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慧 董秋梅 張志芳 王亞梅 麻春杰
2017年7月1日,中國正式發布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這意味著在國家層次,給中醫藥的發展插上一雙飛翔的翅膀,為中醫藥的振興和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和飛向世界[1]。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縷藥香穿越古今,藥有個性之長,方有合群之妙。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3]。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的卓越人才目標之一是既要培養他們具備傳統文化的底蘊、又要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思維,尤其要重點掌握理、法、方、藥的中醫理論思維方式,同時要吸收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最新理論。方劑學恰恰是這種中醫理論思維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中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4]。所以,根據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方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重新思考方劑學學生的培養模式。依托省部委共建高校平臺,開展和探索思考新時代中醫教改班方劑學教學模式。
方劑學三位一體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方劑學理論、實驗、實訓課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集合體。這里面始終貫穿一個教學理念——對分課堂?;谶@樣的一種理念,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及時指導學生完成立法選方用藥和運用方劑,使學生實時掌握方劑,從而達到培養精英人才的目標。方劑學植根于中華文化,植根于中醫藥,是中醫藥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與中醫藥的發展創新戚戚相關。在方劑學 “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過程中,植根于中醫藥傳統理論思維,秉承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優秀的中醫人。這正好符合省部委共建的目標,符合中醫藥的發展規律,切合中醫藥的臨床需要。
方劑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確立治法,根據約定俗成的組方原則,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適宜的劑量,選擇合適的劑型,被組合而成的藥物治療處方。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方劑學課程,是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等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中醫、中藥執業證書考試的必考課程之一,是中醫研究生考試的必考課程之一。它是研究君臣佐使的理論知識體系,研究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配伍規律和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基礎學科與中醫臨床學科之間相互聯系的必需的橋梁學科;是指導中醫臨床處方用藥規律和中藥新藥開發的應用基礎學科;是中醫藥學基本特色和優勢的載體和表現形式。
方劑學是一門闡明和研究治法與方劑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應用的一門學科,教師通過講授方劑學課程,讓學生掌握方劑學的“三基”知識,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這樣,學生學好方劑學,為中醫藥各門課程奠定堅實的處方基礎。根據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的基本原則,教師講授基本常用方、各流派的代表方,內容包括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義和臨床加減運用;引導學生掌握方劑學的組方原則、基本原理、配伍規律及技巧,培養學生獨立運用方劑的能力。方劑學教材理論內容分為上篇、下篇兩部分內容。上篇總論重點介紹方劑學起源、各時代的發展特點、方劑與治法、方劑分類、方劑組成與變化、劑型、服法、劑量等基本知識;下篇各論根據以法統方的原則,將內容分為解表劑、瀉下劑、和解劑、清熱劑、溫里劑、補益劑等,共400余首[5,6]。
方劑學實驗課是本科教學實驗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基本理論聯系科研思維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開設實驗課,①可以使學生掌握方劑學常用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使學生可以掌握現代科研思維方法,應用現代科學研究手段探討方劑學基本規律,進而加深理解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基本組方方法。借現代科技和醫學成果之東風,方劑學實驗課被開設,它能提高學生的中醫藥現代化思維、創新思維,并可培養其科研思維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是適應時代發展而培養現代型中醫藥卓越人才的需要。
被開設的方劑學實驗課,是以內蒙古醫科大學為例,共16學時。方劑學實驗緒論、麻黃湯發汗作用觀察,大承氣湯對小白鼠胃腸蠕動作用的觀察,白虎湯對內毒素致家兔發熱影響的實驗,金鈴子散對小鼠的鎮痛作用的觀察[7]。
經方實訓課是方劑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臨床的重要途徑。通過實訓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中醫經方實訓的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掌握臨床診療疾病的思維方法,從而加深理解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基本理論。所以,中醫經方實訓課,可提高學臨床思維能力、實證研究能力,是適應新形勢下發展而培養現代實用型中醫人才的需要。
經方實訓課程與方劑學理論、實驗課程并行,在上課時,應該認真復習掌握實訓內容,通過預習,明確實訓目的、理解臨證組方原理、組方思路、配伍方法、配伍特點,掌握臨證的組方原則和注意事項,預先安排好經方實訓課程進程,并在預習和操作的基礎上寫好中醫經方實訓報告。
在分析論證經方組方原理、主治、功效、組方特點、規律等內容時,認真并真實記錄分析辨證思路等內容。學會運用所學中醫理、法、方、藥等理論知識闡釋經方和實訓內容。
創新創造是教學藝術。授課的教師,應將每一節課都視為自己的一個創新作品,在課堂上,一些微小的改變都能展現他們的獨具匠心,這就是教學藝術——創造。因此,對于教改班的學生,在 “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采用對分課堂授課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中醫思維,享受中醫精神,感悟中醫文化,感悟中醫瑰寶。
該如何理解對分課堂呢?在組織授課時,課堂上,一半時間被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被分配給學生,他們會以討論的形式進行相互學習。對分課堂被分為3個階段,對分課堂被稱為 PAD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PAD)課堂,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對分課堂被認為是融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被認為是符合個體知識獲取的認知心理規律[8]。在中國,PAD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目前,處于第三階段,即對分課堂的創新與設計階段,在注重學生掌握三基的前提下,熟悉互聯網+的教學背景、對分課堂與對分易平臺等的融合,當然了,更注重采用對分課堂授課,即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進行取舍中。這個階段是對分課堂的發展和飛越、創新的階段[9,10]。
例如在講授方劑學理論時,提前設計方劑學導學案,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具體內容,講授方式,課程設計等知識點,提前把導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熟悉了解所授課程內容,然后課上互相討論;如果討論沒有及時完成,也可以在對分易平臺進行學習和討論。
《大學》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正誰的心?正老師的心,然后正學生的心。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11,12]”。在實驗中探求方劑學真理,在實訓中探尋方劑學真知,而后再明辨事物,盡事物之理??傊絼W “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是中醫藥理論思維的源泉之一;采用對分課堂貫穿始終,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靈魂,導之以理,撫之以術,是打開中醫瑰寶的鑰匙。著名學者梁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有模,但無定模,貴在得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