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文
(安溪縣官橋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福建安溪 362441)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種植紅薯面積為4 551.93 hm2,花生面積1 121.93 hm2,蔬菜面積14 576.40 hm2,其中芥菜種植面積為1 893.27 hm2。另外,安溪縣農民靈活采用多種適合當地的耕作方式,如單季早稻-紅薯套種芥菜方式、春花生-紅薯套種方式、春花生-紅薯-蔬菜高效套種方式等。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進而確保現有種植面積的穩定,目前急需綜合運用各類栽培技術,以求在確保降低生產投入的基礎上,多渠道增加當前各農業群體的實際收入。下面針對春花生-紅薯-芥菜套種的高效栽培技術進行全方位的探討。
春花生-紅薯-芥菜套種具有巨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省工、省本、增產、增收及降低勞動程度等多個方面。1)可以省去花生收獲后重新種植紅薯及芥菜前的清園、翻犁、耙平、整畦等重復工作,同時可省去紅薯施點頭肥和施部分夾邊肥的工作時間及相應的除草任務。2)采用套種技術能夠實現紅薯供求關系的轉變,從原有的客戶市場等待貨源到現有的提前滿足市場需求,從而節約農業生產成本。3)運用套種技術手段,春花生產量可增加10%~20%;而紅薯的產量比花生采收后另外安排種植的可相對增加20%~30%的產值,芥菜產量保持穩定。
春花生選擇適應安溪縣山區或平原地區條件,同時又能進行套種的株矮、緊湊直立、高產、優質、抗病性品種,如汕油71 號。紅薯應選擇短蔓、半直立、高產、高抗蔓割病、高抗薯瘟病品種,如龍薯9 號、當地自留品種晉江紅。芥菜選擇大葉芥菜,可腌制咸菜,如白芥、紫(黑)芥。
3 月中旬種植花生,6 月中旬在花生地套種紅薯,9 月下旬移栽芥菜[1]。
應根據實地情況,如氣候(溫度、降水量)、地勢、田塊大小、土壤肥力、種植品種等,選擇整畦方式。平原地區可采用起畦栽培模式,畦高20 cm,畦面寬60 cm,溝寬30 cm,種植2 行花生,間隔40 cm,畦兩邊各種植一行花生,各畦留邊10 cm,畦中間套種1 行紅薯。山地、旱地都可采用畦邊留行套薯,畦面寬99 cm,溝寬30 cm,畦高20 cm,一邊留26 cm 套薯,另一邊種植3 行花生[2]。
在紅薯壟一邊高2/3處挖穴移栽芥菜苗,株距35 cm。
為了確保春花生與紅薯、芥菜套種后,依舊能夠維持各自高產狀態,則需對春花生、紅薯、芥菜栽培技術進行獨立分析,實現高產保質技術在套種期間呈良性互補作用。
5.1.1 大田整理
翻犁耙平后每667 m2撒施石灰粉30 kg 對土壤環境進行消毒;60 kg 硫酸鉀復合肥、50 kg 過磷酸鉀做底肥,再根據實地情況選擇整畦方式,最好按南北走向進行,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整畦要求畦面平整、土壤顆粒細碎,保持土質疏松、濕潤,畦面每667 m2撒施300 kg 有機肥、25 kg 硼肥[3]。
5.1.2 種子處理
花生種子翻曬2 d,一般在種植前7 d 剝殼,按大小分類,剔除粒小、發芽、霉變的種子。在播種前1 d 用25%噻蟲·咯·霜靈懸浮劑50~60 mL 與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0~200 mL、75%百菌清500~800 倍液、70 mL 花生根瘤菌劑混合適量水稀釋可拌種20~25 kg,防治地下害蟲、蚜蟲、薊馬、葉斑病;抑制病菌,促進花生根瘤菌形成等。
