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莉麗,成 宏,匡思杰,王開權
(1.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心醫院超聲二科,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心醫院乳腺外科,湖北 恩施 445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成員,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生物學活性強,惡性程度高,預后較普通乳腺癌更差,更易發生治療耐藥現象,影響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效果[1]。尤其是對于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因腫瘤分期晚,進一步影響NC療效[2]。因而,對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NC療效進行早期判斷,對指導臨床早期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剪切波彈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已在乳腺癌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SWE定量參數既往多用于乳腺癌的診斷[3],推測SWE參數可能對判斷NC療效有積極作用。另外,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下游直接靶蛋白,而AKT1則是AKT主要亞型,參與HER2陽性乳腺腫瘤的發生發展[4]。本研究收集124例接受NC干預的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SWE參數、AKT1表達水平對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預測價值。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5月—2021年5月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124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共識有關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診斷標準[5];②患者年齡≥18歲;③患者均接受NC治療。排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②既往已接受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及其他抗腫瘤治療者;③腫瘤復發患者;④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剔除標準:①主動放棄治療,退出研究者;②隨訪失訪者;③因意外死亡者。124例患者平均年齡(46.07±12.84)歲,體重指數21.29±1.51。
1.2方法
1.2.1治療藥物 多西他賽(湘北威爾曼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967,規格2 mL:80 mg),卡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80,規格10 mL:100 mg),曲妥珠單抗(Genentech Inc.,國藥準字J20110020,規格440 mg/瓶),帕妥珠單抗(Genentech公司,批準注冊證號:S20130015,規格420 mg/14 mL)。
1.2.2NC治療方案 患者均接受TcbHP治療方案(多西他賽+卡鉑+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第1天:靜脈滴注多西他賽 75 mg/m2,靜脈注射卡鉑 6 mg·mL-1·min-1),靜脈滴注曲妥珠單抗,首劑8 mg/kg,以后6 mg/kg,靜脈滴注帕妥珠單抗,首劑840 mg,以后420 mg。每21 d為1個周期,共6個周期。
1.2.3治療效果評估 在治療結束后4周評價療效[6],記錄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CR)發生率,以乳腺和腋窩均無浸潤性癌灶殘留為pCR。在治療結束后進入隨訪,隨訪以電話形式進行,記錄患者總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為患者開始接受治療至死亡時間或隨訪截止時間,記錄患者1年生存率。
1.2.4SWE檢查方法 患者均于治療前接受SWE檢查,檢查時采用高頻超聲探頭,探頭頻率5~10 MHz。患者取仰臥位,暴露雙乳,先行雙側乳腺平掃,確定腫塊位置,記錄病灶回聲特點,記錄腫瘤病灶直徑和血流速度。再將超聲調整至彈性成像程序,啟動實時雙幅模式,放置3~5 s,圖像穩定后測定乳腺病灶處的彈性模量值,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
1.2.5AKT1檢測方法 取乳腺癌病理組織作為檢測標本,采用石蠟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后脫蠟水化,將切片進行抗原修復,采用磷酸鹽緩沖液進行沖洗,滴加3%過氧化氫溶液50 μL,溫室孵育10 min,磷酸鹽緩沖液沖洗3 min后滴加一抗50 μL,室溫下孵育1 h,冷凍過夜后磷酸鹽緩沖液沖洗,加EnVision試劑50 μL,顯色后脫水拍照,記錄檢測結果。按顯色顏色和陽性細胞數兩項評分乘積記錄結果,見表1。以兩項乘積≥2分為AKT1結果陽性[7]。
表1 免疫組織化學評分結果Table 1 Immunohistochemical score results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軟件包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結果以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表示,生存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描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結果 124例患者均完成NC治療,隨訪期間,失訪2例,入組122例,其中達到pCR38例,pCR率為31.15%。隨訪4~12個月,中位時間6.12個月,死亡40例,存活82例,1年生存率67.21%。
2.2不同療效患者SWE參數和AKT1比較 pCR組彈性模量值和AKT1陽性率低于非pC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2 不同療效患者SWE參數和AKT1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WE parameters and AKT1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efficacy
圖1 不同療效乳腺癌患者超聲影像結果對
2.3不同療效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指標比較 pCR組與非pCR組患者病理分期及分化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年齡、體重指數、腫瘤直徑、病理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療效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efficacy
