“造血”式的關鍵轉化。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東蘭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1.97 萬hm2,油茶產品精加工率高達80%以上,茶油年產量達4 000 多t 以上,油茶產業年產值突破3億元以上;全縣特色水果種植基地面積達0.38 萬hm2;生豬、肉牛和肉羊分別出欄9.65 萬頭、1.77 萬頭和8.06 萬只;栽培食用菌1 000 萬棒,產值4 263 萬元;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93 萬hm2,板栗種植面積約2.17 萬hm2,總產量兩萬多t,產值可達1.2 億元;特色產業覆蓋脫貧戶高達99.19%。2018年以來,為帶動特色產業更好地覆蓋輻射全縣和擴大增收,東蘭縣委縣政府牽頭引進廣西渝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廣西立騰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基地”等多種管理運作模式,帶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烏雞等特色種養產業,為全縣8 600 多建檔立卡戶實現增收1 290 多萬元[2]。如今,特色產業已成為東蘭全縣助農致富奔小康的最主要經濟手段,為全縣決戰“十四五”攻堅起始階段、實現經濟繁榮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近十多年來,東蘭縣先后摸索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有油茶、板栗、核桃、桑蠶、東蘭烏雞、黑山羊、黑山豬、肉牛、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和水產養殖等10種。東蘭當前仍是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農民群眾收入普遍較低和政府財力非常脆弱的縣,如果多個產業并列發展,沒有主次之分或沒有鮮明突出的主導特色產業,就會出現貪多求全的局面,造成寶貴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分散,進而造成產業雖多卻沒有一個產業能夠真正發展壯大,難以形成具有較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
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發展特色產業相對來說投入較大,從投入到收獲的周期也相對較長,必須建管齊抓共管和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收益回報。多數產業基地建設容易,后期維護管理難,因為基地建設能夠很快見到成效,而后期運行管理出效益出成果則相對緩慢,導致有些地方在特色產業建設上重建輕管等問題比較突出,有的甚至只建不管。一些地方在抓特色產業建設時,熱衷于追求進度、面積和數量,貪大求全,追求短期利益,卻忽視了產品發展的核心質量,導致產業發展有速度和規模,卻低質量和無品牌效益[3]。一些基地建設多年卻年年負債虧損,產生了極大的社會負面影響,造成國家寶貴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內耗,讓農民群眾對發展特色產業失去信心。
由于農業受規模和自然資源稟賦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東蘭縣絕大多數農民群眾單純依靠第一產業(種養殖業),增收空間十分狹窄,因此必須把特色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努力向第二、第三產業拓展延伸,積極配套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和相關的服務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和放大倍增產業整體經濟效益。近年來東蘭縣在抓特色產業建設上,普遍存在產業基地建設遍地開工,基地規模迅速擴大,但農產品、特色產品加工業卻嚴重滯后,第二、第三產業跟不上第一產業發展步伐的現象。全縣大多數農村市場仍以買賣初級農產品為主,極少有產地初加工基礎,普遍缺乏精深加工產業鏈的開發,導致特色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已經成為東蘭縣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
雖然東蘭有很多特色農產品,但由于沒有立足地方實際,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缺乏長遠的整體規劃,再加上農民群眾對當前市場經濟形勢、各鄉鎮資源優勢稟賦和比較優勢預測分析不透徹,部分產業處于盲目跟隨和無序發展狀態。產業趨同極易造成市場的惡性競爭,難以使特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有的甚至盲目跟從,沒有深思熟慮,在未經當地農業技術人員科學試驗研究的情況下,把特色產業照搬建設在不合適的地域環境,或者選擇了不適宜的外來品種盲目培育種植,幾年過去之后,才發現水土不服,最終給國家和農民群眾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例如,從2012 年開始,東蘭許多鄉鎮在縣、鄉政府的號召下大面積種植核桃,有的農戶不惜一切將其所有土地都種上核桃,如今9 年過去了核桃仍沒見開花結果。對本地優勢資源發掘開發力度不夠,東蘭縣作為紅七軍和韋拔群烈士的故鄉,是廣西紅色文化資源最為富集的一個縣,與國內其他革命老區相比,東蘭的紅色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遠遠滯后,旅游開發程度不夠深入,其紅色旅游景點多處在初始開發利用階段,缺乏更高層次的挖掘和打造。紅色旅游發展相對單一,對東蘭經濟的輻射影響有限,無法發揮帶動當地經濟的作用[4]。
