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煜欣(天津商業大學)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20日在陜西省考察時指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攻堅,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使電商在助農扶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商助農不僅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范圍,促進農副產品“走出去”,拓寬農民致富渠道,也幫助農村地區優化了產業結構,為實現鄉村振興賦能。
電商助農創新了傳統農產品的供應鏈模式,借助發達的網絡技術和完善的物流運輸服務,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產品滯銷的困境。同時,“直播+”的新模式使更多貧困縣鄉走進大眾視野,農民可參與直播或在平臺上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貧困縣鄉脫貧致富提供契機,使貧困農民了解市場需求,減少供需不對稱造成的損失,提高生產效率,助力精準脫貧。
農業全產業鏈將農業和服務業等融合,形成新模式。由于農產品本身區別度較低,市場定價統一,很難形成競爭優勢。在農村電子商務的助推下,市場需求擴大,通過直播、實時監控等技術手段實現從采摘到加工全流程的透明化,提升了消費者的信任感,使特色農產品具備吸引力,提高了農民對農產品的定價能力,從而形成以特色產品為中心的產業鏈,實現品牌化發展。
電商助農模式創新了產業經營渠道,拓展了農民低門檻創業的方式,使農民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機會,更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國家積極推動農村電商培訓,淘寶村等也給貧困地區的農民提供了學習電商知識的途徑,引導農民轉變觀念,積極適應新業態,增強農民脫貧致富信心,實現良性循環。
直播電商作為新興業態,在緩解農產品滯銷困境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互聯網的發展使直播門檻越來越低,直播行業監管難度增大,產品質量、消費環境得不到保障,使消費者直播購物的信心喪失,農產品網絡銷售規模受阻。
當前有很多農村沒有建設物流服務配送站,農村地區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阻礙著農產品的運輸。許多貧困地區的物流只能抵達鄉鎮,無法使貨物真正送到“家門口”,造成農產品運輸受阻。同時,我國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的相關設施不夠齊全,造成生鮮商品在運輸過程中無法有效冷藏保鮮,使生鮮產品的損毀率加大。
據《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預計未來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達到350萬。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硬件方面相較城市仍有較大差距,農村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加之農民受教育水平和對新事物接受度偏低,電商助農模式推廣受阻。
隨著更多農產品借助互聯網銷售,農產品同質化問題凸顯。電商模式下農產品大多通過地域名稱吸引消費者,但同一地區的農產品質量可能會出現很大差異,造成當地農產品口碑不佳。同時,不同地區特色產品差異化不明顯,在農產品包裝、品牌推廣等方面不夠重視,未能展現產品的獨特性。
電商直播作為助農新業態,政府、平臺和農民要共同合作,通過三方努力使其向好發展。政府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行業內存在的問題,增強消費者對直播購物的信心。
各地政府要做好建設規劃,改善農村交通設施建設,保證偏遠地區物流“最后一公里”運輸不受阻。為提高運輸效率,政府可引入物流平臺的進駐,在物流量大的關鍵交通節點建立物流中轉中心,方便貨物的對接。同時,加快大數據、5G等信息化設施的推廣,通過網絡定位選擇運輸最快捷的路線,使農民和運輸點能夠實時查看物流位置,估計產品保鮮狀況。針對農產品運輸過程中出現損壞變質的問題,要推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傳統物流運輸的基礎上開辟專門的冷鏈物流專線,實現從農民到消費者的全流程保鮮。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想通過電商助農推進鄉村振興,則需要大量優秀電商人才來服務農村。針對農村地區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度較低的情況,當地政府可推進電商平臺與農民對接,通過電商課程使農民掌握電商直播營銷技巧,并為農民在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給出相應解決方案。同時,為了帶動優秀電商人才返鄉創業、回報家鄉,政府可為他們提供生活補貼,解決孩子上學、家人養老等問題,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這樣可以為農村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能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為了不斷推進農產品精細化加工,地方政府要與電商平臺形成穩定合作關系,開展農業品牌化營銷推介會,適時舉辦線下農產品交流會等活動,提高當地農特產品知名度。同時,完善農產品售后服務體系,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口碑,推進品牌化建設。
電商助農在推進精準脫貧、穩定就業和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不足,需要政府、電商平臺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來完善。電商助農需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才能不斷為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