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逆齡化”分布與資源配置優化*
——基于社會代際關系差異的視角

2023-01-04 03:52:44晉曉姝
經濟研究參考 2022年12期
關鍵詞:模型

劉 蓉 晉曉姝 李 明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此同時,收入分配和公共資源配置的結構固化和代際矛盾也成為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需要跨越的重要關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其實現機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維護社會穩定,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議題。(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中國政府網,2017-10-27.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就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并強調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EB/OL].中國政府網,2021-03-05.進一步凸顯了基本公共服務對構筑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基礎性作用。而推動共同富裕也不應停留在收入分配上,更應從包括收入、財產、公共服務、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等多維視角制定政策和行動。(3)國務院參事湯敏:推動共同富裕不能只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而要從多維視角制定政策[EB/OL].北京商報網,2021-09-25.OECD(2011)也在其使命陳述中不斷加強對社會整體發展以及教育、健康、就業等民生領域資源配置的重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因此,平衡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將逐步形成以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為主要途徑的改革格局,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將是整個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2019年末,我國16~59歲人口為89640萬人,占比約64%,(4)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新華網,2020-02-28.這部分人是我國社會勞動力的主力軍,其年齡范圍所涵蓋的青年群體是支撐中國長期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如此龐大數量的人口,更需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民生安全網將其生存底線兜住兜牢,為其未來生活帶來踏實感,這客觀要求在安排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體系時,注重供給效率與不同年齡群體需求的適配性,妥善安排教育、醫療、就業、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年齡群體之間進行更加精準的側重和有效的配置,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緩解收入分配差距和公共資源配置的結構固化和代際矛盾。但實證研究發現青年人的獲得感不高(黃艷敏等,2017),30~49歲與其他年齡群體相比,民生獲得感明顯偏低(葉胥等,2018)。雖然不同年齡群體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偏好存在差異,但在我國社會老齡化加速背景下和現行的社保體制下,年輕人從公共服務中受益低而承擔的成本高仍是引發代際矛盾的原因(龔鋒等,2019)。

本文利用CGSS2015的數據,通過構建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結構方程因子模型,測算了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發現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呈現出“逆齡化”分布態勢。“逆齡化”在本文中指的是三組群體之間與年齡劃分標準相逆的一種趨勢,具體而言,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顯著低于中年和老年群體,而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顯著低于老年群體,從數據上看,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分別比中年群體和老年群體低9.7%和19.3%,這一現象還存在于構成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四項可觀測因子,即公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以及普惠性程度的評價。機制檢驗表明,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不僅能夠直接地影響政府治理效能,同時也通過影響公眾的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進一步影響其對政府的認同程度。并且相比政府責任認知度這一渠道,由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所引發的公眾社會安全感能夠更大程度地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而且在青年群體中這一作用更明顯,青年群體的社會安全感每提高1個單位,其政府認同度就會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提高29.3%,這一效果幾乎是中年群體(14.9%)、老年群體(16.4%)的兩倍。換言之,提高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提升其社會安全感以及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政府認同度意義重大。基于此,本文構建了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影響因素結構體系,運用此結構體系從社會代際關系的視角評估各類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提升效應,發現不同類型的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提升效果不同:住房保障、勞動就業和公共文化與體育三項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有效提升我國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則更有利于提高我國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對提高我國老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效果明顯。

與現有文獻相比,本文的貢獻體現在:(1)利用結構方程模型量化和評估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實證證明并總結概括出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呈現“逆齡化”分布的現狀;(2)在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基礎上以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為導向,從公眾的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兩方面詮釋了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實現機制,以及在不同年齡群體間的差異;(3)實證分析如何立足供給側,有針對性地提升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從而改善其“逆齡化”分布現狀,促進社會安全穩定和包容性發展,為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提供了可靠的經驗證據。

