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遠翔
(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
自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緊緊圍繞尊重和保護農民的權益為主線,制定并落實了一系列農村經濟和社會政策。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的城市數量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足200達到了660多個,農村的人口占比從1978年的81.9%下降到了2021年的36.11%(2021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大量農民失業,據統計鄉村人口數從1978年的79 014萬人到2018年的56 401萬人,減少了約30%,但是鄉村就業人數僅僅從30 638萬人上升到了34 167萬人,增加了約11%,雖然鄉村人口減少以及很多農民外出務工,但鄉村就業率也只有約60%(《中國統計年鑒》)。按照最新人口普查推算,還有約13 545萬鄉村適齡失業人員。這造成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剩余,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進程及城鄉一體化發展。
為了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進行和促進鄉村社會的穩定和諧,解決農民失業問題,提高農民收入已是當代農村發展需要關注并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勞動市場競爭激烈供求失衡,并且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和生存環境下降,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農民的就業難度。從微觀角度看,隨著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目前的耕地數量已不再需要過多的勞動力從事農耕生產作業,且由于小農經濟的獨有運作方式下所造就的人口規律,每年仍會有新的人口增加農村的農耕勞動力,造成農村大量勞動力剩余。
X鎮位于靈壽縣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0 km,下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數為21 741人,總面積160.73 km2,從地理位置來看X鎮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5.08%。但是由于多山區地形復雜,可耕種土地少,耕地面積僅為530.27 hm2,所以大量的人口需要靠從事農業勞動以外的其他方式實現就業。X鎮的工業較農業發達,工業總產值26 939萬元,農業總產值5 997萬元。鄉鎮企業320個,這種情況雖然使當地的就業崗位有所增加,但所吸納的本地從業人員較少,僅有2 123人,并且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當地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較低。據統計當地人均純收入僅為1 607元,除去未滿18歲的青少年及年過60的老人,X鎮的待就業人數約占總人口數的45%,這種情況已經嚴重阻礙了當地的發展。
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人口的增長導致人地矛盾加劇,增加了隱性失業的數量。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耕地面積僅為1.259億hm2,X鎮的耕地人均面積約為257.33 m2,不足我國人均耕地的1/3。據調查發現,在X鎮廣泛存在18歲以下及60歲以上的人從事農業勞動的現象,更加劇了人均耕地緊張的情況。理論上,結構調整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舊結構的生存狀況或使舊結構向新的結構轉變和靠攏。人均耕地本已十分有限,氣候土壤水源等耕種環境也較差(如嚴重缺水和低溫時長較長),致使種植業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且速度加快,農產品的效益低,導致處于隱形失業狀態的農村勞動力日漸增長,這是對勞動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自動化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進步,導致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的667m2產量提高。據統計,X鎮已經有約266.67 hm2的耕地實現了機械化種植,以人或動物為勞動力的傳統種植模式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物力代替生物力、由人力操控物力,人力物力相結合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下,不僅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關鍵是個體勞動力所能種植和掌控的耕地面積大大增加,導致X鎮很多農民不得不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尋找其他新的就業方式。
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民喪失土地,使部分農民處于顯性失業狀態。X鎮的工業發達,隨著近兩年的發展工業產值已經占到了總產值的70%以上。X鎮多山區,可進行大規模種植的土地面積本身較少,而工廠的建立對地理位置的要求又和耕地要求產生了重合,導致相當一部分的耕地被占用,這就導致農民不得放棄通過耕作獲得收益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農民的個體素質相對較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市場的變化和要求,從這個角度來看難以就業等于失業,其艱難程度甚至更甚于城市中的求職者。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切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X鎮的失業問題。
經濟結構單一和城鄉差距大導致失業。一方面,X鎮的種植結構以小麥為主,小麥的經濟價值相對較低,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小麥的市場價格有所縮水,而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僅僅依靠種植小麥的收入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城鄉經濟的發展水平存在差距,辛勤勞作一年的收入還比不過進城務工的收入,并且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相較于農村更為完備,子女也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出土地尋求其他工作,但這僅僅是出于對收入提高的心理預期,實際上由于個人綜合素質的問題,往往會出現再就業并不順利的情況,進而導致失業。
