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雄 劉紅權,2△
帕金森分型有肝腎不足、陰陽兩虛、痰熱風動、氣血兩虛[1]等,但從發病早中期來看,以虛證為主的證候占據主導地位。周雪倩[2]在研究112位早中期帕金森患者后發現,其中肝腎不足證占40.9%,氣血不足型占29.2%,氣滯血瘀型占15.6%,痰熱動風型占14.3%。劉紅權教授治病求本,擅長用健脾益腎法解決此病。現將其理論闡述于下。
帕金森病并非一種中醫病名或者某幾種中醫證型所能概括完全的,它是一個進展演變的疾病,自始至終由一系列彼此聯系、相互關聯的證候組成。它由顫證、痙證貫穿始終,而隨著病情加重,痹證、痿病也隨之產生,到疾病末期,以痿病為主。
《張氏醫通》在論痙證時有言:“瘛者,筋脈拘急也”,頗與帕金森病初期、中期時肢體肌緊張度提高,并逐漸出現肌肉僵硬,甚至出現“鉛管樣強直”的情況相似。可見帕金森病的表現與痙證有一定重合。而病至中后期,肢體的疼痛也會隨之加重,此病又會表現出痹證中痛痹與著痹的特點,即如《黃帝內經·痹論》述: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醫碥》對2種痹病的描述比較形象:痛痹稱為白虎風,形容其疼痛若白虎撕咬;著痹雖不如寒痹疼痛之重,但略有疼痛及麻木不仁。但隨著病情的發展,該病進入晚期階段,此時患者有可能肌肉痿廢最終喪失行動能力。《血證論·痿廢》里提到,痿者,足廢不能行之意,即日久肢體廢退。究其成痿的原因,乃是氣陰皆傷,臟氣虛損所致。故該病發作的原因也應當多角度思考,治療方法也不能拘泥一時的癥狀,而要考慮預后與標本緩急。
2.1 陰氣減少是老年病發病基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隨著年齡增長,到了50歲,肢體就沉重,視力與聽力開始下降。而60歲人就開始形體萎縮,元氣大衰。因肝腎不足,而上焦陰邪難化,導致九竅不利,涕泗俱出。帕金森的患病人群大多處于中老年,這一年齡段的患者多有陰虛的體質基礎。陰氣乃五臟的陰精,它是臟腑能夠正常運作的物質基礎,如果虧虛則不能“藏精而起亟”,若氣化失調則易感受虛邪賊風及內生之邪,進而變異諸病。
2.2 脾腎陰虛引發帕金森脾主肌肉,能濡養四肢,即“陽明主潤宗筋”,也能“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隨著人年齡增長,脾胃功能不斷下降,肝陰生成不足,則易現筋肉顫動。腎主封藏腎陰,而腎陽主溫煦臟腑、溫暖腠理,是身體氣血周流的原動力和臟腑運行的最重要保障。肝臟體陰用陽,功在調暢氣機,能與肺一同疏理三焦水道。《陰陽應象大論》言:“腎生骨髓,髓生肝”,肝體屬木,有賴腎水涵養。遇肝風則不忘滋肝腎之陰,陰血俱足則內風滅。帕金森病在于大腦黑質紋狀體系統的病變,病機在于腦髓衰減,腦內陰陽失調。“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可見腦髓之病也要責于腎虛。
脾腎的調護在該病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兩者都是肝陰的主要來源,故治本之策當宗健脾益腎之原則,此法既能補足五臟陰氣,做到柔肝平肝,充盈腦髓。
3.1 從脾論治的方案因此病屬本虛標實,病程較長,故劉紅權教授常以微溫之品復中焦運化,正因“少火生氣”“氣食少火”。微溫之藥能夠促進脾胃吸收水谷,使氣血得以不斷化生,張景岳所言“善補陰者,當陽中求陰”正是此意。主方以四君子湯加味。四君子湯味甘平,功效補氣健脾,以復后天生化之源。其中黨參、白術可健脾補氣,促進營養物質消化吸收,茯苓健脾利水同時,更能安定神經,此外加黃芪補肺脾之氣,能生津血,是治療肌肉萎縮、肌無力的要藥[4]。
3.2 從腎論治的方案雖健脾宜溫,但補腎當用滋陰之品,肝為風木之臟,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正常生發、疏泄亦有賴腎水涵養。《素問·至真要大論》言:“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主方以仿左歸丸之意以地黃、山萸肉、肉蓯蓉、枸杞子、制何首烏等能壯水之主,培育元陰,合用能夠補腎填髓,改善腦部營養,能漸使黑質提高多巴胺分泌水平。其中地黃不但能滋陰補血,且能補土。如《備急千金要方》中載有僅用一味生地黃的地黃散,其功效為“主益氣調中補絕,令人嗜食除熱”,唐容川《本草問答》載其能補益脾精。可見其既有益氣調中補虛的功效,又能增加食欲,更能滋陰除虛熱。