二、文獻綜述

“獲得感”是黨中央結合當今中國發展實際創設出的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中首次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之后便迅速流行,成為政府良政善治的重要標尺。學術界普遍認為“獲得感”是一種基于“獲得”產生的心理感受,是將實實在在的客觀物質實現與個人主觀精神體驗結合在一起的一套綜合動態評價體系(劉瓊蓮,2017),既不是單純商業意義的滿意度,也不等同于西方社會語境下的幸福感、主觀生活質量,而是更強調民眾服務收獲與主觀感受的雙重統一(楊宜勇等,2017),與國際社會提出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存在高度一致性,是多維度且可比較的(曹現強和李爍,2017;侯斌,2019)。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是立足民生維度的一個重要反映。“獲”體現公共服務的獲取過程、“得”優化公共服務得到的結果、“感”強調公共服務的主觀感知(楊宜勇等,2017)。除了對概念和內涵進行定性的界定和解讀外,國內學者目前對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定量測量和分析研究有限,部分學者通過歸宿法來衡量以某項福利指標進行分組的人群,從政府公共服務財政支出中受益多少(李永友和鄭春榮,2016;劉窮志,2007),是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客觀物質基礎之一。其他則是利用調查問卷中受訪者對政策或服務的主觀評價進行研究,如呂小康和黃妍(2018)用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的數據,從四個維度構建了關于獲得感的測評指標,采用類似做法的還有文宏和劉志鵬(2018)、王恬等(2018)。國際上,目前還沒有量化獲得感的測評指標研究,但是類似的指標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制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不同學者提出的主觀幸福度量表及生活質量指標體系(陳海玉等,2018)。

如何平衡不同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相對獲得感”是我國目前社會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現有文獻普遍認為不同群體的需求不同,因此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應有針對性。劉瓊蓮(2017)以殘疾人和健全人對比分析為例,認為政府應適應不同群體的特征,從就業、文化等方面提供更精準化、人性化和差異化的基本公共服務;譚旭運等(2018)分析了18~35歲青年人的獲得感現狀及影響因素,發現青年人對社會安定有序的預期獲得期待較高,對就業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的當前獲得感知較低,為政府提高青年人公共服務供給體系質量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著力點;王永梅和呂學靜(2018)調查分析了北京市老年人的養老保障獲得感,并指出社會養老服務的作用開始逐步顯現,鄧大松和楊晶(2019)研究我國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時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侯斌(2019)認為雖然社會救助能夠提升我國勞動年齡段的城市低保受助者當下獲得感,就業救助卻能從長遠的角度提升其未來獲得感。

所謂政府認同,在西方語境下,“government approval”可以指政府批準,也可以與“government support”聯系起來表示公眾對政府的認同或支持,也常常與“rate”一起使用,表示政府的支持率。在現代漢語中,“認同”表示認可、贊同的意思,政府認同是政治認同的一個方面或層次,英國學者吉姆·麥克蓋根(2001)認為,認同是一種集體現象, 而絕不僅是個別現象,因此政府認同是公眾對代表國家權威的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在現實中,通常很難區分執政黨認同和政府認同,因為通常情況下,公眾對當局執政黨的認同也就意味著認同執政黨組建的政府,這也是人們常將“黨和政府”放在一起進行評價和表達情感的原因(彭正德,2014)。

具體到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與政府認同度二者之間的關系,學者們認為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Keynes,1936),一些長期的社會問題,諸如收入分配失衡,貧富差距拉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分配不公,如果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會降低微觀市場主體獲得感,影響其政府認同度(李若衡和陳潔,2013;彭正德,2014)。因此,政府應立足民生需求,科學配置公共資源,在公共產品供給與公眾對政府評價這一長期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改善公共服務建立起公眾對國家機構的信任(Acemoglu et al., 2020),提升其政府認同度(唐有財和符平,2017),實現積極有為政府。因此,以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提升為政府資源配置和治理效能的評價標準,不僅能夠呈現出公眾對各類公共服務質量需求的滿足程度,也是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協調發展長期均衡目標的政策路徑(姬生翔和姜流,2017;李鵬和柏維春,2019)。

