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豫川 張遠哲 羅熙林 趙 博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以慢性或反復性腹痛并伴隨排便性狀、習慣改變為特征[1]。IBS全球發病率較高,其中以腹瀉、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稱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占IBS發病率的40%以上[2-3],近年中國IBS-D患病人數不斷增多,發展呈現年輕化趨勢[4]。中醫學認為IBS-D屬于“腹痛”“泄瀉”范疇,目前研究認為此病主要病機為肝郁脾虛,治法以疏肝為本。但本研究認為此病與脾密切相關,過思傷脾、脾失健運是此病發病的關鍵,脾虛濕盛是其關鍵病機,益氣健脾是治療此病的基本治法,并對此進行詳細論述。
中醫學認為五臟藏精舍神,主五志,其中脾志為思,藏營舍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在藏為脾……在志為思”。《靈樞·本神》曰:“脾藏營,營舍意”。情志內傷是人體發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如《靈樞·百病始生》言:“喜怒不節則傷藏”。此處“喜怒”指七情,意指情志異常則傷五臟,情志太過導致相應五臟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臨床顯示IBS-D患者有明顯的情志異常癥狀,如過度焦慮、精神緊張、失眠等,這些表現都屬于“過思”,即過度思慮,研究認為“脾之思”屬于情感范疇,指人在外界刺激下出現的情感過程,是正常七情之一[5]。但是七情太過則為病邪,會傷及人體臟腑,思太過所傷為脾,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載:“思傷脾”。《靈樞·本神》曰:“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有研究指出,思傷脾、脾虛失運是情志疾病的發病關鍵[6]。《素問·舉痛論》指出:“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脾主思,思為脾志,但是過度思慮會使脾功能失調,出現脾氣郁滯不行,脾失運化、脾不升清等病理改變,導致水液代謝紊亂,濕邪內生,發為泄瀉,如《景岳全書·泄瀉》所言:“……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而內生之濕邪又會反過來傷脾,如此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脾虛,日久肝木克脾土又會發為腹痛等癥,出現IBS-D的軀體癥狀,此外脾虛不運,氣血生化不足無以養神,進一步加重抑郁、焦慮、強迫癥的情志改變,導致IBS-D的發生。由此可見,過度思慮導致脾虛不運是此病發生的關鍵。
由于過度思慮導致脾失健運、升清失常,水濕不化留為濕邪造成泄瀉,是IBS-D出現軀體癥狀的重要原因。過思傷脾,已經生成的濕邪反過來進一步傷脾,加重脾的進一步虧虛,而脾虛又會進一步加重神志異常。脾運化水谷生成水谷精微,是氣血生成之源,而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脾虛日久,氣血生成不足,氣血虧虛而神無以養,進一步加重IBS-D的情志異常癥狀。在IBS-D發展過程中,由于脾功能異常,導致其他臟腑功能紊亂,出現其他病機,但都因于脾、發于脾。脾主中土,不主四時而旺于四時,脾運化水谷精微長五臟,脾生成氣血而養五臟神,故脾思異常,可波及五臟,脾運化異常,也影響五臟。如《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所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充分說明了脾胃充盛、五臟安和,脾胃受損,五臟不安的觀點。《靈樞·本神》中也強調了脾的重要性:“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脾功能失常可直接影響諸臟。如IBS-D患者脾虛日久,濕邪內阻,肝氣不舒,克伐脾土,發展為肝郁脾虛證候,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失運化,肝血不足,肝魂無以養,出現多夢、抑郁等神志改變,臨床研究顯示郁證患者多有脾病[7],即是此因。濕為陰邪,濕邪日久,陽氣受損,脾陽虧虛,日久波及腎陽,遷延不愈而發展為脾腎陽虛。由此可見,在IBS-D的病機發展過程中,脾虛濕盛是其基本病機。
因為過度思慮導致脾功能失調是IBS-D發病的重要原因,因脾虛不運而水濕內停發為泄瀉;因脾思過度、脾虛不運而出現肝木克伐脾土、肝失疏泄、肝氣不行而腹痛;因脾虛氣血生成不足而進一步加重IBS-D神志改變。因此對此病的治療應強調脾功能的恢復,針對其脾虛濕盛的核心病機,以益氣健脾、行氣化濕為主,根據具體兼夾證候輔以其他治法,如疏肝理氣、溫陽補血等。現代對IBS-D的治療多強調疏肝理氣,但此病因為脾土自身的虧虛而導致肝木克脾土,脾虛為本,脾實則肝郁自消,解決基礎病證是治療此病的關鍵所在。李東垣在《脾胃論》指出:“治脾可以安五藏”。臨床應用益氣健脾、行氣化濕治法治療此病均取得了顯著療效,不僅可以改善腹瀉癥狀,同時可以改善IBS-D的情志異常,而相關實驗研究也證實了此觀點,研究發現香砂六君子湯干預脾虛型IBS-D大鼠,可有效降低腸推動率,降低血清及腸5-HT含量[8]。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紊亂廣泛存在于IBS-D患者中,表現為部分有益菌減少、致病菌增多,腸道菌群定植抗力減弱,菌群密集度、多樣性明顯降低等變化[9]。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以通過調節存在于腸-腦神經遞質如5-HT達到對腸動力及內臟敏感性的影響[10],而腸道動力紊亂及內臟敏感性增高是IBS-D的重要病理改變[11]。近年研究提出,中醫學“脾主運化”生物學內涵與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營養吸收、抵抗外邪、能量代謝等有關[12,13]。脾主運化,將五谷精微輸送到全身,濡養五臟六腑、筋骨肌肉,使機體的生理功能得到正常發揮,這與腸道微生物參與宿主的營養代謝機制等同。一旦脾氣虧虛,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則出現腹瀉、便秘、腹脹、消瘦等癥狀,這些均與腸道微生態失衡后出現的癥狀相吻合。故腸道菌群穩態是脾生理功能正常的物質基礎,通過恢復脾主運化功能對腸道菌群進行調節,是干預IBS-D的關鍵環節,也是初步揭示中醫學“脾主運化”理論科學內涵的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