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民(陽信縣職業中專,山東 濱州 251800)
化學新課程的開展也體現出其本身的特點,在這里面突出的特征就是系統化,但是不少老師對此有不同的看法,部分老師甚至覺得這樣的體系相對來說是比較不全面的,而之所以老師們會形成這樣的看法,主要在于學員們對化學課程標準的認識并沒有科學性,或者存在認識上的缺陷。比如:以元素物質為例,許多老師仍然堅持著以往的觀點,應該先按照元素族次與周期,再分組進行化學教學,然后根據結構的特性,繼而決定按照順序進行,這樣才是真正系統化。老師這樣評估相對比較而言是不真實的,因為面對元素化合物而言,其認識系統可能是多元的,但并非唯一的。因此學科內容篩選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樣的一些重要方面:目標、學科構成、學生水平等。
新課程必修模塊中,有關對其他元素物質認識的系統化,在學習中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介紹,大致包括了兩個類型,依次為種類觀念和元素觀,根據物質種類角度,統領化物性質,以其他元素為內核,建立相聯系的其他元素物質;在化工教材中,將這些知識點成為基本教學內容,形成了相應的元素周期體系,并對學生展開了深入的化學教育,以提高學生對物質特性的理解。而根據實踐證明,這些系統對學生來講完全符合他們的化學認識特點,教育教學價值突出,功能性效應良好,在進行化學教育實驗運用之后,學生得到了廣泛認同感,教師也對這些結構都給予了支持態度。
傳統的中專學校基礎化學課程教學計劃大多都與學科有關,當中的工業分析技術專業在學科設置工作領域方面,基礎化學專業知識常常涉及無機化工產品、有機綜合化工產品、解析化工產品,甚至于設置了化工產品,雖然近年來也因為生源的重要因素而有些改變,但都是以完成中職級教學的學習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職為依據。很顯然,這樣的基礎化學專業教學計劃與中職階段院校直接銜接工業生產解析技術學科,是不相適應的。
確定了基礎化學課的開展是按傳統的普通中專學校教學計劃開展,還是按照近年來中職教育模式的新課程開展,都應當充分考慮以下實際內容。
2.1.1 接受能力的實際分析
老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夠獲得最佳的教學方法,對學員的興趣愛好、接受教育能力等情況,有的放矢地實施不同的教學。如前所述,因為學校的初中化學基礎相對來說并不是很好,也缺乏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就不能形成,而如果開了較多的化學選修課也是不能用的。所以,學生應該開始學習最基本的化學基礎課程,然后由淺入深,反復逐步[1]。
2.1.2 社會需求的定位調查
職業教育工程分析技能專業培訓的學員,大多是在以化工為基礎的化學、中醫藥企業、礦冶、建筑等企業的一線就業,工作環境通常是在車間生產現場、化驗室以及質量檢驗部門,要求工程分析工作者需要了解企業產品使用的原材料、中間體、產物的化工基礎知識,尤其是對原材料、產物的質量標準,制造流程工藝指標的質量監控、以及企業環境化學狀況,而這些都是最基礎的技術要求。所以,與此相關的專業課基本無機化學、基礎有機化學都應該開設。
要掌握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考試手段是不能缺少的。如果針對學生的化學特點,使用常規的化學考試方式,成效很不理想。這并不是怪老師,化學考評方法應該加以改革,由于工業分析技術學科畢業后就業工作大多是動手運算能力,學生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分析計算化學濃度,該任務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正確。所以,化學知識以夠用為原則,對化學科目成績的考評方法可以采取實踐操作嫻熟水平與化學基礎知識相結合的方法,而且實踐操作嫻熟水平占比重很大,一般能夠做到60%以上,為步入高職學習的各專業課程尤其是工業專科基礎課程,化學基礎知識做好了充足的準備[2]。
