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峰(張家口市懷來縣農業農村局 )
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生產積極性,近年來我市根據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引進了適合本市種植條件的新型鮮食玉米,按照目前產業發展來看,成效顯著。
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鄰北京市,西與山西省毗鄰,西北及北部與內蒙古接壤,南與保定市交界,京張高速、京藏高速、張石高速、110 國道、207 國道貫穿全市,交通十分便利;從氣候上來看,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有利于光合作用產物的生長。
鮮食玉米含有大量的賴氨酸、維生素、糖、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被稱為“水果型綠色蔬菜”;黃糯玉米當中,含有大量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所含的維生素B,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豐富的植物纖維,可以使人產生飽腹感,而達到減肥瘦身的作用;還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
鮮食玉米從1999年開始試種,截止到目前,張家口市的鮮食玉米生產在河北省處于首位,到目前為止通過國審和省審定的品種共有23個,新品種保護11個,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產品銷往北京、天津等全國29個省(市),并出口韓國、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一是解決了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因種植鮮食玉米把一茬種植變為兩茬種植,增加了勞動力的投入。二是帶動了運輸業的繁榮,鮮食玉米收摘時需用大批的農用三輪車和小卡車。三是玉米青桿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為全市“奶牛計劃”提供了最好的青貯飼草。
張家口市鮮食玉米品種育種起步晚,品種單調,缺乏優良品種,遺傳性狀不穩定、品質相對較差,育種單位較少,育種技術落后,特別是種植區域交叉,品種雜亂,嚴重影響果穗品質和風味。
種植技術不規范、配套栽培技術普及率不高,其中品種混合種植現象嚴重、田間管理呈現粗放型,大大降低了品種特質;種植過程中,缺乏對病蟲害防控的應對技術。加工技術還有待提升。
鮮食玉米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產業鏈條脫節,附加值較低,多數農戶仍持有傳統的以產定銷的經營理念,從玉米產地到超市到餐桌供需鏈條脫節;加工企業規模較小,精深加工不足,產品單一,阻礙了鮮食玉米產業鏈向其他產業延伸的創新經營。
一是金融政策幫扶少,鮮食玉米生產企業低利息貸款較難,運作僅靠社會融資,嚴重影響企業發展,很難開拓更大的市場。二是部分企業存在加工設施落后,技術工藝簡單,產品不達標等問題,很難形成競爭力。
對外宣傳方面力度還不夠,品牌意識薄弱,單干種植戶僅是自發的、無規模的小面積種植,難以規模化生產加工,造成種植收入不穩定,再加上很多農民不懂網上宣傳、銷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植鮮食玉米的積極性。
一是做好鮮食玉米品種選育工作。利用張家口的區域自然資源優勢,聯合本地農業大學和研究機構,因地制宜開發優質、多抗鮮食玉米的品種。二是針對新品種的不同生物學特性、區域生態和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強相應的單倍體、多倍體和雜交育種的研究,加強新品種的布局、季節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采收期的選擇等環節技術集成,形成栽培技術體系。三是加強新種質量改良與創新,加強不同育種單位間互補合作、開展聯合育種攻關,提高育種效率。
一是健全規程。鮮食玉米在進入市場前,要積極引導種植戶和種植企業向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不能出現任何的有污染、影響安全的環節,實現玉米生產全程質量有保證。二是健全服務。按照國家政策,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促進鮮食玉米產業快速發展。
一是壯大鮮食玉米的龍頭企業。盡快構建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撐和投資保障機制,落實企業用地、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銀行要逐步加大金融支撐力度。二是做好鮮食玉米品牌建設。制定規劃,立足全市現有特色產業基礎,對鮮食玉米未來5-10年發展進行科學規劃。三是強強聯合。推動成立全市的鮮食玉米協會,加強產業發展的組織和領導。四是多元建設。將鮮食玉米品牌元素植入基礎建設中,為產品的品牌建設提供更多路徑選擇。
一是政府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扶持。張家口市政府及農業農村部門和科研單位要大力支持這一新型產業的發展,加大社會資本等的投入,舉辦類似懷來葡萄節式的鮮食玉米商業活動。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市場需求確定鮮食玉米的種植品種、面積和季節。三是推動產業化經營,張家口要加強政府引領作用,在管理機構、專業生產、區域布局、社會服務等方面提綱挈領,科學規劃,實現最佳效益。
一是商業宣傳。企業參與各種農產品的展銷會,尤其要利用好萬全區的“中國鮮食玉米之鄉”這張名片。二是媒體宣傳。針對鮮食玉米的特點和消費群體,生產企業要打“親情牌”“健康牌”。三是體驗宣傳。舉辦張家口市鮮食玉米的采摘季、采摘節,深刻挖掘玉米的種植文化及相關的農業文化,提高消費者對鮮食玉米的深層次認識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