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琴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南京 210094)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由南京市婦聯牽頭的“美麗庭院”建設也在助力南京市的鄉村振興。從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升級打造,到精神文明和家庭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得到不斷拓展、豐富。部分建設比較成熟的鄉村,開始從農家樂向鄉村民宿、從休閑農業向田園綜合體拓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鄉村農業產業鏈,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富民產業,真正實現鄉村振興[1]。從1984 年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提出“庭院經濟”的概念后,經過近40 年的發展,庭院經濟在一些農村地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些農民通過發展庭院經濟發家致富。但總體來說,庭院經濟還存在政府部門認識不到位、自身存在缺陷、農民的局限性等問題,導致發展不平衡[2]。鑒于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研究庭院經濟的發展路徑十分必要。
庭院經濟自古就被視為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多出現在農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社會學領域對于庭院經濟尚未給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定義。經濟學家于光遠首次提出庭院經濟的概念,認為庭院經濟是農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和周邊房屋前后為基地,以家庭為生產和經營單位,為自己和社會提供農業土特產品及有關服務的經濟。
傳統的庭院經濟一直被界定為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指在庭院內部及其周邊從事種植、養殖等以滿足自家需求的一種生產方式。早在1 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庭院經濟的存在,后來經過不同階段的生產力發展,庭院經濟的模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傳統的庭院經濟主要有以下4 個特征。1)自給自足。傳統的庭院經濟主要是農戶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2)生產力水平較低。傳統庭院經濟的生產工具落后,生產條件簡陋,農民經營規模小,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3)經營范圍狹窄,經營產品類型單一。傳統的庭院經濟作物以常見的瓜果蔬菜為主,不面向市場。4)主要依賴家庭內部分工,小家小戶獨立經營,不會形成規模性的服務。
自1978 年以來,我國現代庭院經濟經過只提供生產生活功能、出現非農業性功能和服務功能兩個階段的發展,已經在多個方面發揮了作用,不僅能滿足農戶自家需求,而且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助于鄉村振興?,F代庭院經濟主要有以下4 個特征。1)產品面向市場?,F代庭院經濟的產品不僅可滿足自家需求,還能帶來經濟效益。2)經營范圍廣。現代庭院經濟的經營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花果蔬菜,還會有一系列的衍生服務,如采摘體驗、盆栽盆景種植、農事體驗等。3)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實現產業融合[3]。近幾年,鄉村旅游成為旅游熱點,庭院經濟創造了有價值的環境服務和精神享受,成為一種吸引顧客的另一塊“招牌”。4)滿足精神享受,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庭院經濟可以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有助于游客放松身心,感受綠色生態的力量和鄉村的魅力,獲得更好的鄉村旅游體驗,同時有助于保護當地生態環境。5)助力鄉村振興。庭院經濟在諸多農村地區發展態勢良好,成功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大山村坐落于南京市高淳區的椏溪國際慢城區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生活方式以綠色田園生活為主。結合當地綠色健康生態生活優勢,大山村在農家樂運營的基礎上,將普通蔬菜升級為有機蔬菜,把“田野”搬到庭院。這些在庭院里生長的蔬菜不僅可以出售、觀賞,還可以滿足游客對休閑農業的觀賞和體驗需求。庭院里不僅可以種菜養花,還可以做農事體驗、手工活動等,發展庭院經濟讓原本雜亂的農家小院,變成綠色滿園的生態家園,不僅美了風景,還富了農民的口袋。庭院經濟以自家小院為主,既美化了環境,又能吸引顧客,提高經濟效益,達到經濟美觀一體化。
農家樂是大山村的產業基礎,依托椏溪國際慢城的品牌效應,大山村慢淳農家樂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旅游路線——“從紅色旅游看鄉村振興”,把整個高淳區的紅色旅游景點整合成特色“慢淳游學”路線,為高校、企業等團體定制游學考察方案,提供深度的體驗。同時,大山村積極利用合作社實現村村聯動增加客源,多村協同發展,實現互助共贏。
盆栽果樹區別于普通的花卉盆景,不僅擁有極具美感的造型,還可獲得純天然、高甜度的果實,既有觀賞性,又有可食性,深受消費者喜愛??梢?,盆栽果樹的利潤空間大,經濟效益高,能有效帶動村民發家致富。院栽果樹更是將經濟效益提高一個層次。將四季瓜果搬進庭院,既有特產銷售、美食餐飲,又可以在成熟季節進行采摘活動,進行一系列庭院經濟衍生的農事體驗活動,符合大山村的生態農家樂、慢生活慢生態旅游體驗特色。
