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卓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鄭州 450046)
近年來,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社會穩定和諧[1]。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河南省在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更是取得顯著成績,其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兩個基本要求,這兩個要求都包含著發展綠色農業的要素[2]。綠色發展將理念、技術、制度滲透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各方面,全方位提升鄉村發展水平。但是,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還存在農民綠色生產意識不足、綠色生產能力不高問題,使得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農業綠色發展通過發展循環種養、提高機械使用率、構建標準化生產模式,實現規模效益和技術收益;通過質量監管、打造品牌、農企合作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高質量產品供給,以高價實現高收益,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同時綠色發展倡導農業實現節約、高效、循環、可持續,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置于產出效率之前,通過技術改進、模式創新、生產監管實現修復生態、改善環境,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因此,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就是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3]。
河南省耕地復種指數整體提升,2008—2020 年間由1.222 提升為1.294,提升幅度為5.8%;2009 年耕地復種指數最低,為1.193,2018 年耕地復種指數最高,為1.315。耕地復種指數提高有利于糧食產量增長,但土地利用強度過大,會破壞土壤環境,影響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2008—2020 年河南省耕地節水灌溉面積占比不斷提升,從32.4%提升為50.2%,提升17.8 個百分點,耕地節水灌溉比重增長迅速,為保護土壤、節約用水、提高糧食產量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2020 年河南省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波動巨大,整體下降。2008—2015 年農機總動力大幅提升,從13 270 W·hm-2提升至15 580 W·hm-2,但2016 年急劇下降為12 630 W·hm-2,此后平穩提升,2020 年提升為13 110 W·hm-2。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上升意味著農機代替勞動力能力提升,農機總動力下降說明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有所降低。2008—2020 年河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上升,從人均5 460 元增長至13 030 元,增長了約1.4 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推進了綠色農業發展。
相關資料顯示,,2008—2020 年河南省農用化肥施用強度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08—2015年由757 kg·hm-2增長為865 kg·hm-2,隨后下降,到2020 年下降為761 kg·hm-2,但仍然高于2008 年施用強度。化肥施用強度的提高對環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自2015 年后化肥施用強度降低表明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上升。2008—2020 年河南省農膜使用強度由7 kg·hm-2增長為18 kg·hm-2,2009—2010 年農膜使用強度急劇增強,造成農業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且土質破壞,對農業綠色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2008—2020年河南省農藥使用強度不斷下降,由15 kg·hm-2下降為13 kg·hm-2,2014 年之后,下降幅度加快。農藥減量化對農業環境的改善大有裨益,農藥的過量使用不僅危害食品健康,而且對空氣、土壤、微生物等破壞嚴重,河南省農藥減量表明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上升。
2008—2020 年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波動較大,但整體有所提升,從2008 年的5.84 t·hm-2上升至2020 年的6.21 t·hm-2,2014—2016 年糧食單產波動較大,主要表現為2015 年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從5.87 t·hm-2提升為6.13 t·hm-2,平均漲幅4.4%,變動較大,糧食產量增加表明綠色供給能力提升。2008—2020 年單位面積產值不斷提升,2008 年產值為16 331.39 元·hm-2,2020 年增長為31 879.07 元·hm-2,增長了95.2%,發展迅速。2016—2018 年呈小幅波動,但整體仍然較高,為糧食生產提供可觀經濟產值和收入。單位面積產值上升表明綠色發展能力提升。2008—2020 年糧食產量年增長率整體穩定,無較大波動。糧食產量整體增長,除2013 年、2014 年和2016 年之外,其余年份糧食產量均呈增長趨勢,2015 年增幅最大,為6.3%。雖然2016 年河南省因旱災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增長,但糧食產量穩定表明綠色供給水平較高。
2008—2020 年,河南省農村人均GDP 逐年提高,由2.15 萬元提升為5.83 萬元。河南省農村經濟水平提升,經濟發展較快,為鄉村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期間河南省農村人均純收入也逐年提升,2008 年為4 936.7 元,2020 年增長為16 079.4 元,為2008 年的3.3 倍,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推動農村生活水平上升。2008—2020 年河南省農村用電量不斷提升,2008 年農村用電量為227.36 億kW·h,2020 年為373.2 億kW·h。農村用電量的提升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農村居住環境和設施條件得到改善,農民生活狀況不斷改善。2013 年河南省逐步開始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截至2019 年河南省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呈波動趨勢,整體提升。2013 年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為50.61%,2019 年為59.17%,普及率近60%,說明目前河南省農村地區衛生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民健康得到一定保障。
河南農業綠色發展面臨來自資源利用、技術研用、人才支撐、財政支持等方面的挑戰。
河南省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正向多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大膽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1)秸稈資源利用不足。目前河南省的糧食作物中,小麥、玉米秸稈囤積量大,綜合利用率85%左右,還有15%的秸稈資源不能有效轉化為農業再生資源,這些秸稈的堆積廢棄給環境帶來一定危害。2)糞污資源利用不足。養殖業糞便是可再利用的資源,農牧循環是解決養殖業污染的最佳途徑,也是改良土壤、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農業需要大量的有機肥,而畜禽糞便作為優質有機肥卻得不到利用,并且成為主要污染源之一。河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規模龐大,帶來了巨大的環保壓力,畜牧業糞污量大,資源化利用難。河南年產畜禽糞污5.4 億t,當前綜合利用率60%左右,還有40%的糞污沒有利用。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解決好畜牧用地與農田的科學配置問題,一些規模化養殖場難以找到適量的土地消納糞污。
