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福建研究院是全國首批成立的三家中國工程院地方研究院之一,于2019年6月正式啟動運行。福建省科協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在福建研究院“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運行機制。
目前,全國兩院院士共有1800多位,在閩工作的院士只有22位(其中工程院院士僅3位),在全國各省排名第16位,院士資源十分緊缺。
福建省科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倡導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觀,將福建研究院定位為公益性、咨詢性非法人高端科技智庫,不設編制和職數,從直屬事業單位抽調人員辦公,實現引才聚才工作“輕裝上陣”。
緊密對接工程院9個學部,組建包含25位兩院院士在內的39人學術委員會,建立22位固定服務福建院士、41位特聘院士隊伍,需要時能夠聚集并調動強大的院士智力資源,承擔研究院工作任務。
率先制定咨詢研究專項經費管理辦法等一批契合實際、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確保研究院規范有序運行。
福建省科協著力發揮福建研究院戰略咨詢研究的主動性,讓咨詢研究“上接天線、下通地氣”。
出好選題,既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又緊扣福建重大科技問題,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征集各設區市政府、省直有關部門、省屬各大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級學會以及院士專家的咨詢研究需求和建議,使選題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針對性。
選好團隊,對重大、重點項目的院士數量作出規定,瞄準并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院士承接項目,并引導組建跨地域、跨學科的研究團隊,特別是吸納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省內單位專家參與研究,使“國家隊”與“省隊”相互協作、優勢互補。
用好成果,暢通與省委、省政府的聯絡溝通渠道,通過及時報送、階段報送、集中報送等形式向省委省政府報送院士建議,建立項目成果報送制度,“無縫對接”黨委政府決策需求。
民營企業是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但福建省民企普遍規模不大、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
2021年,福建省科協積極拓展福建研究院工作職能,在中國工程院地方研究院中率先推行院企戰略合作,積極為院士與企業牽線搭橋,探索建立協同攻關工作機制。
企業加入院企合作平臺,“下單”技術攻關需求,研究院專人跟進,分領域、分專業精準匹配院士,量身打造線上線下對接活動,推動院士“接單”,幫助企業技術攻關,實現從智力到生產力的高效轉化。
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緊扣福建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發展,組織開展了四批47個戰略咨詢項目,周濟、潘云鶴、鐘志華、何華武等150位院士,100多家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單位參與研究。聚焦福建省民營企業技術需求,組織近70家單位的80多位院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
柔性引進院士實現了“量的飛躍、質的提升”,同時充分挖掘了院士背后的大院名所、重點實驗室、重大專項中的科技資源,使福建研究院成為集聚創新資源的“聚寶盆”。
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報送了16份院士專家建議、11份咨詢研究報告,一大批研究成果已被福建省“十四五”規劃及8個相關專項規劃和方案吸收采納。
“福建省綜合交通發展戰略重點工作研究”項目組提出的《“三縱六橫兩聯”綜合立體交通主骨架布局》《臺海交通通道規劃方案》等建議,被《福建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專項規劃》《福建省交通強國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采納。
組織院士深入全省各地開展5場院士專家與黨政領導懇談會、18次院士行、25場院士專家與行業主管部門懇談會。
吳曼青、陳左寧等8位院士參加福建數字經濟發展院士專家懇談會,省長趙龍出席并講話。陳學東等6位院士參加福建省石化產業發展座談會,副省長康濤出席并講話。周濟院士等7位院士參加福建智能制造發展懇談會,時任省長王寧出席并講話、副省長黃海昆出席會議。
一批院士建議得到有關地區、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工程院名譽主席周濟院士牽頭組織的“智能制造”戰略研究、鐵道部原副部長盧春房院士牽頭組織的“綜合交通”戰略研究,為福建省打造先進制造業強省、創建交通強國先行區提供堅實支撐,兩個項目被工程院評為院地合作亮點項目。
工作成效
三年來,福建省科協報送的院士戰略咨詢成果,先后得到省領導40次批示,被福建省“十四五”規劃及8個相關專項規劃和方案吸收采納;在全國地方研究院中率先與175家重點龍頭民營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促成38個院士技術攻關項目落戶福建。2021年12月,時任省委書記尹力與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一行座談,充分肯定了福建研究院共建模式,希望加大福建研究院共建力度,為福建發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分批與175家重點龍頭民營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征集企業技術需求685項,選出重點需求117項,組織80多位院士及其團隊與企業對接,促成一批技術攻關合作意向,推動解決福建省企業技術難題。
為打破歐美壟斷局面,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權院士與福建恒杰塑業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耐高溫高壓聚乙烯(PERT)管道研發”項目。
浙江工業大學高從堦院士與福建省藍深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功能性納米線材料開發和在MBR超濾膜上的應用”項目,破解納米材料研發難題。
廣州大學郭柏靈院士與北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面向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安全體系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項目,加快突破數據安全“卡脖子”技術。
江億院士與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的“核能驅動零碳產業園”創新能源體系開發應用項目,推動福清核電零碳產業園項目成為國家能源領域去碳的國際示范工程。
肖緒文院士與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圍繞基于雙碳目標的綠色建造與智慧建造的關鍵技術展開研究,提高企業在“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建造、裝配式建筑以及智慧建造等領域的創新研究能力。
2021年11月11日,福建研究院舉行“院士專家服務民營企業技術攻關簽約活動”,遴選50項院士最新成果向民營企業重點推介,組織30個院士技術攻關重點項目集中簽約。
2022年8月25日,福建研究院組織桂衛華、江億、肖緒文等8個院士團隊與企業在福建省科協第二十二屆年會上集中簽訂項目合作協議。
福建研究院工作成效獲得有關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國新聞網、科技日報、中國工程院官網、中國科協官網、福建省政府門戶網、《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等媒體都進行了宣傳報道,充分展現了福建省良好的人才創新生態環境,營造了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濃厚氛圍。
三年來,中國工程院高度關心福建研究院建設,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兩次來閩調研,周濟、吳曼青、陳左寧等聯系或分管研究院的領導多次帶隊來閩指導工作,對福建研究院的做法經驗給予充分肯定。
工程院調研組就福建研究院組織模式進行專題調研,將福建研究院成立學術委員會,完善制度建設等創新做法,吸納到《關于深化科技合作完善地方戰略研究院的整改方案》進行復制推廣,重慶、浙江等兄弟省研究院紛紛學習借鑒。
同時,福建省科協將“引智聚才窗口”向下輻射延伸,各設區市政府指定對接部門和聯系人,建立日常工作聯動機制,協同開展戰略咨詢與技術攻關。
2021年9月,福建研究院應邀在中國工程院地方研究院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了題為《實施五項工作機制,打造新型工程科技高端智庫》的典型發言。福建研究院戰略咨詢、技術攻關等工作機制的具體做法,被工程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地方研究院建設與發展指導意見》采納。
中國科協通過《一周要情》、官方微信公眾號,向全國科協系統介紹福建研究院組織院士團隊服務民營企業技術攻關的經驗做法。福建省政府辦公廳《今日要訊》刊登了《省科協匯聚院士專家資源助力民企創新發展》,向省直各部門、各設區市介紹研究院經驗做法。
福建省科協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和福建省委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發揮引智聚才優勢,持續打造福建研究院“窗口”品牌,引進更多院士,服務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