5.1.3 合理密植
平原地區花生種植密度應選擇大行距50 cm,包括兩畦留邊寬10 cm 加溝寬30 cm;小行距40 cm,株距15 cm,每667 m2種植6 300 穴,每穴種植3 粒花生種子。山地、旱地畦一邊留26 cm 套薯,另一邊種植3 行花生,小行距18 cm 左右,大行距因地形及田塊而異,株距20 cm,每667 m2種植9 000 穴左右,每穴種植2 粒花生種子。采用穴播,穴深4 cm,穴底加草木灰播種,覆土3 cm,噴水濕潤土壤。
5.1.4 田間管理
1)及時補苗、清棵壯苗。花生出苗應及時查看,及時補苗。花生清棵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把幼苗周圍土扒開,讓兩片子葉和側芽見光,抑制節間伸長,促進第一、第二對分枝健壯生長[4]。2)中耕除草、培土。第二次中耕除草在清棵后20 d 左右淺鋤,第三次中耕培土在花生下針、封壟前,既需要避免培土覆蓋過多還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片,又要注意避免損傷果針,減少落土對周邊散落的藤蔓造成的損傷。3)水分管理。花生不耐干旱又怕水分過多,應遵循“干燥促根壯苗,足水促花下針,濕潤促莢發育”原則。苗期水分需求少,應保持土壤干燥;開花下針期及結莢期保持土壤有充足水分;收獲前保持一定水分。4)控旺防徒長。人工控旺,通過人工踩秧或用袋子裝沙土進行壓秧,促進花生花針下扎提高花生結莢率。在花生結莢前期,種植戶可用15%多效唑200~400 倍液均勻噴灑,防止花生徒長[5]。5)花生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補追葉面肥。在始花期結合第二次中耕除草每667 m2用尿素5~6 kg 和氯化鉀8~10 kg 混合施用。在花生初花期,每667 m2葉面噴灑50%磷酸二氫鉀40 g+鉬酸銨微量元素葉面肥50 g 兌水16 kg 的混合溶液,間隔10 d 進行第二次追肥,以促進花生第一、第二對分枝生長,補充花期所需養分;莢果膨大期每667 m2用30 g 尿素+99%磷酸二氫鉀150 g 兌水15 kg 噴灑,提高飽果率和產量,防止葉片早衰。
5.1.5 病蟲防治
通過田間調查,對常見病蟲害予以防治結合處理。1)根據春花生、紅薯、芥菜套種期間常見病害進行常規性預防,如花生葉斑病、青枯病及花生銹病等。2)在后續培土期間,利用培土工作間隙將殺蟲劑混入沙土中,以提高最終預防效果。至于治療的手段,也需根據實際預防效果,從成本低到高擇優選擇不同農藥稀釋液進行跟蹤防治。
5.1.6 適時采收
在7 月中下旬左右采收。花生莖葉變黃、果殼呈黃褐色采收為宜。榨油的花生應完全成熟時采收,提高出油率。花生藤蔓曬干,可作甘薯夾邊肥料。
5.2.1 薯苗處理
薯苗可以提前繁殖育苗或提前向紅薯育苗專業戶預訂,選擇健壯、莖粗、節間均勻的紅薯苗,長度20 cm,提早2 d 選晴朗天氣落實餓苗。種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辛硫磷乳油200 倍液+2%硫酸鉀500 g 加水25 kg 混合溶液浸40 min。
5.2.2 套種紅薯
應在春花生全面收獲之后35~40 d 種植,6 月中旬套種,兩人一組進行套種,一人負責撥開春花生的藤蔓挖穴,深度10 cm,另一人則負責斜插保持紅薯苗入土7 cm,外露2 節、3~4 片葉子,控制株距在25 cm;進行回填時,注意保護好周邊的花生結莢;種植后及時澆水,種植行間距90 cm,每667 m2栽種3 000 株左右,并及時進行補苗,保證全苗[6]。
5.2.3 田間水分管理
紅薯是耐旱能力較強的作物,除偶遇干旱年份,無需格外重視補水,另需針對夏季暴雨影響,做好相應的防洪排澇工作,避免爛根。
