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田,張小偉,程 曼,敖 敏,李 雷,王 莎,田 雯,李 偉
(武漢市江夏區農業農村局,湖北武漢 430200)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地區,行政區域面積10.55萬km2,下轄11個地級行政區,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 613億元(湖州市3 201.4億元,杭州市16 106億元),耕地面積198.67萬hm2,常住人口5 850萬人(湖州市267.57萬人,杭州市960.8萬人),平均城鎮化率70%。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地區,行政區域面積10.72萬km2,下轄13個地級行政區,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7萬億(蘇州市20 170.5萬億,常州市7 805.3億元,南京市14 818億元),耕地面積458萬hm2,常住人口8 070萬人(蘇州市1 074.99萬人,常州市472.9萬人,南京市850萬人),平均城鎮化率70.6%。江浙地區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領域總體發展水平排在全國前列,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發展水平均在全國領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力支撐并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深入考察,江浙地區在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下轄24個地級行政區均提前布局走在全國前列,構建了卓有成效的鄉村振興政策引導體系,涵蓋村級集體經濟提升、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鄉村產業振興高質量推進、山區農業產業發展整鄉鎮推進、高水平高質量美麗鄉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結對幫扶、老區幫扶等多個方面,并結合區域發展實際擬定出臺政策文件,如:杭州市為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臺了《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杭鄉振組〔2021〕1號),常州市為推進茅山老區幫扶出臺了《關于在茅山老區組織實施新一輪“百千萬”幫扶工程的意見》(常辦發〔2018〕49號)。在構建政策引導體系的同時,江浙地區深入學習習總書記系列講話和調研指示精神,接續做好“八八戰略”實施,創新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內涵,率先開展“千百萬工程”示范,在確保總體戰略有效實施的基礎上,繼續創新思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打造了安吉余村生態振興和魯家村產業振興樣板。形成了全省一盤棋、各市一規劃、各地區相協同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總方針。通過政策引導探索解決農業設施用地和建設用地難題,浙江省出臺了《關于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 促進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浙自然資規〔2020〕10號),杭州市出臺了《高質量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行動計劃(2019—2022年)》(杭鄉振組〔2019〕1號),全面推進土地全域整治和生態修復,明確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取得各類指標明優先滿足鄉村產業發展,2019—2020年累計落實農業產業用地11.02 hm2,其中桐廬縣落實農業產業用地6.06 hm2。南京市拿出41.13 hm2用地指標,統籌用于各區農業產業發展,為農業產業點狀供地、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進行了有效探索。產業發展、資金支持、配套服務等各類政策的融合,逐步完善了江浙地區的政策引導體系建設,發揮著穩定、長期、有效的政策引領作用。
近年來江浙地區始終將人才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重要位置,有效的推進了鄉村振興人才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人才激勵政策,推進了農民整體素質提升,為加大農村高端人才引進和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強力支撐。各級組織、統戰、財政、農業農村、人力社保等部門協同發力,為鄉村振興隊伍引進、培育、創業等提供了充分保障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如杭州市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市委〔2018〕8號)和《關于服務“六大行動”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的意見》(市委辦發〔2019〕41號)。在完善鄉村振興人才體系建設的同時,江浙地區針對區、街、村三級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了進一步創新鄉村人才評價機制,完善人才分類認定標準。進一步加強鄉村人才培育和開發,以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骨干、社會化服務能手等為重點,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隊伍。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和創業創新支持,突出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實施“鄉賢回歸”工程。進一步強化鄉村人才扶持激勵,保障鄉村人才合理用地需求,落實鄉村人才激勵。形成了安吉魯家村,吳中柳舍村、黃墅村等一批鄉村人才振興樣板。魯家村村級兩委平均年齡36歲,大專以上學歷占比達到50%以上。黃墅村、柳舍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不足40歲,年均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為基層鄉村振興青年干部“引得進、培養好、留得住”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基層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年輕化、知識化、經驗化、集聚化”做出了典型垂范。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在深入考察和座談交流中,江浙地區始終秉承做好“弘揚傳統農耕文化,講好鄉村故事,彰顯鄉村文化底蘊”的原則,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進程中,不大拆大建,不重大求洋,重注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改造,力爭做到“一村一產、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建設美麗花園示范、美麗經濟轉化、美好生活共享、鄉村善治文明、數字賦能引領五大窗口。以高水平提升鄉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風景帶、美麗鄉村特色村、提升鄉村環境品質為重點,以高標準培育文明鄉風,提高鄉村文明度,保護鄉村記憶,推進基層黨建、現代治理數字鄉村建設、未來鄉村試點的“四治融合”為路徑,傳承好鄉土文化、農耕文化、村落文化,講述好鄉村故事、民俗故事、鄉風故事。如:杭州桐廬縣環溪村以周敦頤族居地為依托,發展蓮產業、傳承蓮文化,拓展廉政教育內涵。狄鋪村以千年孝義第一村為依托,深度挖掘孝義文化,傳承孝義美德。在傳承弘揚鄉村文化,講好鄉村故事的同時,江浙地區依托千年文化積淀和山水資源優勢,大力開展歷史文化名村打造、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實現了傳統風貌與現代設施有機統一。全方位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分類,生活宜居和鄉風文明新氣象打造,充分彰顯了江南水鄉文化底蘊。