中職階段的基礎化學課并非開得越多越好,關鍵是如何能讓學員了解所開課知識的教學方法。對中職階段基礎化學課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有研究,如可通過到知名企業參加、讓往屆畢業學員現身講解工業分析技術學科在企業發展中的意義。同樣采用了實踐法課堂教學、興趣法課堂教學、拆分法課堂教學、互動性課堂教學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但究竟是哪種教學方法,都只能借鑒,不應該一成不變,教學方法多元化、靈巧,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積極地投身到教與學當中。教過這些學員的老師們幾乎都一致地相信,老師的信心以及培養學員的信心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學員切實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因材施教、教書育人,并且與老師之間都在不斷研究教學方法。
中職教學的模式都不盡如人意。而與比較中職有機化學知識也有很大的宏觀跨度,對于許多中職學生而言,有機合成學習就像一個新的課程,所以許多中學生在掌握有機合成學習時會得不到要點,理不清有機合成學習的條理性。研究有機合成化學特性的教師往往無法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結構、化學性質和相對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向學習者介紹有機合成知識的基礎,并建立有機合成化學知識系統,這是我們教學大綱的主要目標。
有機化學合成不是一種固定的公式和規則方法,也不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機合成有多種,目前已知的有機合成有數千萬種,有機化學反應幾十種,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監管反應條件,催化應用以及副產品的產生,籌備進程等都是有機化學特定的復雜性,雖然是有機化學的魅力,但由于中職學生化學基礎薄弱,導致中職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感覺不舒服,有種物質混亂和模糊感,這最終引起了極大的不耐煩[3]。
知識體系建設意識是中職化學課程十分關鍵的部分,且在這里面涉及到了眾多的化學知識點,所以化學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訓練過程中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最低層次教育過程中,化學老師必須向學生全面滲透知識體系建設意識,并教會學生以正確的思維方式,從全局觀念開始,在初三時候的階段復習中進行全面應用。在復習階段,老師從全局層次分析,并指導學生逐步形成對化學的總體認識,從而建立總體的框架結構,具體包括了如下方面的內容:化學屬性、基本概念、化學實驗方法等。在此之后,對中職化學課本知識點系統加以了合理的拓展,以便使學生可以從整個視角認識到中職化學課本的基本框架,并思索考查點,進而幫助學生可以在解題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從整個視角分析,對中職化學課本知識點系統的建構必須以全局視角加以掌握,同時將基本知識點系統逐步串起,以實現整合知識的教育目的。
中職化學在確立了課程架構以后,就必須對其加以充實,同時強調對細節的掌握。在復習化學基本概念過程中,教師往往能夠篩選一些化學關鍵知識點,并以此貫穿整個教學流程,同時利用化學平衡原理這一要素,對所學內容加以上下拓展,如對化學平衡原理而言,就涉及多種的化學平衡,比如:水解、電離等,從而可以使學生對化學體系有更加全面地認識,從而更好地進行化學復習。在中職化學實驗教學部分,就必須從下面兩點入手:第一,化學實驗器材;第二,對于化學藥品來說,就某種層面上而言,借助化學實踐操作練習,能夠使學習者可以更加緊密地記住相應的藥物與用具,并在此基礎上再加以進一步的拓展,從藥物的特性,再到用具的功能,從而串聯全部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再加以總結,從而建立層次分明的化學知識點系統,利于記住化學元素,繼而整理元素間的關系,從而有效整理化學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聯關系,使其更具備規范性,條理性也更加清晰。
