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2022 年10 月17 日正式宣布,所有三臺在運核電機組將持續運行至2023年4月15日。據德國媒體報道,朔爾茨已正式向相關部門宣布了這一決定。接下來,相關部門將正式啟動立法流程,以便使伊薩爾2 號、內卡韋斯特海姆2 號和埃姆斯蘭這三臺核電機組可以運行至明年4月。根據德國政府此前的政策,這三臺機組應于2022年12月31日永久關閉。
在全球就加快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達成普遍共識,且近期俄烏沖突導致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波動的大背景下,德國只是近期調整核能政策的國家之一。目前,美國、俄羅斯等主要核電國家均大力支持核電發展,韓國和日本等此前限核棄核的國家開始或者準備調整核能發展政策,此外,還有近30個國家正在建設或準備建設本國首批核電機組。全球核電行業正蓄勢待發,有望迎來新一輪加速發展。
美國政府將核電視為實現碳減排目標和保障未來能源安全的重要選項,積極從兩方面助力本國核電發展。一是支持現有核電機組延壽。美國現有92 臺在運機組,大部分已獲準將運行壽期從最初的40年延長至60年,其中10多臺已獲準或宣布準備進一步延壽至80年。二是大力推進包括模塊化小堆在內的先進反應堆技術研發,力爭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實現商業化應用,繼續引領全球核電發展。美國已推出約20種先進反應堆設計,其中三種將在能源部支持下于2030年前建成首堆。這三種先進反應堆分別為紐斯凱爾電力公司(NuScale Power)模塊化小型壓水堆、X 能源公司(X-energy)小型高溫氣冷堆Xe-100 和泰拉能源公司(TerraPower)小型鈉冷快堆Natrium。
俄羅斯設定了到2045年將核電份額從目前的20%提升至25%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俄未來將重點開展兩項工作。一是到2035年新建16臺核電機組,包括9臺傳統壓水堆機組、5臺模塊化小型壓水堆機組、1臺大型鈉冷快堆機組和1臺小型鉛冷快堆機組;二是提高核電機組運行效率,包括2024 年底前將所有VVER-1200 機組換料周期延長到18個月。
歐洲議會今年7 月初決定支持將核電項目列入《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法》涵蓋的經濟活動。這意味著從明年1月開始,核電將被視為綠色能源,能夠吸引更多私營投資。法國政府今年2月宣布核電復興計劃,擬于2028年開始陸續啟動6臺大型機組建設,未來還可能啟動另外8臺機組建設,目標是到2050 年新建2500 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英國政府今年4月發布能源安全戰略,將加速發展核電作為加強能源獨立并降低碳排放的一項核心舉措:核電裝機容量2050 年將達2400萬千瓦,較目前的588萬千瓦增長三倍多。
加拿大正在積極開展在運機組延壽,并大力推進模塊化小堆技術的研發。安大略省、新不倫瑞克省、薩斯喀徹溫省和艾伯塔省今年3月聯合發布《模塊化小堆部署戰略計劃》,設定了三條小堆技術發展路線。一是2028年底前在安省達靈頓建成一座30萬千瓦小堆;之后在薩省建設多座小堆,首堆計劃于2034年投運。安大略電力公司(OPG)已宣布將使用通用電氣-日立核能公司(GEH)小型沸水堆BWRX-300 在達靈頓建設核電廠,已啟動廠址準備工作,并向加拿大核監管機構提交建設許可證申請。二是在新省建設兩種先進小堆:先進反應堆概念公司(ARC)計劃于2029年底前在萊普羅角建成一座10萬千瓦鈉冷快堆ARC-100;莫爾泰克斯能源公司(Moltex Energy)計劃于本世紀三十年代初在萊普羅角建成一座30萬千瓦穩定熔鹽堆SSR-W。三是研發主要用于在偏遠社區和礦山替代柴油機的微堆。超安全核公司(USNC)計劃2026 年在安省喬克河(Chalk River)建成首座5 千瓦微型高溫氣冷堆MMR。
印度正在建設8 臺核電機組,包括4 臺壓水堆機組、3 臺加壓重水堆機組和1 臺快堆機組。印度已批準在2023—2025年啟動建設10臺加壓重水堆機組,還準備使用俄技術建設2臺壓水堆機組,并與法國電力公司(EDF)和美國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商談分別建設6 臺歐洲壓水堆(EPR)機組和6臺AP1000機組的事宜。
除了德國,韓國、日本、比利時和瑞典等此前棄核限核的國家近期均宣布調整核能發展政策。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今年8月30日發布《第10份電力供應基本計劃》(草案),改變了上屆政府的棄核政策,表示將重啟核電發展,到2033年建成6臺核電機組,核電總裝機容量將增至3170萬千瓦,目前為2470萬千瓦。根據新計劃,2030年核電在韓國電力結構中所占份額將達三分之一,2021年為27%。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年8 月24 日在能源政策研討會上表示準備從三方面推動核電發展:一是繼續推進核電重啟進程,明年夏季之后,重啟的核電機組數量將從目前的10 臺增至17 臺;二是延長核電機組運行壽期,目前的法定運行壽期最長為60 年,今后將考慮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延長運行壽期;三是對研發和建設新一代核電反應堆展開研討,爭取在年內提出具體方案。2011年福島核事故之后,日本政府一直表示不會考慮新建核電廠,岸田文雄的上述表態意味著日本核電政策即將迎來重大轉變。
