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李君婷
(1 廣東工業大學先進制造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2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廣東省面積廣闊,生態環境較為復雜。其具有眾多交叉橫縱的河流和丘陵地帶,也具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多的島嶼,陸地森林、土地、河流、海洋礁石、海水以及空氣等都是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因此,和內陸省份不同,廣東省具有較為復雜的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和較為繁重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在過去的“十三五”計劃期間,廣東省已經根據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有效地開展了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繼續努力。所以,在“十四五”計劃期間,廣東省還需要繼續攻克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關,推動海陸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協調發展,為打造美麗廣東而不懈努力。
廣東省的經濟結構實現了優化調整,時至2020年,廣東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結構為43:39.2:56.5。從一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結構占比來看可以發現廣東省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綠色經濟產業結構。另外,廣東省2020 年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業和現代金融法律服務等服務業的比值都有了明顯的上升,傳統的、高污染的以及高能耗的傳統產業比重呈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基于此,廣東省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速度持續加快。
從廣東省2020 年的能源使用狀況來看,廣東省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仍然占據著全省能源結構的主要部分,但是三者的占比實現了較大幅度的降低。其中,煤炭能源占總能源比重為33%,占據最大的比重,但是其和全國平均能源結構相比,機會是全國平均煤炭能源使用占比的一半。另外,石油占比26%,天然氣占比11%,與廣東省“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前的能源結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另外,非化石能源方面的使用率有了較大的提升,在2020 年達到了全省能源使用總量的29%。
隨著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的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已經成為了指導廣東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立足于新時期所提出的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1]。堅持黨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堅持依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都是新時期下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廣東省落地扎根,能夠為廣東省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指引正確的方向。
廣東省的環境治理已經持續達到了在全國領跑的地位,并且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穩定了較高質量的空氣質量環境。從2014 年一直到2020 年,廣東省的空氣質量污染物檢測都達到了相應的標準,在2020 年廣東省的空氣質量優良率更是高達92.5%。此外,廣東省空氣中PM2.5 的濃度成功降低到22 微克/立方米,已經成功實現了空氣質量的較高目標。除了空氣質量得到有效改良后,水資源質量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2020年廣東省的各條江河質量全面達標,重污染水域的水質問題也基本清零。
2020 年廣東省的人工林面積達2.7 萬公頃,并且仍然在培育當中的人工幼齡林達到了41.77 萬公頃,廣東省的森林覆蓋率達58.66%,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廣東省設立的森林覆蓋率的目標。另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各類具有生態保護功能的國家保護區和公園設立,總面積達到41.32 萬公頃。
經過長達五年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廣東省的環境治理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廣東省環境治理的力度還仍然有待加強。當前廣東省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基礎并不夠穩固,基礎環節的環境治理工作力度比較薄弱,生態環境治理仍然還存在著一定的短板問題。特別是廣東省內河流流域的水質管理問題。由于廣東省河流數量較多且水流量較大,在重點流域的水質管理時難度比較大[2]。此外,在農村地區,環境治理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農民環境治理意識較弱,到農村地區參加環境治理工作的優秀青年人才數量比較少,導致農村地區的農業活動所帶來的污染仍然比較大,且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短板較為明顯,這也是廣東省接下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高環境治理水平的重點內容。
我國的整體能源結構是以煤炭能源為核心的能源結構,雖然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煤炭能源使用量大幅下降,但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在廣東省,各種化石能源同樣也是最重要的生產生活能源。而在前一個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廣東省的清潔能源占比有效提高,當前已經步入低碳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同其他已經實現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發達國家相比,廣東省的碳排放總量仍與其有較大差距,這個差距也是廣東省低碳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部分。因此,在下一個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東省的建設重點在于如何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朝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最終發展目標穩步邁進。
要實現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升級需要大力推動產業的綠色化和高端化發展。廣東省作為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區域產業結構質量相對而言已經較高,特別是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在工業領域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沒有實現全面的綠色化轉型升級,并且與發達國家相比綠色技術的普及率不高。在廣東省內珠三角地區的綠色產業發展狀況更好,但是珠三角地區的土地開發強度已超過國際土地開發強度警戒線的30%,該區域和其他區域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差異,即使研發出了綠色發展的關鍵技術,大多也集中控制在這個區域。
廣東省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應當堅定地堅持文明建設的總原則,根據中央對于十四五規劃期間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指導政策,明確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堅持的原則,將各項原則作為指導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行為約束和規范性指導,以有序地開展各項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地提高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率。
首先是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原則,將生態作為優先發展的項目,在社會各項發展項目發生沖突時要堅持以生態為先[3]。借此,才能夠有效地構建起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政策體系,幫助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主體和責任人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生態優先的重要性。其次是需要堅持統籌部署,系統推進的全局原則,立足于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科學地統籌省內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并且將山、林、田、土、河、湖以及海等作為一個共同體,探討建立整體化策略和系統性管理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主體需要穩扎穩打推進各自的建設項目,形成分工明確的系統性生態文明建設層次體系,有效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性。最后是堅持以人為本,生態惠民的民本原則,要明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受益群體仍然是人,當前一切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也是人。在開展各項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時要堅持以人為中心,在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時也需要保證各項成就能夠惠及廣大的人民。借此,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呼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來,進一步擴大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