農業科技水平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整體來看,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中科技支撐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1)種業科技研發不足。河南省育種技術及育種研發方式還較為傳統,這使得育種周期長,育種性狀的準確把控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綠色生產要求農藥、化肥減量,要求新品種開發培育必須適應這一需求,生物育種已經迫在眉睫;同時,新品種的市場價值對研發時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育種過程更加依賴基因工程技術。2)數字技術應用不足,許多地市還尚未建立農業生產數據采集系統,不能收集農業產品原材料及原材料產地內各項指標變化的情況,不能隨時監測生產地點中環境發生的變化;智能信息管理平臺數據智能化應用不足,農產品從原產地點、加工地點、冷鏈運輸過程、銷售過程的自動識別追溯系統尚未全部有效建立。
河南省農業人才整體數量較少,難以支撐農業大省的用人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農業科技研發人才不足。截至2020 年底,河南省從事農林牧漁科研的人員為2 26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僅為38 人,占總人數的1.6%,具有碩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共有373 名,作為科研中堅力量也僅占總人數的16.4%,高學歷領軍人才占比極低會導致科研創新能力不足,制約河南省農業科研發展水平。與此同時全國農林牧漁科研人員8.33 萬人,河南省僅占全國2.7%,這說明河南省農業人才儲備水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農業大省的地位不匹配。2)農村青年勞動力不足,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公布數據來看,2016年我國農業經營人員的年齡構成比重情況如下:55 歲以上占比33.58%,36~54 歲占比為47.25%,35 歲及以下占比為19.14%;而河南省分別為24.14%、45.35%、30.51%,35~54 歲的中青年勞動力占比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農業財政支持政策對于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農業綠色財政政策方面,由于河南省地方財政相對不足,除了國家對綠色農業大量投入外,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對綠色農業金融發展支持不足。尤其在綠色農業金融政策方面,政府主導的金融機構在綠色農業發展的風險補償方面并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河南省的相關制度的構建還在初步探索階段,缺少切實可行的擔保制度或補償辦法,這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未能及時有效地分散和轉移經營主體發展綠色農業所面臨的風險,金融機構對遭受損失的經營主體也缺少完善的補償方案。
開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形成農牧循環發展模式,構建生態循環系統。1)提高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效率,如依托畜禽規模化養殖,利用經沼氣發酵后的畜禽糞便等生產有機肥,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發展農作物綠色種植。以大中型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為主要場地,建立有機肥加工廠,消化場內經沼氣發酵后的畜禽糞便,收集附近小規模畜禽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根據區域主要農作物種植的肥料需求,生產專用有機肥。2)積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經濟模式,因地制宜推廣“豬-沼-果(田)”“秸稈-飼料-養牛、養羊”等多種循環經濟模式[4]。同時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區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加速科技創新步伐,建立綜合種養示范區,在降低種養成本的基礎上發展集成稻漁種養適用技術,并推廣共生、輪作等多項種養模式,從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強化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綠色發展,推廣“農業+互聯網”、智慧農業云、農業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推行農業新型智能生產管理技術,推廣環境調控技術、遠程專家系統、生物防治和無土栽培技術等設施農業技術,促進農業智能、節土、節藥、節肥,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綠色化,提升科學育種內生創新能力[5]。借助現代高科技生物技術,如合成生物技術、生物組學技術等,尋找科技應用突破口,加快種子基因編輯和優化,實現按需定制、按需育種和定向改良的育種方式,提升育種效率。加強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應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科學手段打造綠色高效的農作物種植環境。同時建議制定政策鼓勵種子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建立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形成為紐帶,通過契約建立持續穩固的合作關系,共享創新資源、分散創新風險、縮短研發周期和開拓市場空間。
試點推行農業產業化工人制度,每年從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定點選派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通過統一招考招聘形式,到試點鄉鎮、村,以培養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為導向,通過市場培育、科技幫扶、信息引導、典型示范、大戶帶動等多種形式,讓一大批開拓進取、勇于拼搏的農業大學生成為離土不離鄉、落實鄉村振興的“農業產業化工人”。國家給予配套的資金支持,解決其薪酬待遇問題,前期確保人員留得下、留得住;后期可以探索“農業產業化工人”向“基層農技人員”流動的體制機制,確保上升通道暢通,實現基層農技人員可持續發展。同時培育基層農技隊伍。建設完善基層農技人員體系,形成比較完整的鄉、村、組、戶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組建門類齊全、綜合業務素質較高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切實改變“看得見,沒法管”的局面[6]。
探索保險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大幅擴大農業綠色發展的保險范圍,持續增強農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擴大涉農保險規模,開發特色農業保險產品,穩步提升農業保險水平。探索設立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投資基金。推廣“合作社+農戶”等信貸模式,積極探索宅基地、農田、林權抵押、農產品物流金融等保險業務。支持涉農企業赴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及新三板掛牌融資。發展農業綠色債券,推動涉農企業在境內外發行綠色債券,發展碳交易和碳金融,促進生態效益補償市場化,保障農業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