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 北京 100085)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下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并在文件中提出: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和近視率居高不下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將影響我國青少年的成長,乃至影響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體育運動不僅能鍛煉身體,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還能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研究青少年身體素質有關課題具有極高的現實運用價值。
目前擔任小學體育教師的工作。接觸到小學生體質監測的各項測試。并通過教研培訓,閱讀體育工作期刊和相關文獻。了解到身體素質“課課練”的相關知識。所以就在體育教學工作中加入身體素質“課課練”對于小學生身體素質,特別是快速跑能力的影響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并試圖進一步了解其中的關系。
“課課練”的研究在我國目前集中在學校體育方面,目前在中國知網上搜索“課課練”、200m跑等關鍵詞,相關文獻較少。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通過對北京市海淀區某小學三年級6班的全體學生體育課最后10min進行身體素質“課課練”的練習。實驗班共進行16周的干預。試驗后通過比較實驗班學生在試驗前后的成績差異。探究身體素質“課課練”對三年級同學200m跑成績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了解身體素質“課課練”對三年級學生200m跑成績的影響。進而為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提供科學依據,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本文的理論意義是:身體素質“課課練”在關于小學生200m跑方面的運用和研究較少。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增加“課課練”的相關資料。
本文的實踐意義是:通過身體素質“課課練”的試驗干預了解“課課練”對三年學生200m跑成績的影響。為學校體育教學,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等方面提供依據。指導體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教學和鍛煉。同時避免不科學運動帶來的運動風險和運動損傷。
(1)關于課課練定義的研究。
根據目前研究可以看出,在相關文獻和體育教學研究中,“課課練”一詞的概念和定義并不是十分明確。而且“課課練”并不是僅僅出現在體育與健康一門學科中,在其他學科中也有出現。
在體育教學中最早出現“課課練”一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文中提到“有些簡單易行、發展身體素質的教材,要爭取‘課課練’。”其中毛振明教授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一文中對于“課課練”是這樣理解的:“身體素質‘課課練’簡稱‘課課練’,是在每堂的體育課中合理安排有針對性的、可以對學生身體產生改善作用的身體練習,并科學地實施這些練習。”毛振明教授給予的定義是作者認為最為全面、準確的定義。在身體素質訓練內容的設計上面深圳大學體育部的陳賢毅在學校體育學雜志上說到:“主要以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素質方面的內容的練習。每一堂體育課的練習都有一定的練習內容,‘課課練’雖然不能面面俱到,但要根據教材、教學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學生也需要科學練習。‘課課練’與教材內容的關系主要是準備性關系、輔助性關系、補償性關系、專門性關系。”
(2)關于課課練發展變化的研究。
通過總結我國相關學者對于“課課練”發展的相關研究。“課課練”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分為“課課練”的初步發展階段、“課課練”的衰退階段、“課課練”再發展階段。
“課課練”的初步發展階段:初次提出實在是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通過學者們的研究和推廣,被體育教師所接受,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和推廣,為當時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做出了較大貢獻。
“課課練”的衰退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練習方法單一、內容較為枯燥和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課課練”無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也不適合我國的體育課堂教學等原因“課課練”在體育教學中逐漸變成形式。教師和學生都較為排斥。“課課練”就此淡出體育教學課程。
“課課練”再發展階段:20世紀初的體育教學改革。給體育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隨之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課堂中,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不夠,使學生在體育課上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如,學生體質監測成績的下降、身體素質的下降、肥胖率的增加和近視率的增加。雖然不能將矛盾全都轉移到體育教學中,但是改變學校體育教學是最為可控的方式。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課課練”重回人們的視野。2010年至今,是“課課練”的再發展階段,研究熱度和關注度都越來越高。在理論研究領域和實踐研究領域都有所突破和發展。“課課練”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3)兒童身體素質發展與敏感期。
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基本活動能力,是指人體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在小學時期學生年齡為6-12歲,正是兒童各項身體素質自然增長幅度和速度最快的時期。而且研究表明兒童各項身體素質發展有一定的順序:速度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較早發展,耐力素質次之,力量素質最晚發展。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時,應尊重兒童身體素質發展的不同階段并且可以與田徑訓練、體操動作訓練、游泳和球類訓練等項目相結合。因為各項身體素質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并且相互制約,只有將身體素質訓練與兒童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相結合,并同時進行技能項目的學習,這樣的練習才是最為經濟、科學和高效的。
身體素質訓練中提到的敏感期是指,身體中存在的某種潛在能力在生命發展的一段特定時期,由外在給以相應的刺激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這種素質發展敏感期兒童小學階段表現得最為明顯,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出現的也有早有晚。相應素質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的敏感性逐漸推移,所以小學階段的素質訓練應與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緊密結合。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進行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刺激可以使兒童在自然增長的基礎上更快提高,幫助運動技術水平的練習與提高,為青少年專項運動訓練做好身體素質的準備。
兒童速度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是提高兒童跑速最關鍵的時期,在10-13歲期間速度發展最為顯著,在訓練中動作的速率和協調性發展是放在首位的。步頻和步長的提高是跑步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步頻的速率主要取決于兒童協調性的發展,步長主要取決于兒童力量素質的發展。7-12歲是兒童協調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兒童的步頻隨著生長自然提高,在身體素質訓練中應該抓住這段時間進行協調性練習。力量素質雖然不是最為關鍵的發展期,但是隨著兒童的生長發育也應該進行加強,尊重兒童的勝利特點,這個階段的力量練習強度不宜過大。
在《怎樣練短跑》一書中張夏、何芳柱提到:“專項身體素質訓練主要談到專項所需要的各種素質,如,速度、力量、靈敏協調素質、速度耐力W及柔初素質訓練,而且針對每一個專項素質的訓練中各種具體的訓練方法與手段進行了介紹,對于提高短跑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及專項競技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m跑是通過無氧供能方式完成的項目,它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既考驗學生的爆發力和速度耐力也考驗學生的意志品質。200m跑對三年學生來說考驗的非常全面,所以本實驗選取200m跑進行測試。
以發展三年學生身體素質“課課練”為研究對象。
實驗班為北京市海淀區某小學三年級六班,共41個樣本。全部參與“課課練”的實驗干預。終測共40個樣本。最終經過篩查可用數據為40個。對照班為三年級三班,共40個樣本。

