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龍,呂德湘,李紅芹
(1.濟南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山東濟南 250002 2.濟南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山東濟南 250002 3.濟南市萊蕪區農業農村局,山東濟南 271100)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資源節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建設循環經濟型社會是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治本之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今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萊蕪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走農業發展可持續之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農業循環經濟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按照系統論和循環經濟原理,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組織發展新型農業經濟,實現農業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它以3R(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統籌農業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將農業系統構建成“自然資源—清潔生產和消費—再生資源”的經濟循環鏈條,以環境友好方式實現污染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最終實現農業資源消耗的零增長和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率的零增長。
1.1.1 戶用沼氣建設再掀高潮。隨著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種養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養殖專業村、專業戶大量涌現,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農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廣大養殖農戶急需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對以畜禽糞便為發酵原料的新型沼氣技術認識逐步提高。2017年,萊蕪承擔了省農村能源——戶用沼氣建設項目,通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實施,全村建成新型強回流戶用沼氣池200多個。
實踐證明,在農村每發展一戶沼氣池,年節柴量達2 500 kg以上,節煤1.5 t左右,可以使2 000 m2左右的山林免遭砍伐;可以促進農戶種養業的協調發展,變廢為寶,每年提供8~10 t的優質無公害肥料,減少化肥、農藥投入300~400元。一個戶用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戶節支增收1 000元以上。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而且生態效益也十分明顯。
1.1.2 “四位一體”生態模式研究省內領先。我們始終把加大農業科研攻關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作為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內容。“四位一體”是以日光溫室為基本框架,以沼氣為紐帶,以太陽能為動力,以秸稈糞便為原料,種養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化技術,在農戶土地上將沼氣池、豬舍、溫室、蔬菜有機結合在一起,組成的新型生態農業工程,簡稱“四位一體”。實踐證明“四位一體”生態溫室內蔬菜比普通日光溫室增產20%~30%;生豬日增重0.6~0.85 kg,提前出欄60~80天;比普通溫室增收6 000~8 000元,實現了凈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增產、增收、增效,廢物資源化、品質綠色化、生產集約化、種養一體化的目標。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重要的農業可再生資源,近年來,我們通過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秸稈氣化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大大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據統計,2020年,萊蕪農作物秸稈綜合率達到61%。為進一步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從省農科院引進了農作物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先后在楊莊鎮、牛泉鎮、口鎮、大王莊鎮、方下鎮和羊里等鄉鎮進行試點。該技術是將秸稈埋于作物根際土壤中,加入菌種,地膜覆蓋,形成秸稈反應堆,產生的二氧化碳為作物提供氣肥,促進光合作用,提高產量。萊蕪農高區連續2年在生姜、桃樹、蘋果、蔬菜等作物上進行了多點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采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不僅作物產量提高20%以上,品質大大改善,而且有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
近年來,萊蕪太陽能利用發展迅速,特別是太陽能發電板、太陽能熱水器不斷從城市向農村發展,普及率大大提高。風力發電、風力提水等風能利用技術也逐步得到利用,上山專業戶、開發治理荒山的投資者對風能利用積極性較高,截至去年底,累計推廣安裝太陽能發電板1 120組、小型風力發電機92臺、風力提水機36臺套,利用效果良好,既節約了資源,又為山上群眾解決了電、水等生活必需能源。
該模式是利用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有機結合,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取得能流、物流和社會諸多方面的綜合效益,既能使食品達到綠色標準,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減少污染,提高環境質量,是庭院經濟與農業循環經濟結合最典型的一種發展模式。主要模式有:沼氣池—豬舍—魚塘、沼氣池—豬禽舍—廁所—日光溫室等。
該模式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物種的特點,是一個在空間上多層次和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能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各生物類群,既充分利用太陽輻射能、土地資源、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又為農作物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立體種植型,包括各種農作物的輪作、間作與套種、農林間作、林藥間作等;二是立體養殖型,包括陸地立體圈養殖模式、水體立體養殖模式等。
該模式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通過加工處理變為有用的資源,實現農業副產物資源化,消解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副產物再利用的主要技術有:一是利用牛糞、秸稈進行食用菌生產技術;二是畜禽糞便的資源化、秸稈氨化技術,將糞便類或秸稈經過發酵后進行還田作為肥料使用;三是利用農業有機物的沼氣制造技術等。
該模式是以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農畜產品為主的加工業和服務業,使種植、養殖、加工、商貿、流通相配套,實現以工補農、以農養牧、以牧促農、以農牧業發展再推進貿工商的生態經濟大循環復合型結構。通過實現種養加結合、貿工農一體化,使原有的農業經濟鏈條延伸、增強。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近年來農業廢棄物數量急劇增長,利用率迅速下降,大量原本是寶貴資源的農業廢棄物反過來成了農村的主要污染源。目前,萊蕪約25%以上的農作物秸稈被焚燒,約15%的秸稈長期堆放于溝渠、路邊,嚴重污染大氣和水環境。養殖場的畜禽糞便進入水體的流失率高達20%~35%,有關專家認為平均已達30%~40%。農業廢棄物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機肥施用比例不斷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
