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媛媛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長春 130000)
產教融合在現階段已成為職業教育落實的重要途徑,社會各界都對其給予高度關注,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基于職業院校的發展,政府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程度,將其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因素,從各個層面對其給予支持,將產業融合模式作為推進職業院校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外對高職教育及產教融合的研究與實踐要早于我國,并一直在探索職業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模式,進而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中將產教融合實現高效應用的國家有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其獲得的成就在世界位居前列。
根據主導主體的差異性將國外產教融合模式劃分為三類:第一類主導主體為企業,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產學合作均是這類模式的代表;第二類主導主體為學校和企業,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三明治教育為這類模式的代表;第三類主導主體為學校,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就是代表,常見的職業教育學院就是這類模式,簡稱為TAFE。對國外發達國家產教融合演進過程進行分析,各國均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其中仍存在共性,一是重視立法,在產教融合發展中制定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制度與資金保障;二是結合實踐,根據國家發展現狀采取合理的產教融合措施,將生產與教育進行整合,實現產業界與教育界的雙重發展;三是引入社會力量,構建職業學校與社會的整合,引導學校提高教學效果;四是構建學校與企業合作模式,挖掘企業利益需求,與學校達成合作。我國在產教融合推進過程中,可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
國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可從兩個層面展開研究:一是以頂層設計為方向,從整體層面構建職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二是基于高職院校自身現狀及地區經濟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協調育人機制。現階段,我國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已達成共識,將產教融合作為踐行模式,對產教融合的概念、理論、途徑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我國產教融合的研究目前存在一些不足:(1)在產教融合概念研究中,我國學者通過不同研究角度對其加強了解,但僅有廣度,缺乏對產教融合概念的深度研究,研究缺乏深入性;(2)在理論模型研究中,我國學者會引用多種理論,并結合其他學科展開研究,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研究依然存在分歧,理論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3)企業參與程度不高,校企模式在實踐中缺乏合作深度;(4)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在落實過程中,關于融合方式、融合機制、相關職責等細節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依然停留在頂層設計層面。本研究采取多種研究方法,從落實現狀、融合途徑、協同理論引用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產教融合深入發展提出參考性意見。
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產教融合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離不開合理政策的引領,我國意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方針,但從整體來看,部分政策較為籠統,對產教融合起到的指導作用有限,有效性有待提高。
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是重要的參與者。通過與部分人員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到企業在這方面的參與意識較為淡薄,一些高職院校沒有得到企業的支持與配合,許多受訪者表示“企業不愿意合作”“企業合作動力不足”“企業得不到激勵”。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原因體現在多處:(1)學生的成長需要較長時間,企業出于對短期利益的追求,不愿意承擔人才培養風險;(2)即使企業參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但他們將來畢業之后未必愿意留在企業中,企業的投入得不到回報;(3)在制定產教融合政策時,過于強調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忽略了企業的利益。
在產教融合中,高職院校是另一大參與主體,高職院校的參與熱情、參與形式等都會對人才培養產生重要影響。從目前產教融合發展在高職教育中的推行情況來看,企業動力不足是一個明顯問題,準備不充分。在訪談中,許多受訪者表示“學校部分專業找不到合作企業”“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到相應的企業工作”“學校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比較少”,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職業規劃、科研等方面不夠完善。
高職教育產教融合不只是要在企業的幫助下組織實訓實習活動,還應該與企業一起分析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從多個層次、多個領域進行合作。在訪談中了解到,多數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的優勢表示認同,但融合只是停留在淺層。有些受訪者明確表示“當前有些專業的產教融合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安排到企業實習,沒有發揮出這一模式的價值”“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多是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并沒有真正形成共贏局面”。產教融合層次不深的原因是學校與企業之間未形成協同,沒有以共同發展為前提獲得利益,合作停留在表面。
本研究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收集,同時結合實踐調研資料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提供理論與數據參考,引用協同理論對其協同特征進行分析,進而為高職教育發展提出推進性建議。本研究存在以下意義:從現實層面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情況展開分析;應用協同理論對產教融合展開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協同價值;構建協同理論與產教融合的整合發展機制;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提出推進性建議。
在理論意義方面:第一,豐富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的新途徑。現階段,我國學者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中主要以三重螺旋模型理論、治理理論、演化博弈模型理論為主,而本研究提出協同理論這一新的研究路徑主要是探索其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作用價值,進而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論方向與參照。第二,豐富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理論體系。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過程中,采取訪談調查、文獻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外部環境與內部發展對產教融合產生的作用影響,提出協同育人機制,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進行更多的理論思考,豐富這方面的理論體系。第三,豐富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多學科交叉研究方向。現階段,學術界認為可從經濟或教育層面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展開研究,在研究中可引用這兩個學科領域的文獻理論。本研究提出的協同新途徑是根據應用價值構建協同機制,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多學科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在實踐意義方面:第一,加強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的了解,采取文獻收集、實地調研、訪談等方法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展開研究,從多層面、多領域了解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第二,基于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措施。本研究發現目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存在針對性不強、缺乏動力、準備不充足等問題,于是在問題分析中引入協同理論,從內部與外部兩個層面提出改善建議,為解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提出參考,促進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第三,從實踐層面為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落實指明方向。本研究在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進行明確了解的基礎上,提出在協同理論的作用下落實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從實踐層面為其發展提出新途徑。
在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教育占據較高比例,基于產教融合的落實目前已獲得諸多成就,但其在落實期間也存在限制性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在實踐中引入協同育人機制。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現狀展開研究時,需將協同理論引入其中,基于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議,為我國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研究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基于調查法與文獻法對其現狀進行分析;明確理論與實踐的匹配程度,了解協同理論,分析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協同特征,明確協同理論在產教融合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通過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具體情況,從外部與內部層面探究協同理論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中的應用機制,并選擇相關案例展開分析;根據協同理論與產教融合的結合研究,為其發展提出可行性參考建議。
具體研究思路如下:第一,對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充分了解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第二,采取訪談法,從相關人員口中了解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第三,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協同特征展開分析,明確協同理論對其產生的價值影響,從理論方面給予幫助。第四,對搜集的文獻資料與訪談內容進行整合,從內部與外部兩個層面探究高職教育協同機制的構建,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對應用情況進行探究。第五,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性改善建議,深入落實協同育人機制。
在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進行研究時,以實際調查和文獻資料作為參考依據,進而提出協同理論這一新的研究路徑,其主要創新之處及特色在于:A.研究方法。課題組在研究時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具體包括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調查法等。通過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狀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以文獻理論為基礎,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并通過訪談法與案例分析法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協同機制構建進行驗證與補充,進而提高研究的科學性與可行性。B.研究內容。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中,探究引入協同理論所產生的作用及影響,進而加強對協同育人機制的了解,同時在產教融合發展中引入這一理論,但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契合性方面探討的還不夠深入。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中,主要以協同特征、協同理論、協同作用為切入點,進而明確其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積極影響。
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中,協同理論的引用對其具有推進性與引導性。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存在諸多協同特征,包括開放性、不平衡性、目標性,協同理論在內部與外部層面均能起到積極影響,這足以說明其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二者適切性展開分析,課題組主要采取文獻研究與訪談調查的方法對協同理論所產生的外在和內在影響進行明確,在此基礎上構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協同機制,從實踐層面為其提出新方向,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提出改進措施,讓其滿足時代的發展要求,為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深入落實產教融合模式,將教育與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與推進,構建良好的融合發展機制,為高職院校發展規劃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