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秀
(中共泗縣縣委黨校,安徽宿州 234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密切聯系新時代我國城鄉關系變化和鄉村建設發展實際,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特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1]。為不斷推動鄉村的經濟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鄉村振興,針對安徽省泗縣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存在的困難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作出頂層設計[2-3]。各級黨委、政府分別發布相應文件,結合實際提出意見措施,成立指導實施鄉村振興的工作機構,對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加以貫徹落實,明確了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目標任務和方法路徑。當前,各地鄉村振興已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并不斷完善,把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擺在更加突出、更加優先的位置。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打下產業基礎。產業是農村發展的“引擎”,通過脫貧攻堅工作,泗縣已形成墩集草莓產業、大路口粉絲產業、丁湖水產養殖產業、長溝蔬菜產業、大莊和草廟水果產業、屏山花卉產業和黃圩板材等產業,以及石龍湖、蟠龍山等文旅產業。2)打下設施基礎。在推動脫貧攻堅期間,泗縣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修建水泥路、公廁,清零危房,安裝太陽能路燈,建設文化和娛樂廣場及標準化衛生室,自來水流入家家戶戶,通信網絡全覆蓋等。3)打下人才基礎。擇優錄用畢業返鄉大學生,作為各村(社區)的后備干部,有效緩解農村基層人才匱乏的壓力。
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農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得到了提高,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在感恩黨的好政策的同時,村民希望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他們對實施鄉村振興是思想上贊同、行動上支持,迫切希望鄉村振興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要振興鄉村,必先振興產業。近年來,泗縣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取得了新成就、新經驗,但農業產業化在新的歷史階段也面臨發展模式固化、缺少增收后勁和活力的困難局面[4]。
1)農業種植增收乏力。當前泗縣農作物種植模式主要是一季小麥加一季玉米或大豆,單位面積產量沒有上升空間,農民種糧收入增加不明顯。
2)農業科技投入較少。當前泗縣農業科技人員較少,主動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傳授科技知識的科技人員更少。許多農戶種地憑經驗,追求短平快、當年見效益,對良種推廣半信半疑。多數家庭在家務農的是年長者,他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對學習農業科技知識興趣不高,認為農業科技投入費用過高,擔心農業科技無效。
泗縣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在脫貧攻堅期間得到了極大改善,疏浚溝渠提高了村莊、農田防洪排澇的能力,修橋鋪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危房排查整修保障了住房安全,但與鄉村振興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1)水利設施不完善。泗縣境內新汴河被劃定為飲用水源地,奎濉河為備用飲用水源地,唐河、民利河、石梁河、黃溝和鄧溝等河溝和田間溝渠只能發揮防汛泄洪功能,普遍不具備翻水、提水灌溉功能。水田面積不足2%,抗旱基本全靠抽取地下水,受水利設施的限制,旱改水舉步維艱。
2)交通發展不均衡。脫貧攻堅工作完成后,泗縣各村莊水泥路等基本實現了硬化路全覆蓋。靠鎮、街較近的地方,路網密布、交通便捷;但離鎮、街較偏遠的村莊,受資金和其他條件制約,不少路面寬度只有3.0 m 或3.5 m,隨著農村車輛增多,在節假日、農忙、陰雨天等特殊時期經常出現大面積積水、匯車難等現象。
3)農村建房不規范。泗縣地處郯廬地震帶,建房要求能抗8 級地震,但不少村民缺乏抗震意識,建樓蓋房憑經驗土法上馬,質量難以保證。由于過去缺少統一規劃,沿路建房、非法占地建房、小產權房等導致農村住房越建越亂。隨著農民建房向村莊周圍不斷外溢,出現了空心村現象,成片無人居住的老舊房屋逐漸成為危房,既浪費土地又增加安全隱患。
農業生產極易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和疫病等因素影響,部分農戶抗風險能力弱,無法承擔風險。
1)市場行情變化難以把握。以養雞為例,養雞周期是1 年左右,從雞幼苗喂養到開窩下蛋是純投入階段,雞蛋價格在8~12 元·kg-1浮動變化,基本上都是隨市場行情變化進行銷售。按目前糧食、飼料價格計算,雞蛋低于10 元·kg-1,則沒有任何利潤空間,甚至無法抵消成本。
2)自然災害防不勝防。小麥授粉期、灌漿期特別是接近成熟期,受天氣變化影響非常大,若出現高溫天氣或連刮3 d 西南風,將減產20%~30%。泗縣玉米種植面積在夏季農作物里占比極大,一場強對流天氣,可能造成大面積玉米倒伏,甚至可能造成一定面積的玉米絕收。雖然大多數農戶購買了玉米保險,但賠付額最多挽回種子和肥料的損失,對農戶收入影響較大。
3)政策因素影響不可抗拒。農業養殖投入大、回本慢,有時還受政策影響。過去養殖圈舍條件要求簡單,建造成本低,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相關政策發生了變化,環保要求需達標,部分地方劃為禁養區,這導致原來投資建設的一些圈舍閑置、廢棄或拆除,給養殖戶造成不小損失。
鄉村發展建設離不開人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人。當前,泗縣農村面臨留不住當地人才、招不來外地人才的困難局面。