然而,以上關于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和政府認同度的文獻在研究方法和機制分析上需改進。一方面,現有研究關于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大多沒有將其與資源配置和政府治理有效地結合起來,或僅僅是思辨性的規范探討和政策建議,邏輯框架和實證檢驗存在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缺乏針對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異質性檢驗,也鮮有從獲得感的角度系統地分析如何增強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精度。因此,本文測算了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在不同年齡群體間的分布態勢,并基于資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對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提升的效果差異,以期為深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供參考依據,提高政策制定的年齡靶向性,緩解由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低帶來的負面效應,從而推動社會和諧有序運行。

三、理論模型和框架

(一)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提升路徑

統籌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實現以財政支出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高是影響公眾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高低的重要因素(繆小林等,2020),從數量、質量、結構與效率上科學配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是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內在要求(熊興等,2019)。陽義南(2018)實證發現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其短板越嚴重,國民獲得感就會越低,因此協調改善民生公共服務配置至關重要;胡洪曙和武鍶芪(2019)利用拉格朗日函數推導出使居民獲得感最大化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結構,在此基礎上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我國各類基本公共服務供需間的協調匹配度,并基于供需失衡的實證結論從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提出了相關建議。此外,社會公平、社會地位和未來預期也與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緊密相關。社會公平有利于提高民生幸福感,同時強化公共服務對民生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廖福崇,2020)。城市居民的經濟實力越強,其獲得感越高,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情況的改善,也能促進個體獲得感的提升(孫遠太,2015)。對未來或經濟預期的信心會顯著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Knight & Gunatilaka, 2010),因為好的未來預期利于良好心態和積極情緒的產生,進而提升幸福感(倪志良等,2016),但這必須是基于現實生活得到根本保障且不斷改善的情況,否則較高的未來預期反而會引起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李培林和李煒,2010)。

本文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對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提升的效果差異,因此將控制社會公平、社會地位和未來期望對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影響。

(二)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

為準確識別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公眾獲得感與政府治理效能之間的關系,除了上文提到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政府認同度的直接影響外,本文通過引入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兩個傳導中介,來具體闡釋公眾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是如何影響其政府認同度的(見圖1)。其邏輯是: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會影響公眾對政府責任的認知度,政府有效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是公眾認同政府的現實參照。亞當·斯密在界定政府職能時提出,公共服務的公平供給是政府的重要職責,雖然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正變得多樣化,政府、企業等都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它們之間存在復雜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朱春奎和易雯,2017),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國家承擔著義不容辭的主體責任,基本公共服務仍是政府最基本的責任,其提供要以公共部門為主、社會力量為輔,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應是“擔責而不親為”(高培勇,2015;葛延風,2011;張車偉,2015),一旦公眾開始質疑國家機關提供基礎服務(包括更廣泛的公共產品)的能力,國家機構所面臨的信任、認同危機就會更嚴重。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能增強公眾的社會安全感,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政府認同度。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能夠使人民安全感更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安全感是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升的重要標志,是獲得感滿足后的表現形式,人民獲得感的增進是安全感提升的基礎(郭學靜和陳海玉,2017;馬振清和劉隆,2017)。現有文獻對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促進公眾社會安全感的研究主要有:李培林和李煒(2010)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農民工由于在教育、醫療和就業方面得不到保障而倍感壓力,生活困擾所引起的社會安全感也相對降低,而社會保障,如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能夠顯著提高他們的安全感;陽義南等(2020)指出社會保險的提供能夠顯著提升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社會安全感,還具體分析了不同險種作用程度的大小,但缺乏公眾社會安全感影響政府認同度方面的實證文獻。

圖1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模型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數據

根據研究需要,本文選擇CGSS2015作為數據來源,參照我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和世界衛生組織對年齡段的劃分,將18~40歲樣本劃分為青年群體,41~60歲樣本劃分為中年群體,60歲以上樣本劃分為老年群體,處理變量時將缺失值刪除,最后得到有效樣本8656個。其中,青年群體2748人,占總樣本的31.75%;中年群體3446人,占總樣本的39.81%;老年群體2462人,占總樣本的28.44%。

