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近年來,隨著相關產業穩步發展,原料用能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持續提升。國家節能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原料用能消費量約3.46億t標準煤,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
業內專家認為,原料用能與燃料、動力用能有著重大不同,原料用能體現的是能源產品的原材料屬性,而非燃料屬性。二者在碳排放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
“在相關數據的統計核算過程中,應該根據碳排放特點區分不同種類的能源消費,包括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相對較低的原料用能,以及碳排放相對較高的燃料和動力用能。”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說。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十四五”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中扣除原料用能,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我國能源消費的實際情況,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用能保障,是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的重要舉措,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通知》的一大特點是明確了原料用能的基本定義和具體范疇。
《通知》提出,原料用能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費,即能源產品不作為燃料、動力使用,而作為生產非能源產品的原料、材料使用。其具體范疇包括:用于生產非能源用途的烯烴、芳烴、炔烴、醇類、合成氨等產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等;若用作燃料、動力使用,不屬于原料用能范疇。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通知》提出的原料用能的概念,相當于國際上通稱的“非能源用能”,在具體范疇上也基本一致,符合國際通行規則。
該負責人強調,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興產品不斷發展,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將可能用于生產更多其他非能源用途的新興產品,原料用能的具體范疇也將不斷優化完善。
《通知》明確了在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中扣除原料用能的具體操作辦法,進一步樹立評價考核新導向。
“十一五”以來,我國實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制度,把節能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地方政府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
《通知》明確,在國家開展“十四五”省級人民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中,將原料用能消費量從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中扣除,據此核算各地區能耗強度降低指標;在核算能耗強度時,原料用能消費量從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中扣除,地區生產總值不作調整,在核算能耗強度降低率時,原料用能消費量同步從基年和目標年度能源消費總量中扣除。
“《通知》落實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要求,明確了具體扣減方法。”康艷兵說,另一方面,《通知》將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要求納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進一步增強了政策間的有效銜接。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強調,原料用能扣減不是放松對相關產業發展的要求,不是鼓勵各地區盲目發展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項目,也不是為相關產業發展“敞開口子”。
“產業發展必須符合產業規劃和政策,必須履行必要的審批程序,必須在能效方面達到先進水平,并有效控制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各地區、各有關單位要落實好相關政策要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該負責人說。
“石化化工行業原料用能約占我國原料用能總量的2/3。從行業的角度看,2021 年我國石化化工行業能耗總量約7.2億t標準煤,其中原料用能量占約30%。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充分考慮了石化化工行業的生產特點及技術特性,有利于保障企業穩定運營和安全生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說,但這項新政策并不意味著產業發展和節能降碳工作“放水退坡”,石化化工項目仍要確保行業發展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轉變。
另外,《通知》專門強調要強化原料用能數據相關監督檢查。各級統計部門要加強審核,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各級節能主管部門要將企業原料用能統計和報告等情況納入節能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