1)缺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業人才。泗縣各村現有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10 家左右,普遍規模小、層次偏低,依靠政策支持經營,不能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2)農村勞動力呈老齡化趨勢。目前普遍存在“70后不愿種地、80 后不會種地、90 后不提種地”現象,大多數人認為種糧難致富,造成當地青年學生離鄉后不愿意回到農村,外地懂得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的人才不愿意來,許多70 歲甚至80 歲的老人仍在田間勞作的局面。
3)缺乏扎根農村、服務群眾的后備干部人才。村干部工資較低,與在外務工和經營其他副業的收入懸殊,導致大多數年輕黨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回村工作。
1)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泗縣有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如墩集鎮石龍湖村草莓產業園、長溝鎮汴河村蔬菜產業園、大莊鎮曙光村小宋梨園等,要充分發揮這些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鼓勵、引導和支持其他鎮村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帶動村民生產致富,使全縣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從泗縣實際出發,不能照搬照抄,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不貪大求洋,要做到成功、見效益并取得村民的信任。同時,要堅決貫徹落實環保政策,在發展中建設并保護好美麗家園。
3)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產業發展規劃要征求村民意見,得到村民認可與支持,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提高村民積極性。
1)在促進村民持續增收上下功夫。根據勞務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務工人員技能培訓,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積極主動為他們提供務工信息,促進穩崗就業和增加務工收入。同時,調動農業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強化履職擔責主動性,要求他們經常深入村莊和田間地頭,宣傳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從而擴大優質高效農作物品種種植面積,提升土地效益。
2)落實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各項政策。對收入不穩定戶、重殘戶、大病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戶和受災戶等加強跟蹤監測,落實助殘、救災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項政策。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與飲水安全等方面,定期開展走訪排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3)加強公共服務資金資產管理。嚴格按照資金資產管理要求,安排公益性崗位人員加強對農村道路、路燈、公廁、文化廣場和文體設施等資產的維護管理;對到村到戶幫扶資金依法依規科學分配使用,做到公開透明,接受村民監督。
1)培養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建立縣、鎮、村(社區)三級聯動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集中培訓、外出考察和交流提高等方式,培養能精準把握農村發展政策、謀劃推進產業發展、引領村民致富的多層次鄉村振興領軍人才。
2)培養鄉村振興科技人才。扎實推進“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安排見習大學生和農業科技人員等,打通“最后一公里”,把農業科技知識送到基層,培養一批鄉村專家,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注入發展活力。
3)整合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力量。統籌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泗縣教育局、泗縣殘疾人聯合會、泗縣共青團和泗縣婦女聯合委員會等部門開展培訓項目與任務,整合技工學校、職業教育學校、實訓基地及社會機構培訓的力量,通過公開招標或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建立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多方配合、上下聯動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系,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的領軍人才、科技人才和實用人才[5]。
1)充分發揮村級一把手的表率作用。嚴格落實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責任,在工作謀劃、政策落實、服務群眾、化解矛盾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等方面,主動擔責,積極作為,以實際行動贏得村民和單位成員的認可與支持[6]。
2)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注重加強學習,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不斷增強村“兩委”班子的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和執行力,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旗牌星”聯動機制,把推進鄉村振興融入“五面紅旗村”爭創工作中。持續加大“小微權力”運行監督力度,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
3)踐行宗旨,履職盡責。村組干部應積極研判市場行情,主動向村民通報市場信息,盡力幫助村民化解生產經營遇到的難題和風險。克服困難,認真落實農村宅基地改革政策,優化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治理成效。尊重村民意愿,積極引導推進“一戶一塊田”工作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敢闖敢試,帶頭探索種植、養殖新路,引導幫助村民走上共同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