(二)模型與變量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政府責任認知度、社會安全感和政府認同度都是公眾基于現實情況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政府責任履行情況、社會安全穩定狀態以及對政府執政信任的一種態度和評價,是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潛變量,只能通過一些外顯指標來間接測量,因此在測量及檢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時,本文選擇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適當的反映、測算、檢驗和分析,這不僅能同時估計因子結構和因子關系,還利于減少測量誤差(Bollen & Long, 1993;Hoyle, 1995;MacCallum & Austin, 2000)。不僅如此,為了識別青年—中年—老年三組群體在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路徑上的異質性,本文進行了多群組分析(MGA);同時,為了有針對性地提高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本文借鑒由J?reskog和Goldberger(1975)提出的多指標多因素模型(MIMIC)進行分析。

圖 1是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構模型,其矩陣方程的基本表達式為式(1)。其中,η是由內生潛變量組成的向量,ξ是由外生潛變量組成的向量,Β表示內生潛變量被其他內生潛變量解釋的回歸系數矩陣,Γ表示內生潛變量被外生潛變量解釋的回歸系數矩陣,ζ表示殘差向量。

η=Βη+Γξ+ζ

(1)

每一個潛變量都存在特定的測量模型反映其和其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其矩陣方程的基本表達為式(2)和式(3)。其中,x表示外生觀測變量,作為外生潛變量ξ的觀測變量;y表示內生觀測變量,作為內生潛變量η的觀測變量;Λx和Λy分別為外生觀測變量被外生潛變量解釋的回歸系數矩陣以及內生觀測變量被內生潛變量解釋的回歸系數矩陣;δ和ε表示測量誤差組成的向量。需要說明的是,在結構方程模型中,被選擇用來測度同一潛變量的觀測變量之間必然且應當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表明它們是內部一致的(Fornell & Bookstein,1982),一般研究建議一個潛變量所對應的觀測變量在3~5個之間就足夠(Bollen,1989)。

Χ=Λxξ+δ

(2)

Y=Λyη+ε

(3)

本文選擇CGSS2015中受訪者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目前的充足程度、分布的均衡程度、獲取的便利程度和普惠性程度四個維度的感知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測量指標,這是公眾在獲取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實實在在的成效感知,是受訪者綜合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情況做出的主觀評價,因此能較準確地反映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5)由于篇幅所限,其余變量選擇所對應問卷問題的詳細說明和描述性統計未能展示。若有需要,可聯系作者索取。

本文進一步結合MIMIC模型分析如何增強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靶向性,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MIMIC模型是結構方程模型的一種特殊形式,其解釋變量與傳統的回歸模型一樣,為可被直接觀測的顯變量,而被解釋變量則是由基本式(3)構造出的潛變量,其基本形式為式(4):

η=γ1χ1+γ2χ2+γ3χ3+…+γqχq+ζ

(4)

其中,η為被解釋的潛變量,即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χi(i=1,2,3,…,q)為可觀測的解釋變量,本文基于資源配置分析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對不同年齡群體獲得感的效果差異,因此解釋變量是公眾對政府提供的七項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感知,包括公共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和公共文化與體育,涵蓋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及的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和群眾體育發展。為提高模型穩健性,減少遺漏變量誤差,本文在擴展模型中加入以下控制變量:社會公平感、家庭經濟情況、未來期望,以及與人口特征相關的性別、省份區域、戶口、學歷、婚姻狀況以及就業情況。(6)由于篇幅所限,部分控制變量選擇的說明以及變量定義和描述性統計未能展示。若有需要,可聯系作者索取。γi(i=1,2,3,…,q)是需被估計以及在不同年齡群體間進行比較的系數。ζ為誤差項。

五、實證分析

(一)量化評估研究

1.探索性因子分析

為建立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因子模型,本文首先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所選擇的四項指標(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普惠性程度)是否在測量唯一的一個共同因子——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四個因子中只有因子1的特征值大于1,可以保留,并且因子1對四項指標的因素負荷量都大于0.7,均為高度相關,表明四項指標變量只能測出唯一的公因子,由此初步判斷,四項指標可以用來測量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

