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婭妮,胡龍霞,阮 君,朱雅杰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腹部腫瘤科,湖北 武漢,430022)
抑郁癥是目前臨床常見精神疾病,預計到2030年將列為疾病負擔首位。祖國醫學多將其歸為“情志病”范圍,最早的闡述可追溯到古籍《黃帝內經》。抑郁癥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性疾病,其核心癥狀包括快感缺失、情緒低落、睡眠紊亂、精神萎靡、自我評估能力低下、認知功能障礙等[1]。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抑郁癥和心境惡劣障礙發病率達2.8%[2]。一方面,現代醫學對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藥物應用種類少且副作用大;另一方面,抑郁癥對患者及其照顧著造成嚴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西方國家預測對于抑郁癥的疾病支付負擔到2030年將位列首位[3]。中醫作為祖國傳統醫學,對抑郁癥的治療具備獨特見解,本文試從抑郁癥與中醫的關系出發,從中醫藏象角度探討抑郁癥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型以及常用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措施,為臨床治療提供有益思路。
抑郁癥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古籍并無相關病名的詳細記載。中醫認為,抑郁癥屬“情志病”范圍,常見于“癲”“臟躁”“百合病”“奔豚”“梅核氣”等病癥/證[4]。傳統醫學對抑郁癥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在醫學概念中首次引用“郁”的名稱[5]。“郁證”作為醫學病名最早出現在明代《醫學正傳》中。此外,張景岳認為《內經》所提出的“五行之郁”和“情志之郁”是不能一概而論、并為一談的:“凡五氣之郁...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此因郁而病也”。五氣之郁是指因病導致人體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而后致郁。情志之郁所表現出來的證候,與前者相反,是因郁而致疾病。從現代醫學描述看來,抑郁癥多采用后者的概念,認為該病多由情志異常所致。古代醫家喜從五臟探討疾病關系,其中從肝論治抑郁癥者居多,且均取得不錯療效。
目前,關于抑郁癥的中醫辨證分型,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名稱各不相同,且因個體間差異大,難以達成共識。許樂思等[6]統計分析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抑郁癥的文獻發現,70.64%的抑郁癥的臨床證型與肝郁有關,占比最高的兩種證型為:肝郁氣滯(36.45%)以及肝郁脾虛(34.19%)。尹冬青等[7]檢索了近20年的相關文獻發現抑郁癥前4 種常見證候分型分別為:肝郁脾虛、肝郁痰阻、肝郁氣滯以及氣滯血瘀,并且經過對所有納入文獻的頻數分析發現,肝(56.89%)是抑郁癥最常見病位。柯麗華[8]分析近年來相關文獻發現肝氣郁結型(15.48%)、肝郁脾虛型(13.24%)及心脾兩虛型(11.00%)為抑郁癥最常見證型。談榮珍等[9]針對76 篇相關文獻分析發現,在抑郁癥、卒中后抑郁和女性抑郁癥中,肝郁氣滯證最為多見;在老年以及更年期抑郁癥中,最為常見的是肝郁脾虛證。從當代醫家研究抑郁癥的證型可知,抑郁癥的論治多與肝臟相關,肝郁氣滯在所有證型中占比最高,因此,從肝郁角度探討抑郁癥的發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古代著名論著《醫碥》記載:“郁而不舒,皆為肝木之病”。《石室秘錄》亦有記載:“郁者,未有不傷肝也”。由此可見,探究郁病,不可不從肝入手。張學文[10]國醫大師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在于肝氣郁結,疾病日久脾虛而生痰,亦可氣血運行不暢而生瘀。辨治抑郁癥,主張全程治以疏肝解郁為主,又根據本病的病機發展,創造性地提出分早、中、晚三期論治,即早期強調疏肝解郁,中期配合健脾化痰,晚期配合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杜捷等[11]認為,肝郁不舒是該病的主要病機,肝郁氣滯貫穿著疾病始終,主要是因為情志失于調暢,從而導致肝氣郁結,疏泄失職所出現的一系列證候表現,繼而產生其他臟腑的病理改變。錢占紅教授[12]認為該病的核心病位為肝,同時與心、脾緊密相關,基本病機是氣郁、氣虛,且以虛實夾雜證多見,肝郁脾虛為其主要證候類型。從以上醫家論述可知,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是抑郁癥的主要病機,且不可忽視五臟為一整體,應強調肝與其他臟腑的關系,整體論治。
抑郁癥的中醫護理主要依據宏觀、整體、多元的中醫思維,重視情志、環境、飲食等多因素調和。中醫五行理論認為,五音配五臟各有所益,角音屬木,入肝,以3-mi 為主音。聆聽角調樂曲,通過聽覺神經和皮膚竅穴直接作用于肝經,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13]。王一心等[14]采用角調音樂療法,1次/d,每次半小時,配合藥物及針刺療法和生活護理,顯著降低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療效較好。高瑜聰[15]采用隨機對照試驗,對32 名抑郁癥患者進行五行角調音樂《中國傳統五行音樂·正調式·角調》干預,2 次/d,每次半小時,分別在午休前和睡前進行,療程為4 周,結果顯示干預后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狀態,減輕癥狀和體征,且未出現不良反應。一項meta 分析研究[16]顯示,五行音樂療法可作為一種輔助護理措施,來用于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程度和提高睡眠質量。中醫五行音樂是祖國傳統的怡情養性保健之法,在對精神疾病認識的基礎上,五行音樂療法是結合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一種治療手段,且操作安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作為一種中醫特色護理措施,以促進患者治療康復。