表1 受試者基本信息

表2 受試者體重情況
(1)文獻資料法。
全面閱讀了解本研究涉及的最新研究動態,收集報刊、期刊和文獻資料,并查閱了中國知網數據庫。并且對涉及身體素質訓練和200m跑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
(2)數理統計法。
課上收集實驗對象實驗前后的200m跑測試成績,運用Excel和SPSS 19.0對數值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取P<0.05為顯著性。
(3)實驗法。
實驗班:為三年級六班;對照班:三年級三班。
試驗課程設置:
①實驗時間:2019年3月4日至6月17日結束。每周三次課,共48次課,室外課41次,室內課7次。期間實驗班在課后10min加入“課課練”練習。對照班不做“課課練”練習;
②測試時間:初測:3月4日;終測:6月17日。對②授課內容見附件;
③實驗和測試地點:操場和籃球館。
(1)實驗初測試成績分析。

表3 實驗初測試成績統計表
實驗前數據分析:
實驗班:
可以看出,男生極差明顯高于女生。男生女生平均成績差異很小。從標準差來看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的離散程度。得出實驗班實驗前男生女生成績整體差異并不大,但是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
對照班:
可以看出。值男生極大明顯高于女生。男生平均值女生平均成績差異較小;從標準差來看男生200m跑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200m跑成績的離散程度。得出對照班實驗前男生女生成績整體差異并不大,但是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
總體來看: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200m跑成績差異不大。共同特點為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高于女生。

表4 實驗前測試成績T檢驗
根據測試數據分析得出:
本項檢驗使用兩班初測成績進行T檢驗。初測均值差值為0.364,P值為0.694>0.05.說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初測成績不具有顯著差異。檢驗證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試驗干預開始之前,兩班學生成績差異不大,兩個班級實驗前成績不存在差別。兩班在開始試驗前成績總體相同。
(2)實驗終測試成績分析。

表5 實驗終測試成績統計表
實驗后數據分析:
實驗班:
可以看出試驗后:男生極差明顯高于女生。說明實驗班男生200m跑測試成績波動范圍大于女生。從男生女生均值成績來看,男生女生平均成績差異不大;男生成績標準差的離散程度高于女生成績的離散程度。得出實驗班實驗后男生女生成績整體差異并不大,但是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
對照班:
可以看出,男生極差明顯高于女生。說明對照班男生200m跑測試成績波動范圍較大。從男生女生均值成績來看,男生女生平均成績差異較小;從標準差來看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成績的離散程度。得出對照班實驗后男生女生成績整體差異并不大,但是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明顯高于女生。
實驗干預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200m跑成績出現了明顯的差別。實驗班和對照班最小值提升不大;實驗班最大值在試驗后出現了明顯的減小,對照班最大值有所減小但幅度不大;實驗班的平均值出現明顯減小,對照班平均值的減小幅度不大;實驗班成績的離散程度有明顯的減小,對照班成績的離散程度變化不明顯。