2.驗證性因子分析

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進一步判斷獲得感因子模型的正確性,檢驗所使用的四項觀測指標對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因子負荷量是否顯著以及整個因子模型擬合度是否良好,為方便比較,報告標準化估計系數。擬合指標GFI、AGFI均大于0.9,SRMR為0.02小于0.05,CFI和TLI的值均大于0.95,說明構建的因子模型整體擬合度較好,與真實模型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四項指標的標準化因子負荷量都大于0.7,屬于良好水平,且都在0.1%的水平上顯著,結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圖 2中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測量模型是成立的。

圖2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驗證性因子分析

3.因子模型信效度檢驗

組成信度(CR)值是所有顯變量信度的組合,表示潛變量的指標具有內部一致性,CR越高表示潛變量的內部一致性越高,0.6是可接受的門檻(Hair et al., 2016);平均方差萃取量(AVE)是計算潛變量對顯變量解釋能力的平均值,AVE越高表示潛變量有越高的收斂效度,Fornell和Larcker(1981)的研究建議AVE應大于0.5,且0.36~0.5為可接受門檻。如表2所示,信度系數CR為0.887高于0.7,屬于高度相關,收斂效度為0.663,收斂效果良好,進一步說明圖2中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測量模型是成立且合理的。

表2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信效度檢驗

4.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群體差異

首先,以四項指標測量出的標準化因子負荷量為權重簡單計算青年、中年和老年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加權因子平均值,分別為9.761、10.097和10.430,表明我國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存在一定差異,青年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加權因子平均值低于中年群體,中年群體低于老年群體。接下來,應用潛在平均值差異比較驗證三組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差異的顯著性,以中年群體為基準組,由表 3可知,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逆齡化”分布確實存在,即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比中年群體和老年群體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分別低了9.7%和19.3%。進一步,以中年群體為基準組估計了三組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四項測量指標的均值和標準差,以及在中年—青年、中年—老年中差異的顯著性,發現青年群體的每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觀測變量均值,即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以及普惠性程度都顯著低于中年群體,而中年群體又顯著低于老年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在不同年齡群體間的“逆齡化”態勢表明我國青年群體對基本公共服務的獲得明顯不足。

表3 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潛在平均值差異分析

(二)機制分析研究

1. 結構方程模型估計

進一步,使用結構方程路徑模型探索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sense of gain, SG)與政府認同度(identification of government, IG)之間的關系,引入政府責任認知度(cognition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CGR)和社會安全感(social sense of security, SSS)作為中介變量。如表4所示,雖然政府責任認知度到政府認同度的路徑系數在0.1%水平上不顯著,但是在1%水平上仍是顯著的,因此作用機制模型(見圖 1)中各條路徑均顯著。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政府認同度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越低,那么政府責任認知度就越高,也即公眾的問責越強,認為政府更應該在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上負責,同時也會弱化公眾的政府認同度。另一方面,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越高,其社會安全感就會越強,這進一步強化了公眾的政府認同度。另外,卡方值與自由度比(χ2/DF)為19.954,大于嚴謹邊界值3,原因是模型卡方差異值會因數據違反多元正態而膨脹,導致模型擬合度變差,因此本文采用Bollen和Stine(1992)的方法進行修正,修正后所有的擬合優度指標都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水平。(7)由于篇幅原因,具體修正結果未能展示。若有需要,可聯系作者索取。

表4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結構方程模型估計結果

2.中介效果檢驗

本文參考Hayes(2009)在Baron和Kenny(1986)的基礎上改進的中介效應分析框架,用Bootstrapping重復抽樣技術檢驗圖 1中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的中介效果是否顯著存在,以及是否存在差異。不難發現,總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系數乘積Z值的絕對值均大于1.96(見表5),說明各路徑是顯著的。同時,在Bias-Corrected和Percentile兩種判斷方式下,95%置信區間均不包含0,這表明本文的中介效應路徑確實存在,且存在明顯差異。總的來說,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政府認同度這一直接效果是顯著的,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對政府認同度的特定間接效果是顯著存在且有差的,政府責任認知度所產生的特定間接效果僅占兩者總間接效果的2.56%,而社會安全感則占了97.44%,(8)社會安全感的間接效應占比=SSS間接效應/總間接效應×100%=0.076/0.078×100%=97.44%。說明社會安全感的作用更大。因此,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不僅會直接影響其政府認同度,還會通過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產生積極的促進效果,并且提高社會安全感對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的影響更大。