據統計,在20世紀50年代,萊蕪有機肥占肥料養分投入總量的90%以上,2018年已降到26%。這給萊蕪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有機肥是最有效的消化分解有機廢棄物資源的手段,有機肥利用不足時的有機廢棄物大量堆積,養分流失,污染環境。據調查資料表明,在農村污染源中,農業廢棄物所占份額達到30%~35%。其次,長期不施或少施有機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對原本就質量不高的耕地形成嚴重威脅。再次,有機肥不足造成化肥利用效率大幅度下降,不僅大幅度提高產品成本,降低農業效益、產品競爭能力和農民經濟收入,還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表現在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淡薄,只注重投資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對清潔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重視不夠;對農副產品廢棄物再利用所產生經濟效益的關注也不夠,使本可以通過循環利用所得的經濟效益流失,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隨之斷裂。
一是缺乏投入,目前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和認識不到位等原因,用于發展循環農業的資金投入還比較少。二是科研工作嚴重滯后。三是管理措施不健全,許多應由政府進行的管理工作沒有人或沒有部門去做。
據國家發改委最新出臺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指出,計劃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方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4.1.1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農業生產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提升農村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提倡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和適度的外部投入,農產品產量和農產品質量都會有極大的提高,而農業生產成本會隨之降低,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品農藥、化肥的過渡依賴,降低了生產成本。
4.1.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有效提升農民就業率。農業循環經濟要求農業生產是產業化的生產,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產業鏈”。這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就業機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可以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4.1.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農業資源可以在這個不斷進行的農業經濟循環體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農業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同時,綠色食品、綠色消費、綠色環境是當今農產品出口的時尚和潮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2.1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有效保護和利用農業資源。我國農業長期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農業化學物和沉淀物對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制約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業投入結構,進一步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扼制掠奪性經營;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在農業生產中推行清潔生產,遏制了過量施用化肥、農藥與機械作業,避免了耕地污染、土壤質量下降,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
4.2.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有效改善農村居住生產環境。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按照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實行綜合治理,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使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4.2.3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一體化程度。農業循環經濟將農業系統內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將農業及相關產業生產的產品或廢棄物通過交換而相互銜接,延長了農業生態產業鏈,并形成了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從而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以組織成員的身份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計劃、決策、組織實施全過程,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參與程度。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范圍廣、層次多,需要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各級政府必須轉變發展觀念,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確定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分階段推進。抓緊研究制定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綜合協調財政、農業、水利、國土、工業、科技、金融等部門,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大力宣傳推廣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導向的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形成自覺實踐循環農業理念的氛圍。
以“四個方面”為主線,形成循環經濟框架,即以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鏈條;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秸稈循環經濟鏈條。
一是搞好循環型農業工業園建設。制定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二是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實施“藏糧于科技”、“藏糧于土”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力,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矛盾;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優勢,提高規模效益;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配合滴灌技術,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
萊蕪自然條件優越,三面環山,風力資源豐富,全年平均風力2.8 m/s;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從事畜禽養殖業、干鮮果種植業、開發治理荒山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對發展利用沼氣、太陽能、風能等農村可再生能源有較高的積極性。特別是得利斯、六和等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落戶萊蕪后,畜禽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養殖專業戶、養殖場大量涌現。到2020年底,萊蕪各類養殖專業戶達到3.2萬戶,規模化養殖場達到700多個。如果70%以上的養殖戶、養殖場都能開發利用沼氣能源,經濟、社會效益將非常可觀,并將極大地推動新型農村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