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琰 蔣林稼 孫國友
(1.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昆山 210000;2.南京市成賢街小學 江蘇宜興 210018)
文化強國戰略是我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只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激發全民族的文化活力與文化創造動力。為此,要建設文化強國戰略,把握文化發展規律,以此來增強我國的軟實力,以及民族號召力、凝聚力、感召力,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樹立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視角下,文化強國就是與其他國家相比,無論是創新力,還是競爭力和傳播力,都遙遙領先的國家。然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種特殊的傳統文化形態[1]。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首次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專業,從根本上改變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命運,依靠文化自信,發揮了民族文化特征,實現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下的傳承和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上下幾千年發展過程中所有體育活動的延伸,是歷史留給現代人的寶貴文化財富,能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自信[2]。社會文化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是由基層群眾打造,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對社會能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身價值主要來源于社會文化的基本價值,深厚的體育文化底蘊能夠實現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對體育文化的深刻交流。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一種傳統文化,從文化角度來看,傳統體育運動不僅具備民族文化特點,還具備體育文化特點[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舉辦,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全面、真實地了解我國的體育歷史和文化歷史,還能讓人們了解體育的時代性特征和事件性特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包含的專業和學科也是眾多的,如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等,每一門學科都能體現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民族體育項目中舞龍舞獅的服裝、端午節賽龍舟項目龍舟的制作方法、民族服裝、工藝品元素,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都在不斷創新。也正是人們需求的不斷提升,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科學價值與歷史價值的形成得以實現,為學者的后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習俗,不同的民俗元素構成了現代的生活文化網絡。傳統節日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歷史沉淀,為文化的流傳奠定了基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的身心需求與情感需求,不斷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實現生活質量的提升,所以傳播和交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體現出明顯的社會服務價值。在新時期下,一切以服務至上為原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基本是同步進行的,傳統節日中舉辦一些體育文化活動,不僅會吸引眾多游客,還能推動不同地區經濟朝著產業化模式發展,所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體現出明顯的經濟價值[4]。
客觀來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社會實踐,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文化活動,活動形態完全體現我國的民族符號,是以此為發展、創新的元素。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目標以如何體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髓為主,尋找體育文化生命根源,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教育特色[5]。當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以更生動、藝術、生活的方式進行展現,如民族體育項目、民族健身項目等,其中有一些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難度和無與倫比的觀賞感,如高蹺、舞龍舞獅、搶花炮等民族運動。歷史與現代的契合再加上我國歷史千百年的沉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就誕生了。
在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體育事業開始全球范圍的商業化、經濟化發展,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首先,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即要么以西方體育文化為核心,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奧運體系中;要么徹底抵制西方體育,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守護民族精神。雖然上述的兩種發展方式具有一定的極端性,但在實際情況上,體育全球化正在深深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6]。其中,必須要認識到的是,西方體育文化仍然占據主流地位,特別是當前以奧林匹克運動為體育事業發展為載體的各項體育運動,給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都造成了較大的打擊。以全運會舉例,體育項目除了中國武術之外,其他的體育項目與奧運會基本一致,所以也能體現出西方競技體育已經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這從根本上壓縮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和生存空間。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學校開展的都是一些現代性體育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專門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校很少,影響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遠古時代,人們的生產力極其低下,生活水平低劣,人們為了能夠繼續生存,會以群居的方式進行生活,群居過程中,人群會被分割在不同區域,導致各群體出現了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逐漸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形式和生活習慣,在時間的沖刷下,逐漸形成了一種民族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形態,也能體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地域性特點,正是這些特點,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帶來了相當多的阻礙和困難。
針對地域性問題來說,存在很多的歷史因素與自然因素,我國不少少數民族的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不理想,制約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首先,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方面,由于財政和居民的收入較低,直接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體育文化資源難以得到轉換,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極大程度降低了群眾參與民族體育項目的機會。另外,民族體育的生存環境與現代體育相差甚遠,再加上民族體育人才培養機制不全面,導致民族體育逐漸失去了生存基礎和生存目標,無法體現良好的文化內涵[7]。例如,雖然全運會把賽龍舟、賽馬等項目納入賽事中,但比賽中能看出明顯的照搬模式,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脫離了現實的文化語境,民族體育中的很多功能被逐漸弱化。
針對封閉性特點來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是能體現出明顯的空間封閉特點的,同時與其他文化缺少溝通和互動,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缺少強勁的文化視野。總體來說,世界、社會都是一個整體,所有事物若是獨立發展,都不會太長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是如此[8]。在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任何一個民族,都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現的封閉性特點,在新時期的互聯網信息技術下,逐漸體現出了更為明顯的劣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信息傳播規模、強度都是非常薄弱的,其中存在著巨大的數字鴻溝。正是信息技術傳播水平的薄弱,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劣勢地位越來越突出。再加上我國的互聯網信息傳播本就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重視度較少,以及語言障礙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因而難以被外人理解,甚至還會被錯誤解讀。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動力上呈現出明顯的后勁不足的情況,具體表現在文化傳承方式較為單一,缺少評價標準,普及程度不足,創新力度不夠等方面。這些方面都是削減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動力的根本原因[9]。
