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河南各地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集群,同時催生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受到很多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
1.社會因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農業產業集群都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比如通過財稅政策優惠及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減少稅費、給予物質上的支持等方面的同時在某些農村地區積極實施招商引資,引導外部資金和先進技術及專業技術人才進入,改善農業產業集群的外部環境,使該地區的農業生產更趨專業化,從而形成優勢產業的集聚,加速了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
2.經濟因素。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競爭不斷加劇,企業的單打獨斗已經不能在競爭中長期生存下去,必須要適應與相關企業合作,形成優勢互補,才能在競爭中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企業,很多企業本身缺乏技術、資金和人才,更要尋求合作共贏,這些經濟因素也催生了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
3.市場因素。在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市場要素有加速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企業(農戶)的供應及消費者的需求發生的變化是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拉動力。產業集群的功能之一是可以提高生產的專業化程度,形成更加專業化的市場。農業產業一旦形成專業化,不僅可以克服單個企業(農戶)的生產風險和交易風險,同時還可以通過規模化和專業化提高其議價能力,還可以擴大產品銷路,有效克服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使農產品的提供更加有效。
1.農業自然資源。農業是受到自然資源即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的行業,所以具有天然農業資源優勢的區域更容易形成集聚。由于每個區域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水源等都不盡相同,所以很容易形成區域特色農業。但同時農業自然資源在某一地區固定,不能在另外一個地區進行復制,所以在某一些區域形成的農業產業集群不一定適合其他地區。因此,農業自然資源豐富更易吸引資源和人才的進入,并且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具有交通優勢的區域更易形成農業產業集群。
2.集群內龍頭企業。在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就是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集群中,聚集了眾多農業企業,而農業龍頭企業在其中處于主導地位,它們承擔了供應鏈上的大部分工作,起領頭羊的作用。農業龍頭企業也分為不同的級別和規模,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對當地農業產業集群的影響程度不一樣。通過產業集群中的農業龍頭企業的幫助,很多中小農業企業可以獲得技術上的支持,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多的采購訂單及市場發展機會。所以,要更加重視在農業產業集群中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農業產業集群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影響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其中,社會經濟及市場因素屬于比較重要的外部影響因素;農業自然資源、集群內龍頭企業屬于比較重要的內部影響因素。在引導和發展農業產業集群時,一定要對這些影響因素高度重視。近年來河南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農業產業集群的有效發展,但是影響河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仍然不少。
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進而實現農業產業集聚,產業振興,課題組深入河南部分富有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通過實地調查走訪,采集大量第一手數據,分析了河南農業產業集群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因素。
課題組將河南省孟州市、光山縣等地區農民作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區域農業特色鮮明,具有先天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優勢。調查中采取了隨機攔截、現場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共隨機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58份,回收率91.6%。
經過統計可知,該地區的農民年紀偏大,文化水平較低,雖然大多經商,但收入大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問卷調查的基礎信息部分,男女調查各占50%。其中,年齡在21~30歲的占8%,年齡在31~40歲占16%,年齡在41~50歲的占52%,年齡在51~60歲的占20%,年齡在60歲以上的占4%,年齡在20歲以下沒有調查。由此項可知,農村剩余勞動力普遍年齡都很大,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年輕勞動力基本在外求學或工作。
在農戶的教育程度調查一項中,教育程度為初中的占72.7%,高中或者技校或者中專的占14.4%,小學或以下的占7.5%,大專和本科的占5.1%,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3%。
長久以來,與城市地區相比,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較為落后,農戶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在對農戶收入情況進行實地調研時,不難發現大多數農民都打工或經商,家庭年收入大都在6~7萬之間,屬于中等以下水平,這與他們受教育程度偏低有很大關系,雖然他們大都自己創業,但是因為缺乏文化知識、相關的經商頭腦和技術經驗,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收益。
1.自身因素。首先,歲數越大的農戶對于電子商務知之甚少。50歲以上的農戶對電子商務較為陌生的占比達45.4%,而50歲以下的農戶對電子商務較為了解的只有25.1%,所以,年齡與電子商務的了解度成反比,因為年齡越大的人對新生事物的理解與接受能力越差,他們已經習慣于過往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害怕改變,對電子商務甚至有些排斥。
其次,自身的學歷也會對電子商務的了解產生影響,表現為文化程度越低的人對電子商務通曉水平越低。從對農戶的不同學歷研究可知,學歷水平越高對電子商務了解更多更深,相反學歷水平越低則對電子商務了解越少越淺。學歷越高的人,其文化程度可以幫助認識和接收更多的新生事物,更加有自信去接受新生事物,而鄉村大部分農戶因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所以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低及接觸機會少很多,因此對電子商務不是很了解。
最后,農戶的收入與其對電子商務的了解多少成正比關系。收入水平高、經濟實力強的農戶在電子商務的了解上會更多更深一些,而那些家庭經濟收入較少的農戶則對電子商務的了解更少更淺一些。分析原因,收入較高者會更有機會接觸到電子商務,能更多了解電子商務帶來的好處,而收入較低者由于接觸少,根本不愿意多去嘗試和實踐。
2.外部因素。第一,很多農戶對電子商務網上的購物環境不滿意。65%的人害怕買到質量沒有保障的產品,還擔心賣家的信譽有問題。29%的人覺得當買到不合適的商品時,在網上退換貨特別麻煩,還有12%的人擔心自己在網上支付是否安全的問題,3%的人認為農村物流欠發達,很多快遞業務收費較高,除此還有14%的人覺得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對電子商務的不信任,會對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網上退換貨及網上支付是否安全的想法,主要因為農戶從心里不信任及缺少對電子商務的相關流程操作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大多數農戶對于電子商務了解太少,缺乏相關的實際操作經驗導致,因此仍需慢慢努力去進行改善。
第二,農村缺乏開展電子商務應有的基礎設施及相關技術。通過對農村電子商務制約因素的調查,其中35%的農戶不知道電子商務有什么用處,對其充滿不信任感;另有30%的人認為電子商務的有關技術難以操作,不具有掌握電子商務的技能。同時,另有少部分農戶顧慮農村信息化建設、物流發展、農村道路建設及電腦覆蓋率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因此,農村電子商務的有序開展必須要全方面集思廣益,齊頭并進。
第三,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廣泛宣傳工作尚不到位。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的人認為可以通過真實的成功案例宣傳,更容易讓人相信,從而放下心里戒備,更有信心去使用電子商務開展交易。有些人則認為先讓領導干部帶頭學習,再親自進行傳授,可能會更容易接受。電子商務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說,還是相對陌生的東西,如果農業產業集群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資金、技術、人才、產品、信息等要素的高度集聚效應,有技術人員來帶領大家去做,做出榜樣的力量,再加上有資金賦能,信息支持農村電商就會讓農戶感到更加信任和可靠,也使農村的各項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