隔藥餅灸是中醫常用的一種療法,能調整推動氣血運行,促進陰陽平衡,達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是集眾多優勢的三位一體(穴位、藥物、熱力)的治療方法。于樹靜等[17]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對產后抑郁患者進行隔物灸結合情志護理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給藥,取穴鬼眼四穴,藥物包括柴胡、茯苓和白術。干預4周后,2 組均能降低患者孕酮的水平,但是隔物灸及中醫護理組降低的更明顯,隔物灸為臨床治療產后抑郁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一份meta 分析研究[18]顯示,艾灸治療抑郁癥有效率高于未實施艾灸的其他治療方法,可起到溫經散寒、行氣和血、扶正祛邪的功效,溫熱刺激可激發高級神經中樞整合,產生如褪黑素、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達到恢復生理功能,改善抑郁癥相應癥狀的目的。
穴位敷貼療法具有雙重作用,既可刺激穴位,激發經絡之氣,又可使藥物透入皮膚肌肉,促使經脈氣血運行通暢,調整臟腑機能從而治療疾病。鄧旭等[19]采用穴位敷貼結合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郁癥患者,主穴包括內觀、神門和太沖穴,配穴則根據臨床辨證取穴。治療一個月后,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顯著低于單純經顱磁刺激治療,且研究者發現,穴位敷貼療法相對于重度抑郁癥患者,對輕度抑郁癥效果更好。子午流注是根據人與自然環境結合為基礎的中醫理論,結合十二條經脈流行次序及其氣血流注規律,配合五行、陰陽、地支等理論而形成。張元春等[20]探討運用子午流注納支法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抑郁癥失眠,穴位選擇內關或神門或神闕穴,堅持4 周后比較兩組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評分,發現基于子午流注納支法的穴位敷貼可改善患者失眠狀況,且臨床療效較好。由此可見,穴位敷貼可作為輔助手段用于治療抑郁癥及伴隨癥狀。
耳穴壓豆是利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穴的一種簡單的中醫外治療法。傅祎俊等[21]采用耳穴壓豆聯合心理疏導緩解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耳穴取神門、皮質下、交感、心、胃、脾、腎等,每天按壓4~5 次,每次1~2min,治療1 個月后,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評分,且臨床癥狀和證候積分均有改善。中醫認為臟腑經絡與耳穴密切相關,臨床可通過刺激穴位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張云飛等[22]選擇神門、心、腎、垂前、皮質下進行耳穴埋豆,觀察抑郁癥患者的失眠狀況和血清5-羥色胺水平,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治療后4 周后試驗組睡眠時長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的血清5-羥色胺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耳穴壓豆在輕中度抑郁伴失眠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蘇金哥等[23]研究也顯示耳穴壓豆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睡眠情況。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實施耳穴壓豆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睡眠質量,縮短患者的入睡時間,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總體優勢顯著,具備臨床借鑒和推廣價值。
穴位按摩常用來緩解壓力,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狀態,逐漸在抑郁癥患者中得以應用。任莉麗等[24]采用穴位按摩聯合正念認知療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穴位按摩頭部選擇四神聰、玉枕、百會、上星等;面部選擇陽白;腿部選擇三陰交;軀干選擇日月、肝俞、期門;足部選擇太沖、申脈,運用指揉法進行按摩,按摩時間為30 min,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干預后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鄧均[25]研究也發現按摩內關穴、外關穴和合谷穴能顯著降低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穴位按摩,能夠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祖國醫學中關于抑郁癥的治療經驗源遠流長,具有殷實的理論基礎。中醫認為抑郁癥的主要病位在肝臟,在論治時必須結合心、脾、腎等臟以及痰、淤等病理因素綜合辨證。該病的主要病機在于肝失疏泄致肝氣郁結,郁結日久,繼而產生痰結、血瘀、火熱等病理產物,阻滯脈道,導致一系列臨床癥狀。西醫在單靶點治療抑郁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于多靶點、多因素所致抑郁癥的治療,中醫采用君、臣、佐、使配伍中藥方劑,同時可配合耳穴、按摩等特色療法,可起到全方位、多層次的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中在治療抑郁癥時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取長補短,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治療和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