比利時政府今年3月宣布批準多伊爾4號和蒂昂熱3號機組繼續運行至2035年,意味著該國已放棄2025年關閉所有核電機組的政策。實際上,比利時政府2021 年12 月就要求本國核監管機構評估這兩臺機組繼續運行的可行性,并表示未來四年將為模塊化小堆研發投資1億歐元。
在近期大選中獲勝的瑞典執政聯盟于10月公布了未來能源政策,將發展目標從“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轉變為“100%使用非化石能源”,并允許重啟和新建核電機組。
阿聯酋和白俄羅斯2021年實現了本國首臺核電機組投運,全球核電國家因此增至32 個。目前還有近30個無核電國家正在開展或準備開展核電建設。
孟加拉國、土耳其和埃及正在使用俄羅斯120 萬千瓦壓水堆技術建設本國首批核電機組。孟加拉國盧普爾核電廠正在建設2臺機組,將于2023—2025 年投運;土耳其阿庫尤核電廠正在建設4 臺機組,將于2023—2026 年投運;埃及埃爾達巴核電廠準備建設4臺機組,首臺今年7月啟動建設。
波蘭政府在最新發布的《至2040 年能源政策》中提出計劃建設6 臺大型核電機組,并已決定使用西屋公司技術建設3臺AP1000機組。相關波蘭企業還與韓國水電核電公司(KHNP)簽署合作意向書,評估在波蘭建設4臺APR1400機組的可行性。哈薩克斯坦已選定首座核電廠的廠址,并準備在2023 年從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和韓國的四家核電技術供應商中選擇一家,啟動首座核電廠建設。
包括約旦、沙特、立陶宛、愛沙尼亞、玻利維亞、智利、納米比亞和肯尼亞在內的20 多個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國家已宣布準備在本國發展核電,并為此開展各項準備工作。
《巴黎協定》于2016 年11 月正式生效,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已有195個締約方簽署。該協定設定了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前工業化時期高2℃以內、并努力將溫升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許多國家已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包括國際能源署(IEA)、經合組織核能機構(OECD NEA)、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內許多國際權威機構的研究表明,實現氣候目標,需要大規模采取包括核電在內的“所有可行”的減排技術。核電是一種清潔、高效、優質的基荷能源,目前是發電量僅次于水電的全球第二大清潔電力來源。
國際能源署在2022年6月發布的報告《核能與能源安全轉型》中指出,如果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全球核電裝機容量需要翻番,從當前的4.13 億千瓦增至2050 年的8.12 億千瓦。如果核電未能實現這一幅度的增長,全球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將遇到三方面挑戰:一是總支出提高,到2050 年需要增加5000 億美元投資;二是清潔能源供應鏈壓力增大,核電裝機容量每減少100萬千瓦,就需要其他類型的電力裝機容量增加350萬千瓦;三是消費者電力賬單將易受天然氣和煤炭價格波動的影響。
近期的俄烏沖突加劇了全球能源危機,化石燃料價格大幅上漲,電價也隨之上漲,在主要依賴天然氣發電的地區尤為突出。這促使許多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問題,開始調整能源發展戰略,準備尋求能源獨立,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核電成為許多國家推進電力結構清潔低碳轉型、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重要選擇。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雖然核電廠造價高,但建成后可持續運行60 年甚至更長時間,發電成本穩定且可預測,受國際形勢動蕩的影響較小;二是核燃料能量密度大,所占空間小,易于存儲和運輸;三是模塊化小堆等新興核電技術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初始投資低、建設周期短等特點,不僅可以在島嶼、無電網的偏遠社區等以前不適于發展核電的地區部署,還能夠實現多元化應用,可用于發電、供熱、制氫和海水淡化等。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普遍共識,加快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逐步成為各國的一致行動。近期的俄烏沖突凸顯了化石燃料價格易因國際形勢變化而大幅波動的特性。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國家開始關注核能,并調整或準備調整能源政策,試圖大力發展核電,提高核電在本國電力結構中的份額。主要核電國家繼續支持核電發展,多個限核棄核國家轉變核能發展態度,數十個無核電國家準備發展核電,全球即將迎來新一波核電建設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