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凱 周艷麗
第三屆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工作導師孫六合教授(以下尊稱“孫老”),全國知名的針灸專家,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從事臨床、科研、教學40余年,學術上潛心鉆研醫學古籍,博極醫源,治學嚴謹,臨床上精研雜癥,不拘于古,不斷探索及創新治法,學驗俱豐。孫老對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有獨到見解,注重從整體出發,辨病辨證辨經論治,以通為用,診治獨特,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其豐富臨床經驗值得探討,現總結如下。
周圍性面癱主要癥狀以面部患側表情肌功能喪失、口角下垂并偏向健側為主,多因機體正氣不足,經絡空虛,以致外邪乘虛侵襲,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1]。孫老認為面癱的病機責之于風、痰、瘀阻及氣血虧虛等。起病之初多為表證,日久可以入里,成為內外合邪之證。因此孫老辨證從病程、癥狀著手,辨明病因、病位,臨床常分為風邪襲絡、風痰阻絡、氣血虧虛3型。①風邪襲絡型是由于風邪侵襲面部陽明經脈,氣血痹阻,經絡失養,筋脈弛緩無力,故而發病。而寒、濕、熱諸邪均可依附于風邪侵襲絡脈,痹阻經氣,治療上主要采取溫經通絡的方法。②風痰阻絡型是由于患者素體虧虛,痰飲內伏,感邪于風,伏痰遇感引觸,或氣郁痰擾,痰動生風致風痰搏結,而風性善行數變,挾痰上擾面部,致痹阻陽明絡脈,經氣壅遏不行,經脈失養而成面癱,治療上多以祛風化痰、舒經通絡為主。③氣血虧虛型多指患者久病體弱,氣血虧虛,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氣虛則不能鼓舞血行,致面部表情肌失于榮養,或氣血虧虛致經脈瘀阻,臨床上多治以益氣養血。
孫老從醫40余載,極為重視貫通中西,針藥并用,提倡將中醫經典與臨床辨證施治相結合,正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同時孫老不拘于古,提倡學習最新治療手段,并能取其精華,與傳統中醫療法相結合,形成自身特色。周圍性面癱臨床上多為乳突部面神經炎,耳后疼痛表現較甚,通常恢復期長[2]。孫老則首先依據經絡辨證,辨別病經病絡,聯系其所溝通的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分析其發病機制。除此以外,孫老發現,在此病發病早期應當首先應用現代手段控制疾病惡化趨勢,當先利用激素抗炎、利水,并配合中藥湯劑五味消毒飲加減或葛根湯配伍中藥散劑牽正散沖服。針灸方法則主要以遠端與局部取穴相結合,具體取穴為取面部患側腧穴,四肢遠端則要取健側部位腧穴,并配合針灸特色療法刺絡拔罐,收效甚好,充分體現其對面癱的治療特色。
孫老在治療面癱時擅于應用巨刺法,依據脈象、穴溫運用補瀉,調燮陰陽[3,4]?!鹅`樞·官針》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當健側出現實脈及穴溫較高時,針用瀉法;若健側出現虛脈及穴溫較低時,針用補法;若雙側脈象大小、強弱、穴溫、虛實差異不明顯,可雙側同時取穴,手法采用平補平瀉。此法可為臨床治療面癱提供更加量化、客觀化的理論依據,從而可以從整體觀來通調經絡,調燮陰陽平衡。
面癱“倒錯”現象,一般發生于面癱后期[5],孫老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預防倒錯。孫老十分注重對面癱患者的雙側寸口脈診,通過切診寸口脈可初步判斷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氣血盛衰情況,從而判明脈象之大小強弱 ,病情的虛實寒熱。若雙側脈象基本相似,則雙側都行針刺或都不針。即當健側脈強,而患側癥狀較明顯,則兩邊均刺,補患側瀉健側;若后期患側面部癥狀減輕,但健側脈強,則瀉健側,患側予以淺刺激或不針。
孫老在治療面癱時善用特定穴。①原穴:原穴最能代表和反應臟腑元氣的盛衰和變動情況。取手陽明經原穴合谷穴,陽明經多氣多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取合谷穴活血化瘀,祛風散寒;足厥陰肝經“環唇內”,取本經之原穴太沖疏肝柔肝,調和本經之經氣。②輸穴:“輸主體重節痛”,取手陽明經輸穴三間,及足太陰經輸穴太白,此病初為邪實,久則正虛,而致面部麻木、筋肉失養,取之可祛邪行氣、活血和營、榮養筋脈,以使經脈疏通,氣血暢行,通則不痛。③合穴、交會穴:取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里補益氣血;證屬熱者加大椎、曲池清熱解毒瀉熱;風池為足少陽膽經、陽維之會,陽維主一身之表,表證甚者取之,可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孫老發現面癱后遺癥期患者往往容易形成“三角嘴”,更有甚者久治不愈。因此孫老獨創“口內三針”療法,對于此類癥狀能在短期內取得較好療效[6]。“口內三針”三穴均位于口腔內,其具體定位分別為:內地倉,面部口角向后0.4寸,口腔內頰黏膜上;內水溝,上唇系帶的上1/3與中2/3交點處取穴;內地倉與內水溝連線中點處。碘伏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毫針針刺,針尖朝向患側方向斜刺,進針20~25 mm,一般采用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一個療程。