例如: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以官能基為主題,完善了教學部分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就可以正確記憶,了解官能基的特性,以便于更理解有機化學規律,并結合知識點,進而建立更加全面的有機化學認識系統。再例如:當學習化學運算時,老師在進行認識系統建構過程中,往往可以將化學物質的量作為教學內容的突破口,以便使學生能更清楚各種單位間的相互轉化問題,在化學反應內容中,往往存在著許多的化學反應概念,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全面地了解其化學知識結構,包括摩爾質量、溶劑含量等,進而對其進行差別性記憶,防止出現混亂的狀況,除此以外,老師還必須促使學生能夠了解化學反應定律,同時把這些知識運用于化學反應運算過程當中,必然可以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教學感受,增強他們對化學反應知識掌握的動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乙炔、醇、羧酸、甲苯是有代表性的物質,以這些為原材料能夠制備各種各樣的物質。所以,掌握了這四種具代表性的化合物,進而衍生出更多新的有機化合物,有助于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烴類及其衍生物。
丙烯的生產是當今世界上化工產品產量最大的之一,石化行業的核心以丙烯產業為首,全國70%以上的石油化工產品是丙烯生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因此丙烯的生產水平一直作為當今世界上評價一個國家石化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乙炔是有機合成中最基礎的有機物,以乙炔為主要原材料,通過改變不同的條件,反應可以生成多種有機物。因此,烯烴加氫可獲得飽和烷烴,與鹵族元素反應獲得鄰二鹵代烷,與氫鹵酸加成可獲得鹵代烷烴等。在工業生產上,乙炔也被廣泛用來制備氯乙烯、二氯乙烯、四氯乙烯、乙醛、乙酸、乙烯基乙炔、氯代乙烷、溴代乙烷等多種有機物質。乙醇是重要的含氧烴類衍生物,醛、酮、羧酸等也是含氧烴類衍生物。
鹵代烴都可以以乙醇為原料合成。例如,乙醇可初步氧化為乙醛,然后再氧化為乙酸;乙醇與酸反應形成酯;在乙醇分子內,脫水生成乙烯;分子間的脫水產生乙醚等;醇和盧卡斯試劑化學反應產生鹵代烴等。由此可見,醇是含氧烴類與有機物質的化學中心,而通過醇激素有機物,可把烴、鹵代烴類與烴的含氧衍生體聯系在一起。
羧酸是最主要的一種有機合成酸,包括各種脂類酸和芳香酸,根據羧基的數量也可分成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根據飽和度也可分成飽和酸和不飽和酸。羧酸根是羧酸衍射體的核心,羧酸根在脫水藥物作用下分子間脫水獲得酸酐,羧酸與醇反應下獲得酯,與鹵化物作用下獲得酰鹵,與氨反應生成酰胺。反之,在酯、酸酐、酰鹵,甚至酰胺水解都能得到羧酸。苯是所有芳香族化合物的母體,其碳和碳中間的大化學鍵位于單鍵和雙鍵中間,稱大π鍵,這種獨特的化學構造確定了它同樣存在于飽和烴替代化學反應的特點和不飽和烴加成化學反應的特點。
取代反應是在苯環上發生的最主要化學反應,是因為苯環的獨特構造使苯環上的氫能夠在不同的化學條件下,被鹵族元素、硝基、磺酸基等所取代,得到與預期對應的衍生物。在不同氫原子的地位和不同的替代基、在不同的原子數量下,能夠得到各類同分異構體。而由于苯環上電子云密度范圍很大,使其出現在苯環上的替代化學反應多數為親電取代化學反應。芳香環最經典的化學反應是親電取代反應。苯的取代物在發生親電取代時,第二個取代基的地位和原先取代基的類型直接相關。在工業生產上,用來工業生產塑料制品中的苯乙烯,以及用來制作洗滌劑和添加劑中的許多烷基苯,農藥中的各種氯苯等都是通過苯合成得到的。
今天,隨著不同領域的快速發展,中等水平的有機化學培訓必須認識到它們的缺點,并考慮到不同層次的發展需要,以跟上現代發展的步伐。解決教師、學生、教師和教師的多方面問題,促進中職有機化學教學,培訓更多有才華、有創造力的專業人員。有機化合物,化學反應過程非常復雜、多樣,不能被預測,這使得中職學生難以掌握這門學科。然而,即使在未來,中等教育的變化仍然存在,特殊規則也會被隱藏;如果我們能澄清有機化學內容的規則,這將有助于同學們理解邏輯知識點,以創建系統狀態下的化學知識結構。因此,學生對有機化學學習的熱情將有助于解決學習過程中的許多困難,獲得更多關于有機化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