表6 實驗終測試成績T檢驗
根據測試數據分析得出:
本項檢驗使用兩班終測成績進行T檢驗。終測均值差值為-1.2781,P值為0.199>0.05.說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終測成績不具有顯著差異。檢驗證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結束之后,兩班學生成績不具有顯著差異。
(1)實驗前后成績對比分析。

表7 實驗前后成績對照表
根據測試結果分析得出:
總體來看,初測時兩班成績差異很小。經過16周后兩班成績都有提升。實驗班最高提升19s,對照班最高提升6.1s相差12.9s,對于200m成績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提升。實驗班提升成績平均值高于對照班提升成績平均值1.81s,也是非常明顯的提升。分析得出實驗班經過“課課練”的干預后成績提升明顯高于對照班。
(2)實驗班實驗前后成績T檢驗。

表8 實驗班實驗前后成績T檢驗
根據測試數據分析得出:
本項檢驗使用實驗班:進行試驗干預前的初測成績與試驗干預后的后測成績進行成對樣本T檢驗。兩組數據的差值平均數為4.668,進而說明后測成績平均快于初測成績4.668s。
P值為0.000<0.01<0.05。說明實驗班進行“課課練”干預后的成績相比實驗前的初測成績有著非常顯著的增長。
(3)對照班實驗前后成績T檢驗。

表9 對照班實驗前后成績T檢驗
本項檢驗使用對照班:開學初的初測成績與進行16周正常體育教學后的測成績進行成對樣本T檢驗。兩組數據的差值平均數為2.855,進而說明后測成績平均快于初測成績2.855s。
P值為0.000<0.01<0.05。說明對照班進行16周正常體育教學后的終測成績相比初測成績有著非常顯著的增長。

表10 實驗班與對照班提高成績T檢驗
本項檢驗使用實驗班與對照班提高成績進行T檢驗。
均值差值為1.813,P值為0.010≤0.01<0.05,說明實驗班提高成績值和對照班提高成績值具有顯著差異。檢驗證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初測和終測成績上都有顯著的提高。但是數據分析得出實驗班的成績提升要明顯顯著于對照班的成績提升。提高成績均值差為1.812,說明實驗班提高的成績比對照班提高的成績要快1.813s。
綜上所述,根據所有測試的結果來看,實驗班經過身體素質“課課練”的干預,實驗班的終測成績明顯比初測成績有提高。而對照班沒有進行身體素質“課課練”后測成績也有所提高,但是幅度較小。身體素質“課課練”達到預期試驗效果,試驗證明了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行的身體素質訓練可以提高三年級學生200跑成績。
(1)試驗之前和試驗之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200m跑成績都不存在明顯差異。共同特點為男生成績的離散程度高于女生;
(2)進行“課課練”干預的實驗班和不進行“課課練”的對照班終測成績都比實驗前的初測成績有著非常顯著的提升;
(3)經過身體素質“課課練”干預的實驗班200m跑成績提升顯著大于沒有經過試驗干預的對照班;
(4)在體育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身體素質“課課練”可以提高三年級學生200m跑成績。
體育教學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與實踐相結合,轉變思想提升自身認識,從日常工作和研究中認識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性,積極配合課程改革。科學的將身體素質訓練進行內容設置,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改進,使身體素質訓練能夠讓學生喜歡,愿意進行鍛煉,從而使身體素質鍛煉融入體育教學中去。
堅持“科學鍛煉”,根據少年兒童的生理結構特點結合兒童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有針對性實施身體素質“課課練”。更加科學有效地促進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在體育發展的新時代,在越來越注重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的背景下。在加強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的同時,也要考慮的如何對學生身體素質進行更加全面的評價、更加多元的評價。在練習過程中要進行統一標準的測試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打分,在過程中對一些體育困難的學生的努力給予肯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向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設置不同的目標。從而引導不同水平階段的學生都能在練習中實現自我,體會到自我實現和體育鍛煉帶來的魅力。
提高身體素質不能光靠體育課上的時間。還應該加強家校聯系,結合文化宣傳,使家長和學生能正確的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家校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從根本上解決小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