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芳
(濱州市農業農村局,山東濱州 256600)
一是不改變農民土地經營權。對于種什么、怎么種,一般都由農民決定。如果合作社需要統一種植品種的,將在事前與農民協商,或在委托管理協議中作出明確規定,最大程度地保障農民的權益。二是盡可能讓利于民。農民所負擔的作業服務費和部分生產資料費均應低于市場價格,保證農民利益。三是與農民簽訂托管服務協議。通過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并提供回購服務,保證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如,陽信縣開源農機合作社,開展供種、耕作、播種、施肥、農藥、植保、收獲、烘干、銷售等全程托管服務,近兩年來累計托管土地超4 533.33 hm2,他們提供的生產資料質量好價格低,作業價格也比單機低25%以上,可為農民每年節省260~280元/667m2。
據調查,為了滿足農民需求,許多合作社都會不斷增加或調整服務內容。除為農戶提供一般農作物的耕作、播種、植保、收獲等服務外,大多數合作社還增加了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有的還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或回購農產品。如,鄒平市孫鎮全泉農機合作社除為農民提供耕種收管服務外,還增加了糧食烘干等服務,受到農民歡迎。另外,幾乎所有農機合作社都會免費向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培訓,幫助農民提高田間管理水平。
許多合作社針對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農民需求的新變化從而不斷探索創新托管服務模式。從托管服務的農作物看,覆蓋面比較廣。如,小麥、玉米、水稻、棉花,也有亞麻、黑麥草等;從托管服務的生產環節看,主要有全托管、半托管兩種。全托管模式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這種模式能夠有效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解決農業生產成本效益問題,解決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問題,就是合作社向農民提供包括種子、農藥、化肥農資供應到耕地、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糧食烘干、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如:博興縣眾博農機合作社對12個村的農戶提供全托管服務,托管面積達到0.13萬hm2。半托管模式環節少,操作簡單,農民宜于接受。是合作社根據農戶需要,向農戶提供耕、種、管、收等某個或多個環節的服務,如:無棣縣國豐農機合作社為6個村346.67多hm2土地實行環節托管,提供小麥收獲、玉米播種。玉米收獲、土地旋耕、小麥播種五個環節農機作業服務。
據調查,不論是全托管還是半托管,雙方協議都明確規定,合作社或合作社合作的第三方沒有按照約定提供服務,造成農戶經濟損失的,由合作社或合作社協調賠償農戶損失;雙方發生糾紛,可請求政府有關部門協調解決,也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市農機合作社開展的土地托管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模式是“合作社+專業戶”,主要是與種糧大戶合作。對合作社來說,這種模式不僅簽約成本比較低,而且服務對象也相對穩定,是大多數合作社采取的服務模式。如陽信開源農機合作社與種糧大戶丁建全合作,對其流轉的66.67 hm2土地進行全程托管。第二種模式是“合作社+中間人+農民”模式。這里的“中間人”可能是村“兩委”成員,也可能是各種能人等。這種模式也有利于降低簽約成本、管理成本,主要適用于剛剛起步或需要拓展服務市場的合作社,特別是在暫時沒有合適的合作伙伴如種糧專業戶、農業企業等的情況下,常常采取這種合作模式。如鄒平縣碼頭鎮宏偉農機合作社托管的新張橋村、西孫家村2個村73.33 hm2土地的小麥、玉米的作業服務,就是通過村委協調促成的。第三種模式是“合作社+農業企業”,由于農業企業需要托管服務的作業量一般比較大,所以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合作社。如鄒平縣孫鎮全泉農機合作社為山東省恩貝公司、鄒平縣凱信農林植(殖)業有限公司、濱州市中裕集團、鄒平縣長豐農牧業公司等提供托管服務,訂單作業面積達0.45萬hm2。
對于農民來說,實現了“三低一高”。一是勞動成本降低。耕、種、管、收等交給合作社后,大大減少了勞動用工。二是投入成本降低。農民在合作社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享受批發價,低于市場價10%以上,單是集中采購農資一項,就省50~60元/667m2。三是生產成本降低。一年種植小麥、玉米兩季,比農戶零星雇用機械耕種收作業服務費降低25%,就節省費用150元/667m2左右。合作社專業服務隊集中連片除草、防蟲、防病,減少了農藥的浪費。同時,統一除草、防蟲、防病,規范使用農藥,農資用量也降低。以博興明博農機專業合作社農作物“飛防”為例,一瓶殺紅蜘蛛的藥原本能打0.33 hm2地,農民自己只能打一畝。四是土地收入提高。土地托管后,通過科學種田和先進農機的應用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且耕地產量提高5%~10%/667m2,農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據調查,我市大部分土地流轉農戶收益在600元/667m2,個人經營農戶收益在900元/667m2,土地托管農戶收益在1200元/667m2。
對于合作社來說,實現了“三高一低”。一是作業收入增高。隨著托管面積不斷擴大,服務費用收入也不斷增加。無棣縣景國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面積達0.67萬hm2,年作業服務收入400多萬元,盈余達100多萬元。二是機械利用增高。土地托管的區域確定性,解決了“機械游擊戰”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機械利用率。同時,也有利于計劃性的配套耕種收管各環節機具,減少了購買機械的盲目性。鄒平縣全泉農機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積達0.2萬hm2,每臺機車年平均純收入達3萬多元。三是生產效益增高。通過統購統銷方式,以出廠價大批量購入農資,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銷售給農戶,賺取農資差價;或者以高于最低收購價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收購糧食后,因其糧食儲量大、議價能力強而適當加價出售給糧食加工企業,賺取糧食差價。通過與糧食加工企業合作,合作社糧食銷售價格可提高10%左右。四是服務成本降低。通過農資集中采購、機械化規模作業、合同化訂單作業,全部生產服務成本可降低25%。