表5 中介模型效果檢驗

3.多群組分析

基于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呈現“逆齡化”分布的結論,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群體在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模型中的差異。首先檢驗基準模型的擬合優度,其次檢驗所有結構路徑系數限制相等后平行模型的擬合優度,在擬合度指標允許的條件下對不同群體各結構路徑系數進行差異分析。本文三組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的基準模型擬合度指標為GFI=0.976,AGFI=0.963,RMSEA=0.027,CFI=0.970,平行模型的擬合度指標為GFI=0.976,AGFI=0.965,RMSEA=0.026,CFI=0.969,兩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擬合優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兩模型的卡方差異值達到顯著性水平(Δχ2=16.798,ΔDF=10,P=0.079),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三組群體在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模型中各路徑系數都相等的原假設,因此分別將三組群體進行兩兩比較,進一步探討結構路徑系數上的具體差異。

表 6和表 7表明在社會安全感影響政府認同度這條路徑上,青年群體與中老年群體在1%的水平上顯著不同,青年群體的社會安全感每提高1個單位,其政府認同度就會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提高29.3%,中年群體、老年群體的社會安全感每提高1個單位,政府認同度也會相應提高14.9%、16.4%,也就是說,提高青年群體的社會安全感會顯著提高他們的政府認同度,并且這一效果幾乎是中老年群體的兩倍。

表6 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結構方程模型估計結果

表7 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模型結構路徑卡方檢驗結果

續表

綜上所述,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不僅會對公眾的政府認同度產生直接影響,也會通過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兩個中介產生間接影響,并且社會安全感的間接效果更大;在不同年齡群體中,社會安全感的間接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提高青年群體的社會安全感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其政府認同度。結合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呈現“逆齡化”分布的現狀,較低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除了會直接弱化青年群體的政府認同度,也會降低他們的社會安全感,進一步影響其政府認同度,并且這種間接效果比中老年群體的更大。因此本文接下來將探討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

(三)政策路徑研究

1. MIMIC模型估計

本文最終選擇在模型中控制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公平感、未來期望、就業情況、省份區域、戶口、婚姻狀況等作為后續分析群體差異的基準模型,(9)由于篇幅所限,逐步加入控制變量的MIMIC模型估計結果未能展示。若有需要,可聯系作者索取。利用多群組分析的方法識別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不同群體,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為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政策路徑提供技術支持。

2.多群組分析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MIMIC基準模型的修正擬合度指標為GFI=0.992,AGFI=0.990,RMSEA=0.006,CFI=0.998,表明該模型對于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群體均是可接受的。表 8列出青年、中年和老年群體的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可以初步判斷,不同年齡群體的七項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感知對其獲得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以青年群體為例,公共教育和醫療衛生對青年群體的影響并不顯著,其余五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影響程度是:公共文化與體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社會服務>勞動就業。但不同群體基準模型的估計結果并不能判斷他們在不同路徑上所表現出的差異是否顯著,為此,進一步對模型中各結構路徑系數的恒等性假設進行檢驗,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三組群體在MIMIC模型上的各路徑系數都相等的原假設,(10)平行模型的擬合優度良好,相關指標為GFI=0.992,AGFI=0.990,RMSEA=0.006,CFI=0.998,基準模型和平行模型的卡方差異值達到顯著性水平(Δχ2=61.659,ΔDF=30,P=0.000)。因此分別將三組群體進行兩兩比較,進一步探討結構路徑系數上的具體差異。(11)由于篇幅所限,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MIMIC模型路徑卡方差檢驗結果未能展示。若有需要,可聯系作者索取。

