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鋒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院臨床檢驗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又稱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性綜合病征[1-2]。ITP是由于機體免疫失調耐受,產生的抗血小板自身抗體與血小板表面特異性抗原結合,導致血小板在網狀內皮系統過度破壞引起血小板減少,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3]。皮膚黏模出血、月經過多、內臟出血甚至顱內出血是ITP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臨床上部分ITP患者病情反復,遷延難愈,病因機制尚不明確,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為減少ITP的發病率,對ITP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因此ITP的早期篩查至關重要。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作為一類小相對分子質量的蛋白,在腎小球被自由濾過后,在近曲小管處完全被重吸收。而近年來研究表明,在大量惡性血液系統疾病中β2M水平顯著增高[4]。CD62P是血小板活化依賴性顆粒表面膜蛋白,臨床把CD62P作為反應血小板活化的“金標準”,用于血小板活化的檢測[5]。CD63是血小板溶酶體膜蛋白成分,能介導血小板內皮細胞相互作用,可對血小板是否形成進行反應,臨床主要通過檢測其變化預測疾病的發展[6]。本研究旨在探討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對ITP的臨床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上ITP的發生提供有效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45例ITP患者作為ITP組,同期選取40例中重度貧血患者作為貧血癥組、4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患者基線資料見表1。
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基線資料Table 1 Baseline data
納入標準:符合《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中相關診斷標準[7];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臨床檔案資料;標本采集時血小板低于30×109/L;沒有進行ITP特異性治療或其他疾病的治療。
排除標準:伴有糖尿病、高血壓、消化道潰瘍、妊娠、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癥、結核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伴有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疾病者。
1.2生化指標檢測方法 于清晨采集三組空腹靜脈血5 mL,以2 000 r/min離心半徑15 cm離心處理5 min,取上血清,以比例為1∶10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管抗凝,-8 ℃環境保存待檢。
1.2.1血小板參數檢測 取2 mL血液加入惰性促凝劑后,應用山東博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BK-2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按儀器標準程序進行測定,處理樣本、取樣、稀釋、檢測及結果打印均自動完成。
1.2.2β2M、CD62P、CD63檢測 將采集到的血液在以3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血清待檢。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血清β2M、CD62P、CD63水平。ELISA試劑盒由江西艾博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ELISA試劑盒由上海繼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3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所用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男性、女性、比例、年齡、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ax,BMI)]、生命體征[體溫、呼吸、呼吸、心率、PLT、MPV、PCT、PDW]。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應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levene法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齊性檢驗,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estic回歸分析確定ITP的影響因素。采用GraphPad Prism 7做ROC曲線,分析血小板相關參數表達對ITP患者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比較 對照組、貧血癥組、ITP組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依次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xpression levels of β2M, CD62P and CD63 in three groups
2.2發生ITP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貧血患者是否發生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為因變量(否=0,是=1),β2M(<216.52 mg/L=0,≥216.52 mg/L=1)、CD62P(<12.54%=0,≥12.54%=1)、CD63(<13.55%=0,≥13.55%=1)為自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并對年齡、性別等混雜因素影響進行校正,最終β2M、CD62P、CD63表達升高是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發生ITP的影響因素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P
2.3ROC曲線分析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對ITP的診斷價值 ROC曲線分析顯示,與β2M、CD62P、CD63單項診斷相比,聯合診斷對ITP診斷價值較高(P<0.05),見表4、圖1。
表4 ROC曲線分析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對ITP的診斷價值Table 4 ROC curve 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β2M, CD62P and CD63 expression levels in ITP
圖1 血清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對ITP的診斷價值
ITP的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計數降低,有較大出血性風險[8]。相關研究認為,細胞免疫異常、體液免疫都有可能引發ITP[9]。自身抗體介導的血小板被破壞為ITP發病相關機制,自身抗體存在外周血中廣泛存在,可抑制血小板的產生,使血小板的生成減少,且自身抗體還可對血小板分泌顆粒進行調節,導致ITP的生成。本研究通過探究β2M、CD62P、CD63表達水平對ITP的臨床診斷價值,以期為ITP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β2M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小的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為11 800,存在于除紅細胞和胎盤滋養層以外的所有有核細胞,尤其在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中比較豐富,在其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10]。由于人體組織抗原的分解,以及代謝作用,β2M分離后,在細胞外液以游離的方式存在[11]。血清中的β2M能夠從腎小球毛細血管壁自由濾過,近端腎小球會對大部分β2M吸收并分解[12]。有相關研究表明,在惡性血液系統疾病中β2M表達水平顯著增高[13]。本研究結果顯示,ITP組患者β2M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貧血癥組,說明β2M表達水平可以作為ITP早期篩查的重要指標,原因可能機體內免疫活性細胞的分泌增加可導致有核細胞的破壞,使細胞表面β2M釋放,導致患者血清內β2M表達升高。
血小板活化后其質膜糖蛋白較靜止期發生顯著變化,其中有標志性的是黏附因子家族中的可溶性選擇素CD62P[14]。血小板在內皮細胞上的黏附、滾動主要是由CD62P介導,并可作用于血小板及單核細胞間[15]。CD62P在靜止期血小板上不表達或少量表達,當血小板活化后,α顆粒膜蛋白迅速與血小板膜蛋白融合,使CD62P持久表達在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且CD62P只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表達,不被血漿蛋白所掩蓋,且不隨時間的推移而在活化血小板表面消失[16-17]。CD63是溶酶體顆粒糖蛋白,屬于黏附分子選擇素家族成員,主要位于靜止的血小板致密顆粒和溶酶體腔內[18]。相關研究證實,只有在血小板活化時溶酶體膜溶解,CD63與血小板漿膜融合后才表達于血小板膜上[19-20]。但CD63需要很強的刺激劑的誘導才能緩慢地與血小板質膜融合,從而釋放內容物,使血小板表面表達溶酶體顆粒膜糖蛋白,因此,血小板質膜上檢測溶酶體顆粒膜糖蛋白被認為是血小板已被活化到較高程度[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ITP組患者CD62P、CD63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貧血癥組,表明CD62P在ITP患者體內存在一定活化程度,其原因可能為血小板受到炎性因子、化學物質及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等刺激時,就會發生黏附、聚集、釋放等一系列變化,導致該病的發生[23]。說明CD63參與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的黏附,在細胞黏附中起活化細胞傳遞作用。因此,可根據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達水平的高低來判斷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綜上所述,β2M、CD62P、CD63參與ITP的發生與發展,在ITP的早期診斷中,三項聯合診斷特異度和敏感度較高,對ITP的早期篩查有重要作用。但因納入樣本量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續研究還需進一步的對β2M、CD62P、CD63進行分析,以期望造福于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