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鑫 袁維真
摘要:支氣管哮喘屬于祖國醫學“哮病”范疇。中醫外治法治療哮喘的常見方式有針刺療法、灸法、穴位貼敷、拔罐等。清代醫家吳尚先著有《理瀹駢文》,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外治專著,記載了敷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十余種外治療法。隨著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中醫外治法出現了新的治療方式,如自血療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線、中藥離子導入、中藥霧化吸入等。本文旨在對中醫外治法支氣管哮喘的研究進展進行闡述,為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提供更多的選擇。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中醫外治;研究進展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異質性呼吸系統疾病,以慢性氣道炎癥為基本特征,病理特征包括氣道高反應性、可逆性氣流受限、氣道重塑[1]。有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惡化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支氣管收縮力(機械力),在氣道炎癥局部微環境下,更易使氣道收縮,產生機械力,從而促進氣道重塑的發生[2]。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支氣管哮喘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哮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兒童哮喘患病率為4.9%。中國肺健康研究結果顯示,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總數達4570萬[3]。由此可以看出,兒童哮喘患病率高于成人。由于哮喘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生長發育以及日常生活和學習均會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我們應更加重視對哮喘防治、發病機制及哮喘臨床緩解期治療方法的探究。
1針灸
針灸通過一定的針刺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能夠減少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次數,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肺通氣功能,減輕氣道炎癥;哮喘主要與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任督二脈等經脈密切相關。肺俞是肺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且為肺臟在背部的體表反應點, 故在治療肺系疾病中為首選穴位,定喘為特定穴[4]。楊金華等人通過對SD雄性大鼠分組(空白組、模型組、針刺組和阻斷劑組)進行實驗研究,分析針刺治療對哮喘大鼠肺組織中PI3K蛋白量表達的影響。結果顯示, 模型組大鼠肺組織內PI3K蛋白的表達量明顯高于另外三組。眾所周知,氣道重塑的重要機制之一是ASMC的增殖導致氣道結構發生改變,使氣道壁增厚, 支氣管管腔變狹窄, 使得氣流受限。該項實驗顯示,PI3K蛋白的含量和活性與ASMC的增殖呈正比, 因此減少了PI3K的表達,阻斷PI3K通路,達到減輕哮喘癥狀的目的,同時改善了哮喘大鼠的肺功能[5]。研究表明,針灸可通過調節哮喘小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活性發揮抗炎作用,有效減輕氣道高反應性,減少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癥細胞WBC、EON計數,減少炎癥因子TNF-α、IL-1β、IL-5的分泌。同時,針灸治療能夠調節哮喘小鼠 IL-33/ST2 通路,可以通過減少外周血或局部肺組織中EOS浸潤,減少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減輕局部炎性反應,緩解支氣管的痙攣,減低氣道高反應性,同時還能調節機體免疫應答,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最終達到改善肺功能,減輕哮喘臨床癥狀,減少哮喘發作次數的目的。
2艾灸
艾灸療法是將艾葉或者艾絨點燃后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以達到預防保健和治療疾病為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其作用機制為艾灸激活穴位,推動氣血運行,調和陰陽,改善臟腑功能,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6]。《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三伏天為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故常于三伏施灸,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脈的治療作用?,F代研究表明,灸法對免疫系統、呼吸系統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同時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抗炎、抗癌等作用。灸溫的高低直接影響療效,通過降低血清IgE 水平、降低致炎因子IL-1和升高抗炎癥細胞因子IL-1Ra ,從而改善氣道炎癥,減少哮喘發作[7]。
3穴位貼敷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最早見于清代張璐《張氏醫通》,以白芥子涂法治療冷哮,文中記載 “哮證多屬寒包熱邪,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對穴位貼敷治療的選穴、方法、藥物進行了全面闡述[8]。有研究顯示,從肺功能角度而言,三伏天使用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優于冬季。在穴位選取方面,60%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其次是任督脈和經外奇穴。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改善氣道重塑、減輕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以減少哮喘發作次數,明顯改善肺功能[9]。關于穴位貼敷對氣道高反應性的作用機制,李寧等人利用哮喘豚鼠進行動物實驗,采用白芥子涂法,使用OVA致敏進行造模,分為正常組、哮喘組和貼敷治療組,分別使用免疫組化法檢測豚鼠肺組織TRPV1的定位與表達, 免疫印跡法檢測豚鼠肺組織TRPV1蛋白的表達水平。最后得出如下結論:白芥子涂法穴位貼敷可能通過調節哮喘患者的肺組織TRPV1,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有效改善小氣道功能、氣道重塑以及慢性氣道炎癥,從而減少哮喘的發作[10]。
4拔罐