“三角嘴”形成于面癱后遺癥期,當其病程過長,往往虛實夾雜,陰陽失衡,取“口內三針”,當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地倉為陽明經穴,陽明經脈循行均“環唇”,“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經脈病則口歪眼斜,為治療口歪之要穴。水溝為督脈止穴,取之可交通陰陽,疏通經氣。外為陽,內為陰,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理論,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三穴均取之于內,屬陰,針以補法,補陰以助陽,以達到陰陽互長,從而經絡氣血暢通,陰陽平衡。
孫老在臨床上發現,面癱久治不愈或者拖延時間過久的周圍性面癱患者,在其口腔黏膜上有一條紫黑色或有黑點發硬的白線,此為頑治性面癱的陽性反應點,孫老對此采用割治療法,收效較好[7]。具體操作方法為:令患者端坐于椅子上,頭略后仰,張口,常規消毒患側齒頰部黏膜,用鈹針在白色線狀病變上每隔1cm上下劃割1次,淺刺為主,使其出少量瘀血,然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清潔。囑患者閉口,禁食1~2 h,隔日治療1次。割治療法是在古代貶刺、刺絡放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孫老運用此法通過強刺激增強并改善面部肌肉、神經機能,從而使疾病消失,神經、肌肉功能恢復。
孫老在治療難治性面癱時多輔以穴位注射、面部閃罐走罐、刺絡放血等療法。穴位注射常規于面癱患側取2穴分別注射甲鈷胺注射液約0.5 ml,常用穴位為四白、地倉、迎香、牽正、口禾髎等。孫老注重解剖知識的應用,面神經支配面部表情肌。當應用面部閃罐走罐法時,孫老注重面部的“四條線”走向。分別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支。因此孫老在顳支支配部位選取陽白、絲竹空、太陽走向,顴支肌肉癱瘓可選用四白、顴髎、下關走向,頰支支配部位選取水溝、巨髎、牽正穴位走向,下頜部癥狀重可選用地倉、頰車、承漿、大迎穴位走向,分別從外向內施行面部閃罐走罐法。以上諸穴合用可減輕面神經纖維無菌性炎癥及水腫,并能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治療此病多奏佳效。亦可配取耳前牽正、耳后翳風進行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的程度進行刺絡放血療法,每次血量不超過5 ml,每次取一側,左右兩側交替操作。
案1患者,男,32歲。2003年7月18日來診。病史:患者自訴因朋友聚會飲酒無節制,次日晨起面部麻木不適,洗漱時發現口角向右側歪斜,喝水時從左側嘴角漏出。經人介紹,前來求治,刻診:左側眼瞼無法完全閉合,伴有流淚,左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并伴有顳頜關節咬合不利。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數。治療取穴:左側陽白、魚腰、太陽、內迎香、顴髎、下關、地倉、牽正、雙側合谷、列缺、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太沖、行間,再配伍大椎、內庭。大椎、內庭用瀉法,余穴平補平瀉;面部下關穴深刺1.2寸,面部其余腧穴淺刺為主。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一個療程。結合耳后翳風放血及兌端透地倉穴位注射療法,具體方法為:選取兌端進針,針刺方向向患側地倉透穴,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灌注約1 ml維生素B12營養液,從兌端先進針至地倉得氣后,采用三退法,將兌端到地倉之間的距離分為三等份,每退1/3穴注0.3 ml營養液,直到全部穴注完畢退針。經治療10次后癥狀減輕,2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1個月后痊愈。囑其作息規律,注意避風,清淡飲食,暢情志。6個月后電話隨訪無復發。
案2患者男,48歲。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外出受風,次日面部麻木不適,未引起重視,喝水時發現從右側口角漏出,后及時到當地醫院進行針灸治療,并配合口服藥物治療,經治半年未見好轉,后輾轉經人介紹前來求治。刻診:口角向左側歪斜,右側眼瞼閉合不全,鼓腮漏氣,令患者張口時,發現在其口腔黏膜上有一條紫黑色發硬的白線。舌質暗淡,苔白膩,脈弦細。治療取穴:面部取陽白、攢竹、太陽、四白、下關、顴髎、地倉、頰車、牽正、翳風,四肢部取雙側合谷、列缺、足三里、太沖。為預防“倒錯”現象,依據當日脈象及穴溫,決定面部取穴偏向,若當日脈診雙側相似且穴溫差異不明顯,則面部取雙側腧穴。若健側脈強,則取健側面部腧穴,反之取患側。另給予面頰部及口唇部懸灸,并配合中藥湯劑五味消毒飲加減,配合中藥散劑牽正散沖服。如此治療每日1次,10 d為一個療程。中藥湯劑7付后停服,余治療同前。治療一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減輕,堅持治療3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2個月后痊愈。囑其作息規律,注意避風,清淡飲食,暢情志。6個月后電話隨訪無復發。
孫老在治療面癱時能夠審證求因,辨證施治,并且善用特定穴,溝通內外,貫通中西,針藥結合,辨證辨經取穴,依據脈象變化,精準預防“倒錯”,善用巨刺,調燮陰陽平衡,又能不拘古法,創用新穴“口內三針”,并且結合割治療法,對于周圍性面癱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充分體現其針灸治療面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