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麗華 王方東
(中共臨澤縣委黨校 甘肅張掖 734200)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臨澤縣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保衛戰、打響凈土保衛戰,通過堅持不懈修復綠水青山、做實項目養護綠水青山,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走出了一條加快“兩山”轉化、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
臨澤縣總面積2729 平方公里,轄7 個鎮5 個社區15 萬人,南依祁連山脈,北鄰巴丹吉林沙漠,縣域五分之四面積為戈壁荒漠,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使臨澤在黑河流域甚至西北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臨澤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以流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依托,大力組織實施生態建設,有力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調整和融合發展,構筑起了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
(1)貫徹新理念,引領綠色“蝶變”
綠色發展理念能夠在臨澤落地生根,源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也源于臨澤持之以恒對新理念的貫徹與落實。近年來,臨澤縣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戰略,以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為統攬,把綠和水作為最大生態特色,把凈和美作為城鄉共同追求,以為民造福的意識和擔當,使臨澤逐步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2]。臨澤縣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和“國家園林縣城”的稱號。
(2)當好“逐木鳥”,擦亮環境底色
綠水青山,天藍地綠,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臨澤發展的最強優勢。臨澤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秉承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開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突出并擦亮了“綠”這個底色。
一是大力實施重點生態修復工程。打造上接丹霞、中穿城區、下連黑河濕地的生態綠色大廊道,大力推動“五帶兩園一區”建設,14 萬畝生態公益林供水二期工程全面完成,投資2.8 億元的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項目加快推進,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全省黑河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縣。“十三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14.36 萬畝,防沙治沙5.2 萬畝,義務植樹326 萬株,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99 萬畝,建設全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47.5 萬畝;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50.23 萬畝。森林覆蓋率從“十二五”末的16.48%提高到16.66%,2016 年被評為 “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
二是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著力創建全省全域無垃圾示范縣,扎實組織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和清潔村莊春夏秋冬戰役行動,常態化開展“月末周五”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農村秸稈飼料、燃料、肥料、菌料等“四化”轉化率達94.4%以上,殘膜回收利用率達84.7%,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1.05%,71個村全部建成清潔村莊,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3)做好水文章,釋放水活力
近年來,臨澤縣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流沙河流域生態恢復綜合治理工程,把水系做活、做精、做美,切實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流沙河是黑河最大的支流,多年平均徑流量2.3 億m3,河道總長143km,其中流經臨澤51km。流沙河主汛期(7、8 月份)斷斷續續泄洪,時間只有20 天左右,在干涸斷流期,河道泥沙淤積、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河道功能嚴重萎縮,尤其是流經城區的10 公里河道,由于生活生產污水直排,垃圾得不到及時清理,形成了黑臭水體,直接影響城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和城市形象。
2009 年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舉全縣之力實施流沙河流域生態恢復綜合治理工程,分三期四段,因地制宜治理河道45 公里。在香山口,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成總庫容1700 萬立方米的紅山灣水庫,在豐水期可以攔蓄上游洪水,又提高了河道的防洪安全,保證了農業灌溉、十四萬畝生態公益林、水系邊通工程生態用水。在流沙河城區段,通過實施水域景觀以及兩岸的綠化美化等一期工程,著力打造丹霞山、五湖、生態植物園等人文景觀。在下游,突出濕地生態修復,保留天然軟底,采用“石籠網”、生態編織袋做護堤,增強“透水透氣”性,促進植物生長。
通過綜合治理,打通了縣域水系主動脈,該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今年5 月被確定為全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通過生態環境部核查。
(4)做強“特”色產業,提亮小康成色
臨澤之美,美在產業特色。臨澤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搶抓綠色發展、做強特色產業、提亮小康成色,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鄉村美麗和群眾幸福感雙升。
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整合涉農資金1 億元,持續提升種畜菜果+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特色產業的規模和質量效益,落實玉米制種25 萬畝,被確定為新一輪制種大縣獎勵政策扶持縣和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新改擴建畜禽養殖場13 個,牛、羊飼養量分別達19.82 萬頭、36.55 萬只。種植蔬菜8.81萬畝,被確定為全省設施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示范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園獲批中以合作戈壁農業示范園區項目。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大力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持續推進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合作社對農戶的全覆蓋,臨澤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
培育壯大新興生態工業。通航產業園孵化中心和實訓基地PPP 項目開工建設,某公司躋身全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行列。凹凸棒石提純轉白生產線即將投產,富氧離子功能棉產品、生物有機肥和復合微生物液體肥生產線加快推進,帶動形成飼料添加劑、日用化妝品、農用復合肥等4 大系列30 多個產品上市銷售,某公司被確定為全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成功舉辦第十五屆中國(臨澤)凹凸棒石高層論壇。某綠色食品加工園年產7200 噸蔬菜速凍保鮮項目建成投產。
全域提升生態旅游業。持續豐景區旅游業態,研學旅行社、酒店投入運營,康養村、溫泉度假區試運行,《回道張掖》觀演人數達18.99 萬人次,某景區獲得 “中國最佳自然生態旅游項目獎”“最美中國旅游景區獎”兩項獎。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成功舉辦中華垂釣大賽、風箏美食節等重大賽事,積極以節會助推鄉村旅游大發展。推出臨澤戰役紀念館、汪家墩、梨園口、三道柳溝等精品紅色旅游路線,持續推動紅色旅游的發展。