廣東省經過一段時間的藍天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以及碧水保衛戰已取得了良好的環境生態效益,但是和更高質量標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在接下來的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東省仍然需要繼續打好環境保衛戰,立足于廣東省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做好環境和土地保護工作,進一步強化對碧水保衛戰實施力量,從河湖水到海洋水,有效改善廣東省的環境質量。另外,為了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廣東省還應當進一步完善社會排污管道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廣東省最繁華的珠三角地區已經建立起晚上的污水排放體系,但是在省內少數民族聚集區和農村地區仍然還需要持續加強污水排放管道體系的建設,避免農民直接將生活污水排放在河湖和土地中。除此之外,廣東省同時還需要大力推動廣東省的農村廁所改革,提高農村公共廁所的質量標準和覆蓋率,有效的改善廣東省內的生態環境質量。
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發達繁榮的經濟活動是影響廣東省全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廣東省應當大力推動綠色循環可持續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大力推動可循環發展的綠色產業結構轉型,在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功推進的同時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造綠色循環經濟首先需要推動產業集群的綠色化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廣東省要進一步擴大在智能化技術、生物技術以及新能源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大力扶持智能化產業和綠色產業的發展,打造一個全新的綠色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發展環保綠色產業時需要發揮其在生物技術、智能技術和新能源以及環保材料等領域的輻射帶動優勢,全面推動這類新興綠色產業的高端化轉型升級。而在對廣東省傳統的各類產業,主要是指資源損耗率高并且污染較大的各類產業進行發展時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規劃,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優化其生產結構,降低其資源損耗率,有效地進行綠色化改造[4]。而對于一些無法進行改造的產業,特別是比較落后的產業則需要進行淘汰。此外廣東省需要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延長農業產業鏈,設計和推出生態農業產品,有效地提高生態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以吸引更多農民以及種植戶參與到生態農業體系的建設活動中來。
深化國土空間戰略布局,全面提高廣東省各土地區域開發和保護的效率與質量首先應當根據立足于全局,對廣東省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已經生態空間進行一個科學的規劃,大力推動生態空間主體功能區建設,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建立起“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另外,由于廣東省廣闊的海域面積和海岸線,海域空間同樣也應當列入國土空間布局總規劃當中,推動陸地和海域分開的精細化專業空間布局管理,按照廣東省陸地空間的利用和海域空間的利用現狀,進一步加強保護力度。并且根據“十四五”計劃對于廣東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所做的要求,朝著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方向發展。特別是由于海洋生態體系的脆弱性,在對海域空間進行總體規劃時需要嚴格堅持以保護為主的思想觀念。另外,在城鄉戰略布局、珠三角城市群等空間規劃時也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空間規劃原則,以協調發展作為空間規劃的目標,統籌各個空間功能區的功能,建立起綠色協調的空間功能區結構,有效的提升廣東省各空間區域的利用率,降低空間區域資源浪費。
統籌山水林田湖管理工作,加強土地保護力度需要從廣東省的實際生態環境和土地利用狀況出發制定有效的生態恢復和土地規劃工作。從廣東省的生態多樣性來看,廣東省從北向南橫跨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雨熱資源豐富,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等完善,具有較強的生態多樣性。由此可見,廣東省的生態保護力度比較強,需要開展較為大規模的生態保護工作[5]。比如說在廣東省的森林生態體系保護中,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一直以來都是廣東省山水林田湖保護管理的重點。基于此,廣東省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多樣性保護力度,進一步提高南嶺國家公園的建設力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南嶺國家公園的建設中,擴大南嶺國家公園覆蓋率,用國家公園來有效地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廣東省的土地進行保護是主要是對耕地以及農田等進行有效的保護。為了保障農田的肥力,降低農田的污染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農田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動科學耕作理論的宣傳,推動農田的集中化程度。另外,還需要持續地推動退耕還林措施,而在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這個新時期,則需要創新退耕還林的政策,不再是生態文明建設初期大規模的退耕還林,而是根據土地綜合治理和森林恢復的實際需求選擇性地開展退耕還林,以提高土地保護和利用質量的有效提升。
廣東省人口數量較多,特別是珠三角一帶集中了大量到廣東務工的外來務工人員。加上廣東省自身的人口數量構成了一個更加龐大的人口數量規模。在人口數量基礎較大的情況下,不管是水資源使用規模和用電規模較大。基于此,廣東省還應當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模式的普及,在省內全面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文化氛圍,使綠色低碳文化能夠滲透到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體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模式的過程中可以從生活的具體細節出發,選擇合適的綠色低碳生活踐行模式。比如說,廣東省作為一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更應當全面打造節約用水的思想觀念,嚴格地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除了要實行梯級收費制度以外,還需要嚴格地控制水資源的總使用量[6]。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主體需要規范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優化農業灌溉技術,大力加強節約用水的宣傳力度,推動工業用水管道改造,以更高的質量標準來約束各個用水主體的用水行為。
廣東省具有較長的海岸線和海島、礁石等海洋資源。因此,廣東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應當放在加強海洋自然保護上,通過制定精細化的海洋自然保護和管理制度和政策來有效地提升海洋的治理力度。首先是需要加強對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嚴令禁止一切直接將污水、廢棄物等排入海洋的行為,同時制定和完善嚴格的海洋污染治理制度和規章制度。在入海口建立起動態化的污染物檢測基站,對其進行實時的監控,一旦發現有污染物則需要及時地做出應對,提取樣本水進行污染物分析,并且實行追本溯源的機制,向入海口河流的上游企業進行污染源排查[7]。另外,廣東省還需要進一步規范漁業,對海洋捕撈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對部分生態脆弱或者是具有重點保護工程的海域實施嚴格的海洋捕撈控制。最后,停止大部分的填海造陸計劃,對于歷史遺留的填海造陸部分進行有效的管理,在未來盡可能避免填海造陸的活動,切實提高海洋保護治理水平的提升。
廣東省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為全國貢獻了較大占比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是因為廣東省在經濟領域這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在開展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時需要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暫時的矛盾問題。從長期來看,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實現廣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從短期來看二者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因此,廣東省需要更好地處理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為核心,以打造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協調海陸環境治理為重點,全面促進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效率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定期總結經驗,進行反思,及時地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策略,從而可以更快的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