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騰龍 韓立婷 秦志華
(濱州市生態環境服務中心 山東濱州 256600)
我國在戰略目標的規劃上,已經將“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作為關鍵詞。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根本宗旨,將“美麗中國”“魅力中國”作為重要建設內容和奮斗目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環境污染,最終目的在于為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的生活及居住環境需要而作出的貢獻。從大的方面講,生態環境的治理是生態文明最優的組成部分,是加強“美麗中國”的理念和內容的重要體現,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是全民共同參與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必然趨勢。
“溫室效應”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面對的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根據科學家們的估計,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工作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每年的大氣溫度逐步提升,預計地球溫度在2100 年會升高2-5 攝氏度。“溫室效應”日益嚴重,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都有很大的沖擊。一些專家相信,溫室效應會造成海平面升高,導致許多沿海地區和城鎮被水淹,對整個社會的威脅不言而喻。此外,由于溫度的上升,各地的降雨、干濕度都會有所改變。天氣的改變也會導致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對人類的身體造成威脅。所以,CO2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已經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重視,也是當今國際上關于氣候變化的討論熱點[1]。
人在發展產業和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對周圍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臭氧層的損害是人類對大氣造成的嚴重污染,是目前人類所面對的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臭氧層被破壞,會增加陽光對地表的輻射,對陸地上的植物和動物造成傷害,對海洋生命造成威脅。另外,它還會引起地球的氣候、生態狀況的變化,從而對人類的身體造成直接的傷害,如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的增加。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空氣中的臭氧層含量每降低1%,那么輻射到地表的紫外線就會上升2%。在八十年代,南極地區的大氣中的臭氧層含量在9 至10 月份大幅下降,這造成了許多海洋生物的死亡,而在1985 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南極地區的臭氧層含量明顯下降,臭氧層“空洞”的范圍越來越廣。各種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的臭氧層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亟待治理。
隨著我國工業化迅速發展,酸性土壤污染問題突出。酸性雨水是由工廠、汽車、飛機等燃燒產生的,氣體持續地將硫磺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氣體釋放到大氣層中。酸雨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災害,一旦進入河流湖泊,就會導致河水的酸性,從而導致魚類的生長和繁殖受到影響,甚至導致海洋生物大量的死亡。酸雨一旦進入土地,就會導致土地的酸性提高,對莊稼和樹木的生長造成威脅,間接對人類的身體造成傷害。除此之外,酸雨還會侵蝕建筑物、橋梁、軌道等,甚至是歷史悠久的古跡、碑刻和石像,都會因為酸性的雨水而斑駁剝落,滿目瘡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酸雨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因而被譽為“空中死神”。
固體廢物而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是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垃圾的堆積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是對土壤的利用和地面的破壞。目前城市垃圾、礦山尾礦、煤矸石的數量不斷增加以及工業廢料等對耕地的侵蝕,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長此以往下去,這是對自然界生態的一種損害。二是會對土壤、水體、大氣造成污染。堆積在地表的固體廢棄物和排泄物會使土地的組成與構造發生變化,而有害的固體廢棄物也會對土壤中的生物和微生物造成傷害,使土地的養分含量下降,使植物的生長受到損害。三是對人類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除了空氣、水體、土壤等媒介之外,還可以以各種有害的生物為媒介來傳染,例如:瘟疫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看重園林綠化建設。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好的觀賞性,而且可以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質量。但在我國的實際情況下,對園林綠化的建設卻未給予足夠的關注[2]。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僅僅注重經濟發展水平的設計和布置,而忽視了園林的綠化建設,對人們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都是不利的。同時,還會導致土地的過度使用,如果不予以有效地解決,將給我國的長期發展和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我國的政府部門是一個服務型機構,雖然也制定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但是由于落實不到位,尤其是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環境保護政策和方案不能達到期望的結果,制約了今后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進程。在我國的諸多污染中,以水污染最為突出,要想達到快速有效的治理目標,必須加強對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徑流污水的治理工作。工業污水中通常包含著大量的重金屬和化學物質,社會對它們的排放治理要求提高,要經常進行綜合的處理和檢驗,假如不能及時地進行排放監測,污水將會對人類的身體以及社會的環境保護問題造成嚴重的影響。
生態環境的治理,不應該只是一個團體或者一個單位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義務,更是必須由整個社會各行各業共同來承擔的工程,要在全社會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合力。雖然目前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總體來說,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自覺程度還很低,在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社會中沒有形成全員參與的新格局。
利用高科技是推進我國生態環境和污染治理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但是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環境保護技術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許多新技術未能及時有效地應用于生產中,技術開發速度又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由于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我國的綠色發展戰略很難有重大的突破,特別是在污染治理方面不能有顯著提高,這將極大的制約著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
生態環境問題,既關系到人民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與以往相比,雖然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的生態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而且從客觀上講,我們的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長此以往,它會對人民的日常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3]。
生態環境的維護與人民的生命與生存息息相關。從國家的觀點出發,環保是國家和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尤其是在目前的生態狀況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由此而來的危機意識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深遠的沖擊。因而,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顯得尤為迫切。要使我國的環境管理工作達到“四個水平”,就必須以政府為中心,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環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惡化給許多國家帶來了較大影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利國利己的核心工程,并從有針對性的對策逐漸轉向了促進經濟發展的科學化目標,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以生態為代價、以經濟效益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用現代的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更加有效。
生態健康是關系到人類生活和身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最近幾年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引起了公眾對政府環境保護機構能否有效地行使職責的廣泛討論,可以說,人們對環境的保護和污染治理認識程度越來越高[4]。當前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部分地反映出了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管理工作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從而使人民的生活環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就更加增強了我們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的緊迫性和責任感。