拔罐法是通過熱量使罐內空氣排盡,產生負壓,使罐吸附在人體特定部位或穴位,造成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產生良性刺激,達到調整機體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升高局部溫度,擴張血管,增加組織器官供血供氧,促進局部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釋放,激發穴位局部免疫調節功能,選穴主要為雙側肺俞穴。一般留罐時間為5~20 min,對肌膚反應明顯、皮膚薄弱、老人與兒童,則留罐時間不宜過長。同一部位拔罐,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以痊愈為止,慢性病則以7~10次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應間隔3~5 d[11]。研究證實,拔罐治療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可以作用于多種免疫細胞,調節細胞因子的合成及分泌,降低血清IgE抗體,阻斷哮喘炎性反應;降低嗜酸性粒細胞(EOS)趨化、增殖和分化,從而減輕氣道EOS的致炎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肺通氣功能,降低氣道阻力,達到解痙平喘的作用[12]。
5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種特殊的針灸療法,又稱“水針”,根據所患疾病,選用某些中西藥物注入人體特定穴位,通過針刺及藥物,發揮雙重刺激作用,從而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療疾病的目的。穴位注射治療哮喘,取穴一般以近部取穴為主,輔以遠部取穴、辨證取穴。可用于穴位注射液的西藥有卡介菌多糖核酸、曲安奈德、核酪注射液、維生素類;中藥有喘可治注射液、黃芪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細辛腦注射液。雖然藥物功效不同,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哮喘癥狀,改善肺功能。其中,參麥注射液聯合常規西醫治療成人支氣管哮喘的效果最好[13]?!堆C針灸臨床實踐指南:成人支氣管哮喘》中將穴位注射作為治療哮喘的方法之一,并指出其優勢在慢性持續期和臨床緩解期介入,能更好地發揮中醫的治療作用,對成人肺脾氣虛型、寒型療效好,治療時間越長,遠期療效越好。肺俞穴可以調補肺氣,穴位注射治療支氣管哮喘以肺俞穴為核心,組穴以“化痰定喘,補虛扶正”為治療原則,選取具有“扶正益氣”作用的單個藥劑為主;足三里穴是治療哮喘的重要穴位,有健脾化痰、補益肺氣、培土生金之功??傊?,使用穴位注射應遵循如下三個原則: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辨證取穴,以達到更好的預期治療效果[14]。
6穴位埋線
埋線療法源于針灸治療中的“留針法”,是指通過辨證論治將可吸收縫合線羊腸線埋入特定穴位,產生持續良性刺激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尤其適用于多慢性疾病。穴位埋線療法的中醫作用機制表現在留針埋針效應、調節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活血通絡及扶正祛邪。穴位埋線療法的西醫作用機制則為調節神經功能反射和細胞因子,抑制炎性因子釋放,增強免疫力及改善機體代謝。穴位埋線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膻中、足三里、腎俞[15]。
7中藥離子導入
中藥離子導入是經皮給藥的一種方式,即中藥在電流作用下,通過電極板的電離作用轉換為離子形態,再通過電場作用將離子導入皮膚進入人體循環,從而發揮治療作用。中藥離子導入具有中藥、穴位經絡效應、電療熱療三重效應,經皮給藥避免了藥物的胃腸不良反應和肝臟首過效應,大大提高了療效。針對中藥離子導入藥物的選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體質進行辨證論治[16]。定喘湯直流電穴位導入佐治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的患者,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及外周血嗜酸細胞計數水平。在西醫藥物治療哮喘的基礎上,加用直流電于肺腧穴、定喘穴離子導入定喘湯后,能降低氣道高反應性,從而控制哮喘,減少哮喘急性發作次數[17]。
綜上所述,中醫外治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改善肺功能、減輕哮喘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機體代謝、改善氣道重塑、減輕氣道高反應性及減輕氣道炎癥等方面,并通過多種途徑、多種靶點,調節人體的“腧穴—經絡—內分泌”系統,激發人體經氣,提高機體免疫水平,減少促炎因子的釋放,提高抑炎因子的生物活性,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臨床治療中,中醫外治仍缺乏規范系統的治療方案和評估方法,作用機制探究不明確、不深入,未來應該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慧玲,張永臣.《理瀹駢文》外治思想探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5):78-80.
[2] 劉健.支氣管哮喘氣道重塑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2,32(12):51-54.
[3] 周舒,黃嘉,梁雅麗,魏良辰,郭志遠,黃月娥.中國兒童哮喘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20,47(3):253-259.
[4] 馮天驕,武蕾,侯碩,趙丹.中醫外治法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學報,2019,34(12):2563-2569.
[5] 楊金華,趙葉,李雙,韓君萍,虞躍躍,樊志忠,崔建美.針刺對支氣管哮喘大鼠肺組織PI3K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23(11):1602-1604,1614.
[6] 常小榮,劉密,嚴潔,易受鄉,岳增輝,張國山,劉邁蘭,孫國杰,王玲玲,胡玲,吳煥淦.艾灸溫通溫補效應的作用機制及其規律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3,8(8):875-879.
[7] 何海明.艾灸法對哮喘大鼠模型外周血CD4~+、CD8~+T細胞及血清IL-1、IL-1Ra的影響[D].安徽中醫藥大學,2016.
[8] 張璐.張氏醫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9] 魯宗民,艾炳蔚,劉成勇,秦珊,肖蕾,王瓊.近10年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作用機制研究概況[J].遼寧中醫雜志,2021,48(6):242-244.
[10] 李寧,董文秀,才麗平.白芥子涂法穴位貼敷對豚鼠支氣管哮喘氣道高反應性和肺組織TRPV1表達影響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6):1307-1310,1117.
[11] 陳澤林.中國罐療法溯源——《五十二病方》角法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3,30(2):87-89.
[12] 陳勇,陳波,陳澤林,郭義,孟向文,徐枝芳,蒙秀東,裴瑩,張青穎,公一囡,李檸岑,吳越.拔罐療法的臨床及其生物學機制研究[J]. 世界中醫藥,2020,15(11):1643-1650.
[13] 王光耀,洪曉華,趙媚,許光蘭.中藥注射液聯合西藥治療成人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療效的網狀Meta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10):3605-3614.
[14] 焦玥,吳中朝,周文娜,司曉華,王京京,周勁草,陳仲杰,李榮俊,趙曉光,蕭力維.《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成人支氣管哮喘》解讀[J].中國針灸,2016,36(5):529-534.
[15] 霍金,趙冏琪,袁永,王京京.穴位埋線療法作用機制的研究現狀[J].中國針灸,2017,37(11):1251-1254.
[16] 段晨霞,曾崎岡,戴勇,魏成功,老昌輝.中藥離子導入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10):55-57.
[17] 席瑞,張鄒陽,張亮,趙克明.定喘湯直流電穴位導入佐治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