通過開展土地托管,變一家一戶分散零星的土地為統一種植規劃、統一作業服務,改變了過去“家家地不多,戶戶各自干”、分散種植品種不統一、田間管理水平差異大等問題,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起來不劃算的事,很好地把家庭聯產承包“分”的優勢與土地規模經營“統”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各方面效率、降低了綜合成本,還有利于提高田間管理水平、促進標準化生產、減少面源污染、保證農產品品質,大大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優質作業和服務質量,贏得市場和農戶,以品牌化的打造和優質優良的產品獲得更大效益。如:惠民縣鑫誠農機專業合作社,分別與麻店鎮街北趙村、堤口劉村、五排村、周家村、班家村等簽訂作業合同,訂單作業面積約1 333.33 hm2,在土地托管規模經營、增強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以誠信、實力、服務、產品質量贏得了群眾認可,樹立起良好品牌形象。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土地托管作為一項新生的事物,農民對其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各級政府、農業農村部門對如何發展現代農業的看法還不統一,對開展農村土地托管重要意義的認識還不到位,相關宣傳和政策推動還沒有及時跟上。調查發現,不少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對土地托管還不夠了解,對擁有農機的合作組織在土地托管中的作用認識也不到位,沒有認識到土地托管是解決目前我市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的最可行、最現實的突破口,也沒有認識到開展土地托管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深化土地經營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
二是組織推動不力。有的合作社負責人反映,在剛剛開展土地托管的時候,各級政府特別是鄉村組織的推動非常必要,如果合作社挨家挨戶談托管、簽合同成本太高,誰也不愿去做。如果鄉鎮政府、村兩委出面組織協調,托管工作就會順利很多。從調查情況看,不少基層干部,特別是村干部對土地托管工作的支持還不夠,這也是不少地方土地托管推進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政策措施不配套。通過與合作社負責人座談了解,他們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主要是土地和資金問題。多數合作社負責人都提出,隨著土地托管規模的擴大,合作社的設施用地、機具用地、產品加工和倉儲用地需求越來越大,用地難問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瓶頸。如鄒平宏偉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很好,卻苦于沒有必要的設施用地而難以擴大服務規模,目前。只能露天擺放農機具,對大型農機具的損害也非常大。同時,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也非常突出。由于土地托管具有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且農業用地難以通過抵押方式取得商業銀行貸款,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因資金短缺無法擴大經營,急需大額貸款配套政策落地實施,解決合作社的大額資金需求問題。
四是托管行為不規范。調研發現,一些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的托管協議不規范,有的對服務的內容、質量、地塊、糾紛處理等沒有做出明確約定,一旦發生糾紛,處理起來比較麻煩。同時,對土地托管的監督管理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專門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對土地托管等交易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服務。
土地托管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精神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型經營形式,更是新時期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對于破解我市農業發展困境、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深化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盡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來說至關重要,也切實可行。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土地托管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先易后難、由點及面,讓土地托管盡快在全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更多的農民群眾享受到土地托管的好處。要進一步加強對土地托管工作的宣傳。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土地托管的新政策、新成效,特別是我市涌現的好典型,讓各類經營主體、農民看到榜樣的力量,積極參與土地托管。
土地托管涉及農村土地制度、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涉及農村改革發展穩定,起步階段工作量比較大。建議盡快建立健全土地托管工作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體系,成立推進土地托管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土地托管工作進行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檢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協調有關部門落實領導小組部署,搞好情況調度、調查研究、督查檢查、協調聯絡等。各縣區、鄉鎮也要建立相關領導體系和工作體系,盡快在全市形成黨政推動、部門協作,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工作機制,確保全市土地托管工作順利推進。
建議根據本市實際,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出臺推進土地托管工作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支持農機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托管。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建議市里采取以獎代補形式,對全托管土地33.33 hm2以上的經營主體,給予一定的獎勵補助,并列入明年市級財政預算。二是明確用地政策。進一步調整和明確有關建設用地或農業用地政策,對開展土地托管的擁有農機的達到一定規模的合作組織等經營主體給予支持。三是制定貼息貸款政策,設立融資專項補貼資金,對開展土地托管的農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適當補貼。協調金融保險機構創新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向擁有農機的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服務。四是在涉農項目的分配上,有關部門要向有土地托管經驗的經營主體傾斜,促其進一步發展壯大。
一是培育一批土地托管示范組織,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實現整村或整鄉推進。二是建議每個農業鄉鎮,選5~10個村開展試點,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逐步在全市推開。三是健全制度,加強監管。探索建立土地托管登記備案制度,指導農民與經營主體建立合法穩定規范的托管關系。土地流轉、托管起步比較早、發展比較好的縣區要盡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為參與土地流轉、托管的各類經營主體搭建依法、有序、高效交易的平臺,促進土地托管服務規范運作、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