農民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水平問題一直是阻礙失業農民就業的重大阻礙之一。X鎮境內擁有小學30余所及初級中學3所,僅僅能夠滿足當地人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所需。在義務教育結束后只能前往外地繼續接受教育,并且沒有職業教育及技能培訓方面的機構。農民就業無果的情況下,和城鎮人口一樣共同面臨求職就業的問題,但是多數失業農民并未擁有很好的競爭力,這就導致長期穩定且滿意的工作很難找到,等于喪失了最低的收入保障。政府雖然會出臺相關政策對失業農民進行扶持,但由于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文化水平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很難找到收入達到心理預期且穩定的工作。
推動農村經濟的進步,促進農村失業人員的有效就業。X鎮作為一個工業較強的鄉鎮,目前農業人口數量仍占多數,所以X鎮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業,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要積極的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多種經濟和經營模式并行的方法,實行產業化經營,促成一批有代表性的領頭企業出現。重視第三產業的催生發展和進步,為X鎮當地的就業市場提供更多就業崗位。X鎮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相對緩慢,但是X鎮自然資源較豐富,完全可以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由于第三產業落后的原因,該方面還有大量的勞動力市場沒有被開發出來,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成為了促進經濟增加就業的良方。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以市場為風向標合理調整X鎮的產業結構。在產品結構方面,增加山地作物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據查在2017年X鎮有地區開展推廣栗蘑種植已達到增收的目的,可以以此為榜樣大力推廣農戶增加農作物種植的多樣性。在地形復雜地區開展特色農產品種植,豐富產品結構,同時推進農業產業經營的現代化發展。可以通過引進資本采用農產品公司與當地農戶合作的形式,采用從農產品的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一條龍的模式,借此提高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價值,以吸引人員就業。可以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產品質量增加效益,形成規模化,正規化的農產品基地,增加就業崗位。
失業人員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普遍偏低,是導致失業農民就業難的直接原因。因此,想辦法提高農村地區失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并且加強失業農民進行相關的就業培訓是解決農民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政府可以成立公辦的培訓機構或引進私立相關機構,在充分了解失業人員情況的前提下,根據失業人員自身的差異展開針對性差異性培訓。
同時,要實踐和理論并重,不僅是要進行實際就業技能的培訓,也要提高理論知識的培養,村民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可以建立大型的培訓基地來承接農村剩余勞動力,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農村勞動力由于缺乏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及對市場的認知,難以實現向新興產業轉移,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多數非農就業者還是以參與傳統的機械的體力勞動為主。為此,農村的教育工作開展迫在眉睫,應采用職業技能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引導農村勞動力掌握相關技能,實現勞動力體力勞動型向技能型的轉變。
當今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導致農村人口大量外流,造成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以及人才的短缺,人口結構分布不平衡,而這種情況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與鄉村振興對農村的要求不相符合。人才的引進勢必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增長最好方法之一。引進人才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升級、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文化繁榮等,持續不間斷的人才引進還可以使農村發展活力長久不衰,并且可以增加年輕勞動力及高學歷人才的勞動力結構占比,為改善農村就業環境提供幫助。
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和幫持有利于更好地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當前X鎮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程度相對滯后,再加上地形復雜,與村民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這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進步尤其是667m2產量的提高造成了嚴重阻礙。因此,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所帶來的回報遠高于城鎮地區。而且,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中占比很大,所以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比較之下對于農村的事業勞動力具備更大更多的承載能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業水平的提高不是緩兵之計,而是從起點出發的有利于農村發展的長久之計,不僅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也可以保證農業高效穩定發展。
完善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的保障,促進勞動力的轉移。出臺積極的政策以促進就業,可以適當給予就業補貼,或通過減免稅款的方式吸引企業落戶農村地區,提供就業崗位。可以為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企業提供政策和財政支持,通過政策使農村地區在多方面協調發展,充分吸納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