今天的臨澤城依河、河傍城、水從城中流、城在兩岸建,14 公里某大道沿河而建與21 公里某公路將景區、流沙河—雙泉湖景區、黑河田園風光區、北部沙漠戶外運動區有效的連接起來,以良好的水生態治理成效為依托,沿臨平路水系規劃,推進富鍶產業園、魚稻共生水產養殖基地、礦泉水基地、螃蟹養殖基地的建設,水生態產業格局正在形成。天藍、地綠、水清、景美、路暢,宜居、宜游、宜業的優良生態環境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臨澤生動實踐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臨澤縣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縣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邁出新步伐,但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1)體制機制還有待完善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改革相對謹慎,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相關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生態環境監管等制度方面還需進一步的完善[3]。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化水平還不高,在漫長的探索周期中市場作用發揮不夠,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周期不斷延長。
(2)生態文明意識還有待提高
臨澤縣農村“386199 部隊”人口較多,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還沒有樹立,不良的生產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并且這部分人對參與全縣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積極性,成為臨澤縣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的阻礙。
另外,個別干部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認識不夠深刻系統,以污染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重發展輕環保”的思想傾向尚未徹底根除。
(3)農村環境整治成效仍需持續鞏固提升
臨澤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化肥、農藥用量比較大且利用率低,土壤中的氮、磷等有害化學物質超標,土壤污染比較嚴重。同時,秸稈利用率比較低,全縣玉米制種面積較大,養殖業不上規模,玉米秸稈利用不善,污染環境的現象普遍存在。
另外,臨澤農村人口多且分布零散,生活垃圾雖有垃圾車定期進行集中處理,但隨意傾倒和處理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農村居住小區的污水處理站建設標準不高,部分排放口處不同程度有積水區,在城鎮化進程中,不知不覺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4)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還需優化
雖然發展了一些新型生態產業,一二三產結構已調整為34.4:15.3:50.3,但主要產業經濟的發展還是過分依賴能源的消耗,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是第二產業的主要表現,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3]。總的來說,資源長期短缺且利用率低,是臨澤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1)健全體制機制,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既要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又要有穩打穩扎的實招硬招。既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要進一步完善《臨澤縣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制度,實行各部門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要完善生態環境執法體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違法案件聯合辦理等制度,持續推進“6+1”監管模式,采取“雙隨機”抽查與專項督查相結合方式,規范生態環保聯合執法行為,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要完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持續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將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縣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
(2)切實轉變觀念,營造生態文明建設良好氛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行動的動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首先要讓老百姓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好與壞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絕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徒勞工作。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通過日常宣講、會議培訓、廣播宣傳等方式,扎實開展生態文明“進機關、進學校、進村社、進企業、進家庭”活動,切實增強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節約意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
實施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培樹行動,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水日”等重要載體,持續開展多層次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活動,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低碳生活的理念成為全縣人民發自內心的“生態信仰”和“環保自覺”,努力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3)強化污染防治,構建綠水青山生態環境體系
要堅決徹底做好中央及省市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爭取實施祁連山沿山淺山區百萬畝水源涵養林質量提升、黑河流域生態綠帶建設等項目,加快推進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黑河腹地水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全面落實壓煤、降塵、控車等一系列最嚴格的大氣污染管控措施,從源頭上解決煙煤污染和冬季煙霧彌漫的問題,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讓天更藍云更白。同時,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實施土壤測試和有機肥料,以減少農田、水產養殖和農業生產中化學和農藥的污染。要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發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加到臟、亂、臭等問題的治理,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臨澤的天更藍、岸更綠、水更清、山更美,讓城鄉面貌的“面子”和“里子”都靚起來,讓綠色低碳成為臨澤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民生福祉。
(4)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綠色生態環保產業體系
要推動企業走以質取勝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發展綠色產業集群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符合臨澤特色的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讓生態與發展良性互動,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采取“富民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村社為單位大規模流轉土地,配套實施以水肥一體化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形成“一村一塊田”“一企一塊田”,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保障。探索建立產前、產中、產后全程“保姆式”服務模式,大力推廣滴灌微灌、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等專業化服務,實現灌溉、翻耕、播種、施肥、噴藥、采收等農事操作的全程機械化,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邁進。
建立健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圍繞 “五專”集中發力,建設凹凸棒石產業功能區,推動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大力發展中醫保健、康養、養老度假等產業,開發旅游養老、文化體育休閑養老、城市農村互動養老、醫療康復保健養老、綠色餐飲健康養老、縣內縣外“候鳥式”養老等一批養老項目,助推文化旅游體育醫養產業融合發展。
臨澤縣始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出生態文明建設新舉措,提高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今天的臨澤城依河、河傍城、水從城中流、城在兩岸建,既有現代化城市的繁榮氣息,又不失江南水鄉的古雅韻味[4]。天藍、地綠、水清、景美、路暢,宜居、宜游、宜業的優良生態環境正是綠色發展理念在臨澤生動實踐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