首先,要始終貫徹依法治國、法治中國、法治社會的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監管管理。加強政府監督的重要意義在于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制度,為政府實施環境保護監督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和政策支持。結合當今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狀況,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科學的考慮,制定并健全相應的法律,把法律、法規等作為最有效的手段來處理環境問題。其次,政府必須加強法律的執行,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八五”普法大環境中,加強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的宣傳工作,要做好“誰執法誰普法”的工作。在法治建設的前提下,貫徹“執法必嚴”的思想進行科學的執法,確保執法的實效性。加強地方環保局和環境監察部門的建設,健全機構、責任制度、員工的培養與管理,保障執法隊伍建設,切實提升相關機關部門的工作能力。加強對主要污染源的執法和監管,并對其實施情況進行監督以及監測。要根據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治理計劃和監督管理辦法,并加強執法力度,促進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
要切實加強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警覺,加強全民環保的認識,是我們進行生態環保工作的先決條件。各級各部門都充分發揮“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總基調,采取各種方式開展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育,開展環境國情教育、環境政策教育,廣泛開展因環境問題給個人、社會帶來傷害的主題宣講會,普及環境科學和環境法律知識,增強全民族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法治觀念,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保護環境的風氣。另外,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工業、農業等行業的統籌協調。在此基礎上,省市相關部門加強環境保護立法,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政治站位,我們必須深刻地意識到,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培養人們環境保護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對環境保護能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還可以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強制居民和法人在法律允許的限度之內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并對違規者進行相應的處罰[5]。
地方政府要加強對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引導作用,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把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地聯系起來,探索科學可行的經濟發展新的方式。大力發展金融業、旅游業和科技產業,充分整合科技服務,降低資源性和高污染性行業的污染率,推動行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科技提升。深入挖掘地方優勢與特點,探討適合當地發展需求的工業組織形式,重組行業間的聯系,構建更為親切、自然的工業格局。在發展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產業的基礎上,強化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規劃和設計。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再利用,促進生態建設,促進生產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企業要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主動擔負起環保和治理的社會責任,為全社會的發展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在國家的指導和監督下,企業必須轉變自己的發展策略和理念,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實施,在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的前提下,盡量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強企業自身的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加強企業自身檢查,加強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監管,發現企業在生產、運行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損害,并根據相關的規范給予懲罰,從而促進企業的環保和污染防治。強化執法隊伍的監管力度,突出各大企業的環境保護主體,嚴格執行低碳排放,保證所有污染指標治理達到要求,嚴懲那些超過規定的排污單位。一些重大排放污染的企業,可以在《生態環境保護法》的指導下,在企業內設立環境保護與監測,同時,公司還將聘請專門的技術人才,負責本企業在本領域的環保工作的管理和監督,以提高企業的環保水平,減少企業對周圍的污染。
要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必須各方面攜手努力,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引導和監督,開展全方位、多途徑的環境保護宣傳,以企業、學校、社區為重點,加強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動員民眾對環保的責任,動員民眾的力量,以及激勵民眾的積極性。提倡大眾從自身、日常瑣碎的行為中,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特別是加強社會的監督力量,讓社會各界了解到,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情況、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情況,增強社會信息的透明度,使社會各界都能看到有關的環境污染治理與監管狀態。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各級各部門之間要協調好相關的污染治理合作,加強政府之間的協同配合和信息化建設水平,以支撐實施“三方協同”的協同機制,為新時代的環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創造了更大的可能。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新技術為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新機遇,使我們的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因此必須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首先,要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監控。環境監控對于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只有在實時、準確的監測數據基礎上,對環境狀況進行綜合有效的分析,從而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測。現有的監測手段包括:空氣污染連續監測系統、水體污染連續監測系統、遙感監測系統、紅外遙感監測技術、生物指示生物監測技術等。與此同時,在技術發展的今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也可以用于環境監測,提高監測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應用能量技術、物質技術、催化劑技術、分離技術、生物技術、資源回收和再生技術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6]。
作為一種社會問題,環境污染的治理也應該具有公眾的道德品質,因此,必須建立一個社會的共同的行為準則。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人,人們能否具有自覺的保護意識,并自覺地采取措施,則會對環境管理的成效和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為此,在實施環境保護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形成一個積極的社會環境。我們可以以社群為基礎,通過邀請家長、兒童參加由社會組成的環境保護管理理論暨志愿者活動,從家庭的傳播效應逐步向整個社區擴展,進而增強公眾對環保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一個良好的公眾參與的社會風氣。為此,鼓勵和調動志同道合的個體加入到生態環保工作中來,會對環境保護的成效產生直接而明顯的影響。
過去人們認為,在談論環境保護的對象時,并沒有提到“企業”這個概念,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環境問題都是由企業在追逐經濟利潤的時候產生的。因而,在環境保護工作中,企業應當負起相應的責任。從長期來看,通過加強對生態的管理,實現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可以使企業從環境中獲取更多的經濟發展。企業既要服從、配合、支持有關部門環境保護監督,對不達標的企業進行整改。同時,加強對企業的內部環境治理體系的完善,采用環境保護節能的裝備和采用綠色的技術,降低企業的污染[7]。
總之,在新的歷史階段,搞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對個人、組織和整個社會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自己的引導和監督功能,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協作的治理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從體制、人才、制度等方面,著力于改善和解決現存的環境問題,加強技術、資源等多個層面的保護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