潘某,男,42歲。病歷號:1000104780。2020年11月30日 初診。主訴:雙上肢顫抖伴活動不利3年。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手部動作遲鈍,20年以來四肢僵硬逐漸加重,上肢明顯顫抖,且出現行走困難緩慢。劉紅權教授診斷為帕金森病。就診時,雙下肢行走不便,手臂顫抖,手指不能做精細動作。否認腦部手術及外傷史,血壓平素不高,平時納谷不馨,記憶力減退,常年失眠。望診見面目萎黃,舌紅舌苔少,脈沉弱無力。診斷為:肝腎不足證。予健脾益腎方加減:黃芪30 g,黨參20 g,白術15 g,茯苓15 g,甘草6 g,熟地黃15 g,山萸肉10 g,肉蓯蓉15 g,雞血藤30 g,鉤藤15 g,僵蠶10 g,伸筋草15 g,酸棗仁15 g,烏梅6 g。14劑,每日1劑,水煎,每日 2次,飯后溫服。西藥治療配合美多芭規律服用。
2020年12月14日二診。訴近期胃口好,四肢仍僵硬,但上肢顫抖較首診頻率幅度均有減輕,入睡困難。予11月30日方中加煅珍珠母2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每日 2次,飯后溫服。配合美多芭規律服用。
12月28日三診。訴納食、體力均有所改善。手指仍顫抖,難以精細動作,睡眠質量未明顯改善。繼用12月14日方,用法不變。
患者現按時復診,訴自理能力有一定恢復,生活質量改善,病情未見進展。
按:此患者雖患有帕金森病,但仍屬于壯年,預后尚可。臨床上表現出了肝風內動、脾腎兩虛的證候,劉金權教授因此運用健脾益腎法伍舒筋通絡、養肝息風、安神寧心之品予以調理。服用后患者胃納漸佳,顫抖好轉,病情未見進展。本方總體甘苦、辛涼皆用,正符合《黃帝內經》中治療內風的精神。
帕金森病早期發病可能僅僅表現出運動遲緩、肢體僵硬等癥狀而往往被患者忽視,而耽誤最早的干預。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出現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平衡障礙等帕金森病的運動性癥狀,同時也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肢體麻木疼痛、二便失調、體位性低血壓、多汗、抑郁、癡呆等非運動癥狀。但在健脾益腎的治療思路基礎上,根據伴隨癥狀具體地辨證論治,遠期療效往往表現可觀。
5.1 帕金森運動癥狀處理思路如患者肢體僵硬,肌肉痙攣相對偏重,則當予柔肝解痙之類,如予白芍、木瓜、鉤藤、雞血藤等,也可用僵蠶、全蝎、地龍、烏梢蛇之類動物藥。如肢體疼痛偏重,可同時服用大活絡丸。如肢體震顫逐漸明顯,則宜予龍骨、牡蠣、珍珠母、天麻、石決明、白蒺藜等平肝熄風。國醫大師周仲瑛[5]認為帕金森治療上要著重培補肝腎、祛風化痰,一部分患者具有高血壓病、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亦加重了運動癥狀的恢復,此時可用活血祛瘀通絡藥,如水蛭、當歸、雞血藤等。其中雞血藤的提取物總黃酮對保護缺血的腦組織有一定保護作用,再配合諸藥,可以預防患者腦梗復發,改善血流動力學,再加南山楂、荷葉、蒼術、膽南星、僵蠶之類可以化血脂,改善血流[6]。
5.2 帕金森非運動癥狀處理思路若五心煩熱,自汗盜汗,此即是陰虛內熱,可予女貞子、墨旱蓮、鱉甲、銀柴胡、夏枯草、功勞葉之類。但當患者出現末梢循環不佳,四肢厥逆,應當考慮陰損及陽,久病陽傷,當予巴戟天、淫羊藿等溫養腎陽。70%帕金森患者有便秘,可從增液行舟的思路下手,予火麻仁、決明子、當歸、肉蓯蓉等。若損及記憶、反應能力,則當更予醒神開竅藥,如石菖蒲、廣郁金、遠志之類。近半數帕金森患者有睡眠障礙或抑郁之類的精神問題,此時劉紅權教授常予酸棗仁、烏梅、合歡皮、琥珀等品養心安神,解郁助眠。據楊旭[7]分析,重用補中益氣、生陽滋陰,溫陽補腦之劑對帕金森體位性低血壓有明確療效。肉蓯蓉主要有效成分是蓯蓉總苷,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等功效[8],通過改善突觸可塑性和提高細胞存活率來實現改善學習認知功能損害,提高記憶力[9],還可以潤腸通便。
5.3 日常調攝對于此病的意義日常生活的調攝也對病情發展具有很大影響。《黃帝內經》時代至今,中醫人一直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養生原則,更是熟記《素問·宣明五氣》“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等教誨,“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使爾思,毋慮營營”,保持清心寡欲,注意作息,必要時應該進行心理咨詢保持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