5.2.4 及時追肥
花生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紅薯在苗期可不施基肥,以追肥為主。重施夾邊肥,在花生收獲后,藤蔓曬干,紅薯兩邊土壤耕翻曬白,一邊花生藤蔓還田,每667 m2施50~60 kg 復合肥,另一邊每667 m2施有機肥500 kg、復合肥50 kg,兩邊同時施3%辛硫磷顆粒3 kg 防治地下害蟲,培土起壟,壟底寬60 cm、壟溝寬30 cm、壟高25 cm 為宜。紅薯生長后期適當施葉面肥,用50~70 g 磷酸二氫鉀+24 g 膨大素+0.3%葡萄糖酸鈣溶液兌水25 kg 均勻噴灑葉面,紅薯長勢弱的可以加濃度0.4%~0.5%尿素混合噴灑,每隔7 d 噴一次,連續3 次,防止早衰,促進薯塊膨大,提高甘薯產量。
5.2.5 控旺防徒長
為有效控制紅薯莖蔓徒長,促進根塊膨大,需進行控旺。第一次控旺,主莖長至50 cm、分枝長至35 cm,摘除頂芽,抑制莖蔓徒長,促進根塊膨大;第二次控旺在栽后65~70 d,分枝長至60~80 cm;第三次控旺在栽后85~90 d,采用化學手段控制葉片擴展速度,利于后續套種的正常實施。
5.2.6 病蟲防治
對于其病蟲害分為前中后三期病害,前期主要針對地下蟲害,可選用敵百蟲拌炒麥進行預防;中期則可選用代森錳鋅等進行兌水噴霧;后期則側重葉面蟲害的消殺,包括天蛾、卷葉蛾或造橋蟲等,通常選用速滅殺丁類藥劑。
5.2.7 紅薯采收
一般在霜降前采收,為提早上市可在10 月1 日左右提前采收,最遲10 月底完成采收。具體采收時間視市場需求情況及用途而決定。
5.3.1 播種育苗
備好苗床,8 月下旬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80 g,撒播均勻,播種后撒上一層草木灰,用耙子攤平;8月氣溫高,病蟲害發生較嚴重,應注意加強防治管理;出苗前早晚澆水、輕澆水、勤澆水,使用硫酸鉀復合肥0.5 kg 稀釋噴灑,苗期30~40 d[7]。
5.3.2 芥菜移栽
芥菜在起苗前應澆足水再挖苗,防止傷根,幼苗4~5 片真葉、株高15 cm 時帶土移栽利于成活。9 月下旬移栽,采用定穴種植,撥開紅薯莖蔓,在紅薯向陽一側距壟底14 cm 處挖穴套種,穴施草木灰,移栽完及時澆水;移栽時注意避免損傷紅薯莖蔓及薯塊;行距90 cm,株距35 cm,每667 m2種植2 200 株左右。移栽后3~5 d 應查苗補苗,保證成活率。
5.3.3 畦面整理
在紅薯收獲后,及時翻壟改畦,畦寬60 cm、畦高14 cm、溝寬30 cm,每667 m2施30 kg 尿素。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芥菜產量,可以在紅薯收獲后在已套種芥菜另一側重新補種一批芥菜,9 月下旬播種育苗,紅薯收獲后移栽,12 月底可采收,按芥菜成熟程度錯期分批采收,栽培措施相同。
5.3.4 水分管理
芥菜移栽后,應澆水緩苗,天氣炎熱時每天早晚澆水,原則上應保持土壤濕潤,雨季及時排水防澇,整個生育期可施尿素或復合肥2~3 次,一般在每次采收后追肥,每次用量20 kg。
5.3.5 病蟲防治
預防為主,加強田間管理,減少田間的病菌源,發現蟲害時及時用藥劑防治。常見病蟲害是霜霉病與蚜蟲,霜霉病采用75%百菌清600 倍液防治,蚜蟲采用吡蟲啉農藥防治。
5.3.6 芥菜采收
從11 月開始采收可持續到翌年3 月,一般視芥菜長勢而定,鮮食可用小刀逐片采收至現蕾時整株采收;秋播芥菜根據成熟程度分批次按采大留小原則采收;加工腌制的芥菜需生長期達到80~100 d,芥菜心梗達到10 cm,經微霜凍為最佳采收期,腌制咸菜口感更好,味道發甜,品優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