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偉(中共云南保山市委黨校市情與政策研究室)
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村人居環境共同構成了農村生態系統。保山市脫貧攻堅戰收官后,鄉村振興對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2020年,保山市投入3.6億元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用于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質的提升。研究脫貧攻堅階段成果,更好與鄉村振興銜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單獨的項目,涵蓋鄉村振興的各方面,既是其中一員,又相互促進。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具體操作方式總結如下:一是通過生態恢復或異地搬遷,以具體生產生活質量的提高來重新樹立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二是通過綠色產業轉型升級及無公害產品標準的建立,鼓勵群眾向山水田園靠攏,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秩序。三是通過一二三產融合、“廁所革命”與生產方式的完善,構建集旅游、休閑、養老于一體的農村人居環境新體系。四是通過黨建引領,領導壓實責任,制定規范制度,助力農村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進行,邁向鄉村振興。五是通過提高生態補償及公益性崗位設置,構建全民對生態的參與和重視,在獲得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帶動農村形成人才洼地。六是政府以購買第三方的方式,從基礎開始構建農村環保體系,以實用引領打開現代農村環保方式。
從農村貧困戶精準扶貧實踐來看,根據標準要求重點在于切實保障農村貧困戶的基本生活條件。在新時期,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建立相互促進、持續性、開發式的機制,讓全體群眾享受社會發展的福利,更好地發動全體群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動力。
從相應的理論高度與寬度搭建鄉村振興下農村人居環境理論分析框架,探查運行機理和實踐邏輯,正視困難與問題,明晰推進路徑。事物的發展總是各種要素、各類關系的綜合,關注現實和發展問題,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一定要把它延伸和轉化為理論問題,構筑理論框架,才能更真實地思考和實踐。
以制度、技術、資源、組織、文化構成運行五要素,五要素的構成主旨和關鍵分析顯然具備中國特色。整個系統要求從過去以政府為主導或PPP的發展行為轉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新型運行環境。
制度設計存在時間、空間的差異,各區域權利分配公平難以把握。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求制度安排與時俱進,同時還要求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更重要的是創設要有利于群眾,能體現新時代的公平與正義。
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及農村人居環境需要技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新技術和人才的有效使用。新技術的合理運用會帶動思維及理念的發現與更新,這是技術支撐的重要意義。農村生態資源的有效投入與轉化需要先進技術的投入,才能最終提高農村生態效益。
生態資源到資本的轉化是農村環境可持續改造的前提。資本要素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挖掘農村生態功能價值,在保持紅線不動的前提下,挖掘農業價值、腹地價值、人文價值,構建資本撬動市場,以資源吸引投資,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辦法。
基層組織需要兼顧社會發展和群眾訴求,提高執行力與把控力,做好政策、資金、項目與群眾訴求結合后的良好落地。不斷調整職能重點,夯實農村黨組織建設,作用于農村生態環境,破解鄉村基層治理難題。真抓實干的職責要求與黨建引領的價值導向互相結合,才是中國方法。
就功能而言,吃苦耐勞、自覺意識、善于接受正確的規勸等都是鄉土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同時存在因循守舊的不足。通過對現代生態文化的解析構建,實現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
制度代表頂層設計,即上級組織的真實心意。技術是專家學者、技術人才的真才實學。資源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及合理資本的轉化。組織保障是基層真抓實干的落實,真正做到愿干、能干和干得好。黨的成功之處在于使用“黨建思維”而不是“管理思維”,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凝心聚力,形成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科學合理的制度與安排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制度保障,創新技術的發明和采用是必要的技術支撐,各類資源的供給及資本的轉化是其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基層黨建是戰略實施的組織保障。
從理論上講,農村生態、農業生產和農村人居環境的體系要求三者辯證統一。特別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更要求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包含直接關系、間接關系兩種。直接關系就是生態要素成為生產要素直接進入生產領域,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內部生產要素。間接關系主要表現在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利外部條件。由此構建起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樣貌,但根據發展經驗,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態優勢轉化難題。從保山市偏遠鄉鎮的情況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產業興旺是重點,能夠充分體現出扶貧中的“造血”功能,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認識,總的來說存在社會力量動員不足,沒有形成農村特色資本,未能有效帶動市場。同時,生態理念未能有效融入其中,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環境下,尚未充分挖掘出鄉村更多的功能價值。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培育生態產業,而不是政府單方面的投入。在地方特色生態經濟培育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一些過去的直接影響因素轉變為間接影響因素。從政策因素看生態產業,保山市偏遠民族地區生態經濟可表現在生態林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方面,但受國家剛性林業政策的制約,傳統的直接獲取大宗生態資源的方式受到限制,各民族地區更多地圍繞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做文章,這也是必然選擇。
在現有的生產經營模式下,一家一戶生產出的多余農產品僅在當地市場流通,其價格更多地取決于買方,生態農產品綠色認證所形成的增值價值難以體現,要形成生態農業還有待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解決生產、加工和營銷過程中的技術、管理等問題,思路固然很好,但也存有一些潛在風險,主要是龍頭企業的誠信問題。