2.4HER2陽性乳腺癌NC療效影響因素分析 以pCR為因變量,以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彈性模量值、AKT1陽性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化程度、彈性模量值及AKT1陽性率是NC療效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4,5。
表4 變量賦值表Table 4 The variable assignment table
表5 HER2陽性乳腺癌NC療效影響因素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acy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2.5SWE參數、AKT1與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分析 以彈性模量值+分化程度為聯合預測概率1,以彈性模量值+AKT1為聯合預測概率2,以彈性模量值+分化程度+AKT1為聯合預測概率3,進行ROC分析,結果顯示彈性模量值截斷值為67.50 kPa,見圖2,表6。聯合預測概率2判斷pCR的AUC顯著高于分化程度(Z=-3.071,P<0.001)、彈性模量值(Z=-2.184,P=0.005)及AKT1(Z=-2.596,P<0.001)單項指標的AUC值。聯合預測概率1與分化程度(Z=-0.978,P=0.169)、彈性模量值(Z=-1.161,P=0.134)及AKT1(Z=-1.075,P=0.105)單項指標AUC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預測概率2與聯合預測概率3判斷pCR的AUC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687,P=0.395)。122例患者中,不同分化程度、彈性模量值及AKT1表達水平患者1年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 rank χ2=4.114,5.699,4.418;P=0.043,0.017,0.036)。見圖3。
圖2 單項與聯合預測概率判斷pCR的價值分析
表6 影響因素判斷pCR的ROC分析結果Table 6 ROC analysis results of pCR for determi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圖3 不同病理特征患者1年生存率比較
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預后差,NC是其主要治療方案,已獲得臨床一致認可。多西他賽+卡鉑+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化療方案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從而減小和消除腫瘤病灶[8-9],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一線化療方案。另有回顧性研究也顯示,多西他賽+卡鉑+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方案能降低HER2陽性乳腺癌腫瘤分期[10]。本研究患者均采用這一化療方案。但調查顯示多西他賽+卡鉑+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化療方案的耐藥性問題逐漸突出,近年來如何優化NC一直是臨床關注重點[11]。pCR既可反映NC的短期化療效果,又與患者遠期生存效益相關[12]。因而,本研究采用多西他賽+卡鉑+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化療方案,并分析影響pCR的相關因素,以期為優化治療方案提供思路。
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分化程度是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pCR的獨立影響因素,這與既往報道一致[13]。腫瘤分化程度與腫瘤細胞增殖能力呈顯著相關性,隨著腫瘤分化程度的惡化,使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被打破,從而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劉芳等[14]乳腺癌腫瘤分化程度與腫瘤增殖/凋亡指數相關。另外,SWE檢查實現了對腫瘤病灶的定量描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彈性模量值與pCR相關,隨著腫瘤惡化,腫瘤病灶間生成纖維致密組織,硬度逐漸增加,彈性降低,而癌細胞則呈現浸潤性生長,使其與鄰近正常組織的黏度降低,差異擴大[15]。因而,彈性模量值也能反映腫瘤惡性程度,這直接影響pCR率。通過檢測彈性模量值,可為早期評估腫瘤病情,判斷治療效果提供依據。褚鑫等[16]研究顯示,彈性模量值與細胞周期蛋白D1、基質金屬蛋白酶2表達水平相關,提示細胞周期蛋白D1、基質金屬蛋白酶2蛋白表達異常可使彈性模量值水平升高,增加腫瘤硬度,促進HER2陽性乳腺癌細胞增殖侵襲。
另外,AKT1可介導其下游信號分子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從而加快細胞周期蛋白與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的結合。而抑制AKT1表達,阻斷其磷酸化過程,可進一步下調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等下游蛋白分子,從而抑制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的惡性生物學行為[17-18]。目前已有學者推薦將抑制AKT1作為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靶點,AKT1可能通過調控β-catenin蛋白水平,參與乳腺癌細胞的遷移增殖[19]。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發現,AKT1表達陽性是pCR的獨立影響因素,這可能是因AKT1表達水平能反映腫瘤增殖和惡性程度,從而為早期預測NC療效提供依據,臨床可根據AKT1檢測結果,調整治療方案。
本研究對比彈性模量值聯合AKT1與單項指標判斷pCR的準確度,結果顯示,聯合預測概率2的AUC值高于單項檢測,而與聯合預測概率3的AUC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彈性模量值與AKT1兩項指標聯合方案與彈性模量值+分化程度+AKT1三項指標聯合方案判斷療效的準確度相近,說明彈性模量值聯合AKT1對判斷化療效果具有一定應用價值。此外,本研究對比不同臨床特征患者1年生存率,結果顯示不同分化程度、彈性模量值及AKT1表達水平患者1年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進一步證實彈性模量值和AKT1聯合對判斷化療效果和臨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監測彈性模量值和AKT1水平有助于判斷NC治療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的效果和短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