近年來,江浙地區依托區域交通和資源優勢,推進全域經濟高速發展,加速了各市、區工業、服務業發展進程,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為更好的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江浙兩地一方面依托民營企業經濟基礎,通過“鄉賢回歸”工程,招商引資一批優秀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一方面統籌各方資源力量,通過財政、金融等政策激勵盤活鄉村資源,做大做強村集體產業。為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新提出“三化三轉變”,即發展方式向多樣化轉變,經營方式向市場化轉變,管理方式向數字化轉變。進一步整合鄉村資源,培育一批鄉村經營主體和股份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村集體自主經營、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多種模式,實現三產項目開發,承接物業管理與農村小微工程,探索黨組織領導公司化經營、經理人運作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跨村、縣、鄉“飛地”抱團項目,實施鄉村產業“1666”工程,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申報優質產業項目,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壯大鄉村夜間經濟和山谷經濟,培育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打造特色產業和三產融合產業集群,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形成了一批帶動效應明顯的示范樣板,如安吉縣高標準建設1.13萬hm2白茶產業基地,金壇區依托雀舌茶品牌優勢,打造萬畝集茶苗繁育、種植、生產、加工于一體的融合園區,形成一縣一業示范和全國地理標志標桿產品。吳中區柳舍村引進專業團隊,打造民宿產業集群,旺山村通過建立村級合作經濟組織聯合工商資本,打造集休閑、度假、科普、體驗于一體的創業農文旅產業集群,形成了一村一產的產業振興樣板。
結合江浙地區學習考察情況,結合武漢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需求,我們謹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經驗借鑒。
當前武漢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較江浙地區基礎薄、進程慢、經驗少,政策體系不完善。為切實改變這一現狀,建議一是發揮各級鄉村振興黨政領導作用,統籌相關部門收集梳理當前已有政策,參照江浙模式按產業發展、人才支持、資金支持、配套服務四個方面分類梳理政策,分步整合、查漏補缺、全面補齊五大振興重點領域類短板政策。同時整合組織、財政、人社、農業農村等部門資源,研究擬定促進集體經濟鞏固提升、高質量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人才戰略實施意見等專項支持政策。二是借鑒八八戰略和千百萬工程政策實施經驗,探索建立漢版長期穩定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總方針,做好“兩山”理論延伸拓展,共享鄉村生態振興政策紅利。
當前武漢市、區街三級鄉村振興人才體系建設滯后,參與鄉村振興基層人才不夠,年齡結構不優,知識化程度較低,引領鄉村振興發展思路創新缺乏。建議一是加快完善鄉村振興人才體系建設,市、區、街在原有機構配備及編制職數的基礎上,研究成立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產業中心等事業單位,補充人才數量短板。二是加強基層鄉村振興隊伍建設,將農村基層組織作為鄉村振興人才鍛煉的第一平臺,選派年輕化、知識化干部深入基層組織歷練,磨煉本領,利用村集體換屆契機,選拔任用一批年紀輕、有想法、敢創新的干部補充至村兩委,優化村級兩委年齡結構和提升鄉村振興基層人才隊伍知識化程度。三是加大政策激勵力度,培育一批農村實用人才、職業經理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新型經營主體領軍人等,鼓勵支持其參與鄉村振興和創新創業。
當前武漢市鄉村文化振興總體策劃滯后,村級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力度小,鄉村文化及農耕文化挖掘不夠,鄉風文明程度不足。建議一是市、區兩級文化部門要統籌做好鄉土、農耕、村落、民俗、民居等文化挖掘,指導各街、村在做好村級文化挖掘基礎上,打造鄉村文化傳承典型,講好鄉村文化故事,彰顯鄉村文化底蘊。二是市、區、街組織、文化、黨建等部門要探索開展村史館、文化館等建設及指導,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作用,傳承弘揚鄉村文化,塑造淳樸民風民俗,提升鄉風文明程度。
當前武漢市農業三次產業結構不優,農業產業多元化、差異化、市場化程度不高,鄉村夜間經濟匱乏,城鄉統籌發展總體水平較低。建議一是接續做好結對幫扶,加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力度,形成城鄉互助發展大格局。二是探索解決農村產業發展用地瓶頸,市級政府和自然資源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利用村莊規劃編制契機,分布推進全域土地整治并明確土地整治取得各類土地指標優先保障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并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明確和預留指標空間。同時在全市范圍內調配部分指標,開展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試點指標以項目化形式統籌用于各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三是打造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集群、產業融合示范園區等,依托各區區位、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以“一區(鄉)一業”、“一村一產”為指導,大力推進科技農業、特色種養殖、鄉村旅游、文化體驗、都市觀光、休閑度假、創意農耕、民宿體驗等特色產業基地,打造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電商銷售、配套服務于一體的產業融合示范園區。重點打造木蘭文化、問津文化、知音文化、君子文化、農場文化和黃鶴樓、梁子湖、木蘭山、知音湖等區域公共品牌,強化文化輸出,提升品牌形象。四是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全域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探索黨組織領導,公司化運營,職業經理人運作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支持村集體通過自主經營、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方式,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整合盤活村集體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