生態旅游業是各鄉鎮積極推進的一項生態經濟類型,從目前情況看都是各鄉鎮政府在推動,前期投資也主要靠財政及政策性銀行貸款,來自社會、企業的資金不多,一般財政預算支出數量有限,且后續資金跟進變數大,可靠性相對較差。
保山市偏遠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特別是通過生態移民搬遷,逐步減少了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但還有許多民族群眾依然居住在原有土地上,生產生活方式沒有多少變化,也許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沒有更多物質需求時自然界尚能化解人類的負面影響,在物質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特別是化學農業已經影響到每個角落,再希望通過自然界來完全化解人類負面影響的期盼必然落空。在走訪保山市民族地區居住地時,即便是一戶或幾戶偏居一隅的山區依然能發現許多環境污染現象,主要表現在生活廢水、養殖廢液隨意排放,難以降解的白色垃圾隨意丟棄,農業生產過程中濫施化肥、過量噴灑農藥等,這些環境問題的治理顯然不夠。
延伸產業鏈,帶動城鄉產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現實情況是不同區域人居環境整治依然存在巨大差異,技術推廣也存在不穩定性,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但在鄉村技術更新較滯后。好技術的使用不能只掌握在高端人才及少數人手里,應該普惠推廣。
如何在保持優美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生態優勢有效轉變為經濟優勢,這是一個新課題,很多鄉鎮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創新思路,眼光還是緊盯國家用于公益林和退耕還林的補助資金,現實中這筆收入占比不大,關鍵還是要走生態產業發展道路,只要不影響甚至還有利于當地生態優勢產業發展的方式都可作為選擇路徑。
鄉村普遍存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滯后、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缺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等問題。現階段本土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融合也不足,成規陋習依然存在,沒有使本土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效融合,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多辦法才能構筑起生態文明理念。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既要破除致貧的外部客觀因素,塑造具有可持續性的生計支持系統,又要塑造出認同與渴望融入生態文明的理念,以防陷入貧困陷阱,形成缺陷人格,構建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前行的力量體系,這才能為現代化大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政府要在生態規劃、建設、治理上發揮主導作用。在偏遠國土空間規劃上要彰顯生態功能,這一類型地區只有把經濟優勢建立在生態優勢基礎上,才能凸顯差異性產品,才能有競爭力。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縣鄉政府要有“上項目”的意識,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省級甚至國家級項目的大盤子中,爭取更多資金支持,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把保山市偏遠民族地區通達條件再提升一個檔次,以便捷的通達條件助推鄉村旅游業發展。把注意力放在招商引資上,引進資產雄厚、誠信度較高的企業,單靠基層推動效果不理想,高位推動、上下合力,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讓經營者來得了、有錢賺并能持續發展。
環境治理是一個全域性的公共事務,污染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提升鄉村環境治理的能力,偏遠山區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要全覆蓋,防止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污染流域。最大限度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擴大有機肥、農家肥的使用,走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發展道路。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國家生態政策,讓不堪重負的生態得以休養生息。探索在改善自然環境條件下,能利用優美環境獲得更多收入的新模式,讓群眾獲得更多收益。進一步擴大國家、省級公益林面積,在不破壞公益林功能的條件下發展林下經濟。繼續堅持公益林、天然林保護政策,嚴守森林保護紅線,嚴肅處理違規砍伐行為,加大森林防火防范力度,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轉變當地群眾的思想觀念,把“靠山吃山”的老觀念轉變過來,把不良風氣改變過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既增加了生態資源的存量,又能提高當地群眾的收入。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政府要善于變化角色,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觀,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能推卸責任,要當好指路人、監護人,但也不能一手包辦。二是扶持好當地經濟主體的成長,把眼光放在招商引資上,凡是有利的因素都要利用,但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要有風險意識,防患于未然。三是要認識到環境治理不只是純粹的公益性事業,也是改善生活條件、提供優質旅游產品的必要投入。
把優美自然生態與民族文化兩種資源結合起來,走復合型鄉村旅游道路,讓游客能夠在優美自然生態畫卷中品味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保山市偏遠民族地區先輩留下許多生產生活遺跡,體現著先人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的智慧,可開發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態旅游有機結合,創新思路,把滿足個性化旅游需求作為一個主攻方向,探尋民宿旅游新模式,讓游客住下來,有更多時間體味文化、聆聽大自然。把民宿旅游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一個渠道,探索易地搬遷,原有房舍作為旅游產業股份參與分紅增加收入。力爭將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游賞和民族節慶活動結合起來,涵蓋歷史人文、自然生態、民俗體驗、休閑度假等多個方面,構建起全域發展的整體脈絡,迎合游客個性化、休閑化的消費需求,打響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由脫貧攻堅“掛包幫”制度衍生出鄉村短期旅游,做好鄉村生活體驗。重點在于通過種植養殖營造一片玉米、一群雞、一池魚的牽掛,帶動綠色標準和綠色品牌樹立,再通過直播和電商的拉動,形成全域氛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農業附加值,收益推動鄉村生活品質由內而外地提高,形成了鄉村生態理念,又推動了短期旅游和中產下鄉置業。現階段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強鄉村資源利用、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等方面的管理,因地制宜建立長效機制,這是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