表8 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MIMIC基準模型估計結果

分析如何科學提高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精度,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是政府進行政策干預的重要著力點,結合估計結果,以下將聯系具體的七項基本公共服務從原因和可行措施具體分析。

第一,公共教育供給質量能夠更明顯地提升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其質量感知每提高1個單位,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會明顯提高7.8%。這與我國現實社會情況相符,我國由夫妻和獨生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占比64.3%,(12)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EB/OL].孩子逐步成為家庭消費的核心,子女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各收入階層的家庭都表現出在經濟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為子女選擇更高質量教育服務的傾向(魏易,2020);《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2018)》調查的家長中超過七成的父母是70后、80后,即本文所定義的中年群體,因此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的中年人,也即孩子的父母來說,對公共教育這項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會更敏感。因此想要提高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政府可以從改善其子女公共教育供給質量方面著手。

第二,醫療衛生供給質量更能提升中老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影響效應分別為9.5%和8.5%,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可能更明顯。其原因有:其一,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難題。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54億,占總人口的18.1%,遠超過聯合國對老齡化社會標準的規定(10%),老齡化現象對公共服務產生的影響直接體現在醫療衛生服務上。其二,除了因年齡增長影響自身健康狀況所帶來的醫療服務訴求(Grossman, 1972)外,不同年齡群體的健康意識也會造成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質量對其獲得感影響上的差異。相比而言,70后對延長健康壽命抱有更強烈的愿望,并且生活得更自律和健康,對健康問題也更為謹慎和負責,超過三成的70后在身體不適時會及時就醫,超過半數的70后每年都會定期體檢,這兩項比例均高于80后、90后,(13)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2019中國都會人群健康藍皮書[EB/OL].同時70后、80后為健康險主要購買者,醫療險和重疾險被這部分人群廣泛接受,對醫療服務的利用需求和品質要求造成中老年對于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質量更為敏感。因此,改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質量應該注重與日益增加的中老年醫療服務需求相匹配,從而顯著提高整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

第三,住房保障供給質量能夠更明顯地提升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住房問題一直都是國際社會所關注的重要民生難題,而青年人的住房問題也是近年來的社會熱點。青年人在住房市場上首次購房時一般處于相對弱勢地位(Kruythoff, 1994;范一鳴,2021),這是因為他們不僅面臨必要的住房需求,同時也存在嚴重的支付能力不足問題,這一特點在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尤為凸顯(童偉,2012;宋寧寧和呂媛,2016),城市青年面臨的住房困難也導致了諸多的社會失范行為,成為社會安全穩定的隱患(谷繼建,2010;武中哲,2014),因此政府更需要幫助青年人改善居住環境,確保其擁有適當的居住條件,使得住房保障供給質量的提高能夠切實提升以青年群體為主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

第四,勞動就業供給質量更能提高中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而對老年群體的效果并不顯著。促進中青年,尤其是青年就業是各國政府優先考慮的戰略性目標,第五十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動綱領》,將青年就業問題列為各國青年發展政策十大行動綱領的第二條。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加上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的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青年失業問題日益突出,這會進一步威脅我國的社會穩定。完善我國勞動就業公共服務,提高整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其重點在于平衡協調勞動力的供求雙方,提高匹配效率。