要壯大地方經濟,必須大力推進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需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深入探索走出一條人無我有和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十四五”時期,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就是要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把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作為突破口,集中力量主攻一兩個優勢顯著、帶動能力強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形成一批獨具魅力、有極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要加大產業科研投入,在充分調研基礎上進行科學分析,從多個適宜東蘭發展的特色產業中,篩選出一兩個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長久穩定、產業覆蓋面廣、社會認可度和支持度最高、受益人群最多、農民群眾基礎最牢靠、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作為全縣的特色主導產業,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堅持走差異化發展和以特色取長補短之路。從當前東蘭縣特色產業發展實際狀況來看,這個產業無疑是油茶產業。政府主導和群眾形成發展共識,采取以下措施發展油茶產業:1)在適宜發展油茶產業的鄉鎮和連片地塊優先發展油茶產業,使其規模不斷聚集成片、連接成線,擴大種植面積,形成油茶示范區。其他產業不能與油茶產業爭奪資源、搶土地。2)國家、區、市、縣級的相關政策、資金和項目向油茶產業大力傾斜,堅持主導產業重點幫扶。特別是在縣財政資金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產業發展布局不能過于分散和謀求面面兼顧,應緊抓重點產業支持其發展。3)重點圍繞油茶產業,發展與其相關聯的其他產業。例如在油茶地里放養烏雞等,可以實現長短結合、優勢互補,這樣既尊重了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發展其他相關產業,又促進了油茶產業和諧共生發展,使油茶產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顯,發展更加順暢。這樣才能集中有限力量將油茶產業真正做大做強,成就東蘭縣“亮麗名片”和“金字品牌”。
質量和品質是特色產品的核心價值所在,只有不斷強化技術監管,嚴把特色產品質量關,才能提升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凝聚力量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要改變以往過于注重建設進度、盲目擴大基地規模、單純追求增加產品數量、粗放式經營管理的做法,堅持質量和效益優先,把控好特色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穩步發展。特別是在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中,不可一味地追求進度和節奏,堅持以提高特色產業產品質量為核心,推進標準化生產,追求質量第一,確保建一特色產業、成就一方經濟發展。大膽將種植效益低、更適合發展特色產業的田地調整出來,改良建設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基地。依托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特色產業的建設質量,同時不斷加強產業基地的后期運行管理,確保新建產業基地后期管理得當,做到早見收、高效益。
要充分把握國家實施鄉村振興、革命老區振興等重大戰略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搶抓河池市加快推進東巴鳳一體化發展機遇,把東蘭未來發展放在全國、全區、全市發展格局中來謀劃和建設,推動新時代東蘭特色產業相關配套的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建設興旺東蘭上實現新突破[5]。縣、鄉政府要認真謀劃梳理區市出臺的促進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協調保障資金要素,特別是重點解決好全縣特色產業配套的科技園區和龍頭企業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共同構建特色產業供應鏈服務平臺,組合連接多元主體,打造特色產業利益共同體,不斷提升特色產業的運營效率,讓加入到供應鏈體系的農民群眾、投資商都能獲益。靈活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不斷優化要素配置,引導農民群眾加入特色產業合作社,鼓勵特色產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入股龍頭企業,建立龍頭企業、特色產業合作組織和農戶之間真正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同時,特色產業配套的科技園區和龍頭企業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不斷深挖潛力,融合當地元素,加大研發投入,凝聚重視科技創新,進一步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強化現代科技創新力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不斷擴大主導產業規模,打造規模化、科技化的產業種植基地,為科技園區和龍頭企業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此外,當地還要不斷完善特色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提高流通效率和輻射能力,推動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豐富產品線,促進特色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民族地區要發展,就要立足地方資源稟賦、自然發展條件和自身比較優勢,關鍵在于找準發展路子和突出地方特色。只有做好特色文章,才能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6]。提倡各民族地區要依托綠水青山、鄉土文化和民俗民風等特色資源,發展壯大鄉村旅游、文化體驗和健康養生等新興產業,突出多元化、差異化和特色化,既要有速度,更要實現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構建“紅綠”融合發展模式,努力打造“紅綠”融合發展的魅力品牌。對各種顏色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打造和宣傳。將東蘭獨特的紅色文化內涵融入到綠色資源中,將紅色文化通過民俗文化傳統表現出來,將紅色文化和旅游休閑娛樂體驗相結合,打造一系列旅游新產品,以“紅”推“綠”,以“俗”促“紅”,以“綠”扶“紅”,實現“紅綠”并重,打造“東蘭紅色旅游區”,如推廣鄧小平在東蘭的足跡之旅,在東蘭壯族“三月三”“螞拐節”及三弄瑤族的“祝著節”等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的表演中融入當地紅色文化元素,從而促進紅色文化資源長效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