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形勢來看,本質上可以分為信仰、民俗、家族、師徒傳承四種,傳承方式上的單一性較為明顯,傳播范圍不夠廣泛,是很難適應新時期的快速發展的。例如,著名的詠春拳、蔡家拳等,在當時主要以家族內部的形式進行傳承,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傳承方式也開始面向社會,但面向范圍還遠遠不足,影響力較小。
從評價標準方面來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競賽評價標準一般都是照搬、借鑒西方體育事業發展經驗的,依靠裁判對運動員的水平、能力進行打分,這與我國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較多的互斥性,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風箏、五禽戲等項目,就具備一定的表演性和娛樂性色彩,倡導的是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肉體和精神統一的理念,并以此促進經濟載體的發展,以科學、合理、規范的方式向全世界進行傳播,在全球體育文化獲得一席之地[10]。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由于缺少評價標準規范,在傳承發展中極為艱難。
從文化認知方面來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種比較注重藝術性、表演性,強調修身養性,輕視競技特點的體育文化,這也就導致一些比較傳統的體育項目逐漸消失在了大眾視野中。例如,起源于唐代的蹴鞠、投壺等在清代后逐漸消失。近年來,我國意識到發展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性,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引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率過低,再加上互聯網時代、體育全球化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面臨著失傳的地步。根本原因在于,國人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不足,文化自信不足。
總體來說,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前提在于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只有做好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具備文化自信,具備文化自信之后才能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真正轉化成一種自覺的實踐。全球化給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帶來了很多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體育全球化需要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基礎的,這也就給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互聯網平臺、信息技術平臺和通信技術平臺支撐了體育文化的快速發展,給傳統體育文化提供了嶄新的平臺。其次,體育全球化能促進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體育文化深度交流滲透,突破地域和封閉性的束縛,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獲得更多的共鳴和認同,這不僅能加強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動力,還能成為東西方體育文化互相滲透的主要載體。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住體育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發展機遇,著眼于國內與國際的兩個市場,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
要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增強群眾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度,可以挖掘摔跤、賽馬、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讓這些項目真正被納入到民運會當中,突破地域性的界限,讓各個民族保持高度認同,并積極參與。同時,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方面也要進一步發展,要讓其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各個階段,鼓勵各高校積極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體系。當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走入校園后,還需要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以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時代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在傳播形式上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結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色來進行傳播。
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進一步打開投資渠道,由于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都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較低,難以依靠自身解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中的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因此,可以通過移動支付、設立民族傳統體育的專項資金等方式,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與產業開發;各級政府要做好精準扶貧,加強在薄弱環節的資金支持,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力度。同時,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投入,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良好支持。另外,要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做好整合工作,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產業發展。可以打造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品牌、特色賽事等,圍繞特色體育賽事,開發服裝、運動器材、民族體育周邊等產品,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滲透到全民健身當中是解決體育全球化,突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缺陷、瓶頸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首先,在融入全民健身體系后,可以從根本上普及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根據以往調查顯示,在全民健身當中,太極拳、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受到了群眾的廣泛喜愛,這不僅說明群眾的休閑娛樂質量和身體健康意識在不斷提升,還代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全民健身中一直在傳承。然而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覺滲透到全民健身體系中,能滿足群眾健身需求的同時,還能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另外,融入全民健身體系還能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現更多的創造性轉化,如根據武術特點改編的長拳,傳承了武術靈活輕巧的同時,還具備了剛柔并濟的特點,已經成為我國武術表演和武術比賽中的一項重要項目,并且已經被列入亞運會比賽項目中。
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滲透到全民健身體系中,還能進一步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表現形式與時代內涵進行創新,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有高雅、娛樂、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等作用,其中還蘊涵著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如擔當意識、愛國情懷、崇德向善、禮義廉恥等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群眾的道德行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也是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一種集中表達。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全民健身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特殊習慣,結合時代需求。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結合,其本身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蘊含豐厚的民族精神,構筑了屬于中華民族的體育文化寶庫。在當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需要不斷擺脫以往困境,迎接挑戰,只有開辟屬于中國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傳承路徑,才能在我國建設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當中發揮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