第五,社會保障、社會服務以及公共文化與體育的供給質量對青、中、老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均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具體來說,社會保障供給質量的提升能夠大體無差地提高全民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如果單從標準化系數來看,那么對老年群體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中年和青年群體;社會服務供給質量的提升則更有利于促進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提升,其次是老年群體;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的供給質量對三組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均有較大程度的促進作用,并且能夠顯著有差地對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帶來極大提升,其次是老年群體,最后是中年群體。因此,想要促進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可以著重從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方面入手,目前人們文體獲得感缺失現象較普遍,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低下的供給效能,致使總體上供給嚴重落后于需求(胡洪曙和武鍶芪,2019)。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并且特別提到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充分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文化強國信心。如何實現公眾尤其是青年人,在精神文化以及健康休閑生活的追求,是政府需重點考慮的問題。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提升是增進民生福祉、保障人民社會安全感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政府資源配置和治理效能的評價標準,識別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并“對癥下藥”,能夠進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鞏固社會和諧穩定。本文進行實證驗證和分析,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因子模型,測算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通過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作用機制模型,進行異質性分析,以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提升為基點,增強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靶向性,科學配置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其社會安全感和政府認同度。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我國不同年齡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呈現“逆齡化”分布,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顯著低于中年群體,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又明顯低于老年群體,這一現象還存在于構成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四項可觀測因子,即公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以及普惠性程度的評價。

第二,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不僅直接影響其政府認同度,還會通過政府責任認知度和社會安全感產生間接影響,并且社會安全感能更大程度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政府認同度的提升效果,在青年群體中這一作用更明顯,換言之,提高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對提升其社會安全感以及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政府認同度意義重大。

第三,不同類型的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年齡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提升效果不同:住房保障、勞動就業和公共文化與體育三項基本公共服務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升我國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公共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服務則更有利于提高我國中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對提高我國老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效果明顯。

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在于,政府應重視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逆齡化”問題,深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高政策制定的年齡靶向性,緩解由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低帶來的負面效應,從而推動社會和諧有序運行。具體來說,首先應從住房保障、勞動就業和公共文化與體育三項基本公共服務入手,提升我國青年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

第一,加快建立針對青年群體的住房保障機制。政府應切實幫助青年人緩解住房困難,為符合條件的青年人按其需求和特點提供不同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和公共租賃房、人才公寓、購房補貼等青年住房保障措施,尤其解決好大城市青年住房突出問題,規范發展面向青年群體的長租房市場,降低其租賃住房的稅費負擔,基于青年群體的工作生活需求,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空間布局規劃、建設統籌以及后續監管等問題。

第二,擴大青年群體就業容量,穩步提高市場中青年就業匹配效率。政府在提供基礎就業服務的同時,對高校畢業生、農村中青年勞動力轉移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就業轉失業”的待業中青年這三大需求者,根據其特點提供拓展性、有針對性的高水平就業服務,如高校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再培訓、技能鑒定、青年見習和創業扶持,加強青年專業人才培養,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等中介在青年勞動就業匹配中的優勢。

第三,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積極增強面向青年群體的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供給。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公益性文體設施,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社區閱覽室、社區體育中心的建設,推進其向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免費或低價開放。重視高校對學生文體素質的培養,結合互聯網、旅游業等其他行業打造青年文體產業,普及文化和健身知識,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歷史的弘揚傳播。進入全媒體時代,政府也應重視網絡對文化傳播的改變,加強網絡環境的凈化和監管,避免其成為青年亞文化的“溫床”。

除此之外,對于中老年群體來說,應進一步精準優化公共教育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一方面,逐步拓展公共教育資源,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建議政府從改善中年群體的子女公共教育質量著手,在進一步實現基礎教育均等化的同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滿足父母對子女高質量、差異化教育的需求,引導社會力量豐富教育服務供給,推進學校科技、安全等課程的開設,減輕中年父母壓力。另一方面,持續優化醫療衛生供給質量,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議政府從匹配與日俱增的中老年醫療服務需求入手,改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質量,包括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康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規范發展醫療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相結合的智慧醫療服務。

猜你喜歡
模型
一半模型
一種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務本地化模型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提煉模型 突破難點
函數模型及應用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達及分布
函數模型及應用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久草网视频在线|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日本91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系列在线| 一本综合久久|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性|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99视频在线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白丝av| 欧美午夜一区|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Jizz国产色系免费| 黄色片中文字幕| 久久网欧美| 亚洲人成高清|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啊嗯不日本网站|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婷婷亚洲视频|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99精品欧美一区|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天堂网| 色偷偷综合网|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国产美女免费| 久草中文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欧美精品xx| 69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红杏AV在线无码|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