大山村經村集體土地流轉以后,農民只剩房前屋后的小塊零碎土地,雖然是利用的小塊土地,但是小而不亂。合理利用閑置土地復墾復綠,種植蔬菜瓜果盆栽盆景等,不僅能滿足農戶自家需求,甚至可以供給客人,而且重新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4]。同時,庭院經濟的發展可以有效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賦閑在家的老人、婦女等提供一個新的致富門路。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大山村的發展剛開始多是依靠政府扶持,政府定向輸送客源,不面向市場。隨著庭院經濟的發展,大山村的康養鄉村生態旅游開始逐漸向市場開放,主要受眾群體是中老年人,吸引了部分城市空巢老人。但長期以來的發展模式,使得大山村的庭院經濟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去走向市場,農戶經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現有模式和服務對客源吸引力不足,缺乏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
大山村庭院經濟的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和相應的指導,多是依靠群眾自發組織,裝扮自家庭院,完全按照自身喜好來打造。管理方面,缺乏專業的指導意見,旺季忙于農家樂經營時往往疏于管理,缺乏系統的、專業的良性指導,無法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大山村的農家樂多為農戶個體自主經營,由于農家樂經營發展不均,在經營困難時難免會出現惡性競爭行為。部分農家樂更是“不思進取”式經營,結果往往容易留不住顧客,使游客體驗感較差。盡管只有部分農家樂出現此類情況,但是容易形成惡性競爭,缺乏良好的組織和秩序去規范農家樂的經營市場。
大山村慢淳農家樂合作社負責人帶領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組織化程度較低,不易打開市場。農戶個體獨立經營,分散程度高,尚未形成規模化服務[5]。庭院開發出的土特產及文創產品宣傳渠道單一,產業鏈條較短,產品未進行深加工處理,對于庭院經濟的經濟利用效率偏低,難以形成規?;?、社會化服務。
村里長期居住人群為婦女和老人,他們一般文化水平偏低且要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對于如何從事經營活動缺乏經驗。部分農戶的傳統觀念頑固,并不把庭院經濟當作產業經營,只是作為輔助經營農家樂的手段,農戶創新積極性不高,呈現出農家樂轉型升級困難、庭院經濟發展程度低等特點[6]。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農家樂為基礎,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帶動農戶的發展,是一種新的嘗試。立足大山村農家樂基礎,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在提高自家農家樂競爭力的基礎之上,實現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同時實現“產庭景”互動融合,助力鄉村振興[7]。
不同農家樂的經營情況不同,很容易引起內部競爭,應充分發揮農家樂協會和合作社的作用,協調好內部關系,做到意識統一,共同發展[8]。通過培訓在家賦閑的中老年群體做手工編織,進一步發展當地特色手工業,把這種特長轉化成可變現的活動,讓游客參與進來,在保持農村古樸生活的同時,給居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從而保持一種良性的運營環境。
打造大山村自己的生態文化品牌——“漫城姑娘”,進行特色農產品及文創產品銷售。以當地著名的跑山雞、散養雞蛋、春筍等為例,可借助互聯網的各種渠道,利用品牌效應,更好地發揮食品保障、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同時利用品牌效應,拓寬宣傳渠道,擴大市場受眾范圍,提高大山村庭院經濟生態綠色發展知名度[9]。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大山村應對比南京市各區的發展定位,找準自己的特色,合理利用國際慢城“天然氧吧”的品牌效應,形成生態旅游一體化服務,注重庭院經濟生態化發展,形成規?;誟10-11]。例如,將橘子樹、各種瓜果等推廣到全村,而不只是在個別農家樂中,將庭院經濟發展得更加成熟;利用良好生態環境發展綠色庭院經濟,打造康養舒適環境,為游客提供更高端的精神享受和旅游體驗。
加強村民素質教育培訓及村內文化建設,定期組織高素質農民進行理論知識培訓,同時注意與先進模范單位的溝通交流,加快文化建設進度。在發展經營庭院經濟的同時,增強村內文化內涵,創新機制辦法,鼓勵人才返鄉創業,讓人才脫穎而出,為實現“農家樂+庭院經濟”融合發展,助力傳統農家樂和庭院經濟實現新的轉型升級,為大山村產業振興帶來新鮮的力量[12]。
“三農”問題始終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融合,帶動農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13]。通過對南京市大山村的調研發現,庭院經濟與農家樂結合的方式是一種新的嘗試,有機蔬菜進庭院實現經濟美觀一體化,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在復墾復綠的同時有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是制約庭院經濟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需要在其發展過程中對癥下藥,促進庭院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山村自身良好生態,緊抓自身環境資源,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使大山村的生態旅游進入良性循環,將庭院經濟發展成規?;⑸鐣姆阵w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