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亮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南京 210017)
最擅長治療的疾病:脾胃病、癌前病變、腫瘤術后或放化療后的康復與管理。
最擅長使用的經典方:半夏厚樸湯、半夏瀉心湯、附子理中丸、增液湯、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丸。
最擅長使用的中藥: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麥冬、石斛、柴胡、枳殼、法半夏、陳皮、黃芪、炮姜、貓人參、四葉參、白花蛇舌草。
最推崇的古代中醫藥學家:張仲景、李東垣、張景岳、李時珍、黃元御、葉天士。
最喜愛的中醫藥典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脾胃論》《萬病回春》《景岳全書》《諸病源候論》《醫宗金鑒》《醫學心悟》《臨證指南醫案》《珍珠囊藥性賦》《清宮太醫院驗方集》《醫書十二種》《壽世保元》。
從醫格言:醫為仁術,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關鍵詞腹痛;腸易激綜合征;加味抑肝散;驗方;名醫經驗;鄭亮;江蘇
組 成:鉤藤10 g(后下),醋柴胡8 g,制香附10 g,炒枳殼10 g,當歸10 g,川芎10 g,炒白術1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
功 效:疏肝健脾,理氣活血。
主 治:脾胃病(脾胃虛弱、肝氣郁結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方 解:方中鉤藤味辛性涼,善清熱平肝,泄肝內之相火;柴胡入肝膽經,其味辛苦,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透邪升陽,使肝氣條達;炒白術、茯苓健脾和胃,以防木病及土而生痰濕,使脾胃運化有權,營血生化有源;當歸甘溫質潤養血柔肝;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香附、枳殼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柴胡配枳殼一升一降,能升清降濁,恢復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理氣活血之功。
加 減:肝郁明顯者,加八月札、綠梅花;脾虛甚者,加黨參、炙黃芪;陰虛者,加麥冬、玉竹、沙參;舌苔厚膩者,加法半夏、陳皮、蒼術、砂仁、炒薏苡仁;嘔惡反胃者,加姜半夏、姜竹茹、生姜;大便秘結者,加麻子仁、郁李仁、大黃、決明子;脾虛便溏者,加炒薏苡仁、山藥、白扁豆、馬齒莧;久瀉者,加石榴皮、云母石粉;腹脹明顯者,加大腹皮、厚樸花、枳實;泄瀉重者加木瓜、葛根、烏梅;久瀉反復發作者,加烏梅、焦山楂;噯氣頻繁者,加沉香、赭石、白豆蔻;煩躁易怒者,加焦梔子、牡丹皮、川楝子。
朱某,女,53歲。初診日期:2017年4月20日。
主訴:反復腹痛腹瀉20余年,加重6個月。20余年來,患者腹痛反復發作,痛則腹瀉,若情志不遂或緊張、飲食生冷或稍進油膩則必發作,曾做多項檢查,除腸鏡提示慢性結腸炎,余無異常,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服多種中西藥治療而療效不顯。半年前因子意外死亡而癥狀加重。刻下:腹痛腹瀉頻發,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伴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抑郁易惱怒,情緒多緊張,失眠多夢,舌淡紅、苔白稍黃膩,脈弦。西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斷:腹痛、泄瀉。治法:抑肝扶脾,理氣活血。予加味抑肝散化裁。處方:
鉤藤10 g(后下),醋柴胡8 g,炒白術10 g,炒白芍10 g,防風10 g,陳皮8 g,香附10 g,枳殼10 g,當歸10 g,川芎10 g,茯苓10 g,貫葉金絲桃15 g,云母石粉20 g(沖服),炙甘草5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7年4月27日二診:藥后患者胸脅脹悶、腹痛腹瀉、噯氣惱怒等癥減輕,唯睡眠困難,夜間焦躁,苔脈同前。原方加煅龍牡(各)30 g(先煎),10劑。
2017年5月8日三診:服藥后腹痛腹瀉已輕,日行僅2~3次,胸脅脹悶、噯氣基本消除,納食量增,睡眠好轉,抑郁易怒、情緒緊張亦減輕。繼以上方調治3個月,癥狀全部消除,隨訪3個月未發作。
按語:腸易激綜合征屬于功能性腸病,可歸屬于中醫學“腹痛”“泄瀉”“便秘”等范疇。本病發病主要與肝、脾、胃的功能失調有關,可兼夾濕、瘀等。肝主疏通氣機、調暢情志,脾胃氣機的升降有賴肝氣的疏泄,若情志失舒,肝失疏泄,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脾胃氣滯,則誘發本病或使本病加重。本案患者主癥為腹瀉、腹痛,瀉后緩解。腹脹、腹痛均為脾胃氣滯的特征,而氣滯原因不外三點:一者實邪阻滯,氣機運行受阻;二者肝氣郁結,影響脾胃升降;三者脾胃氣虛,運行無力。瀉后腹痛減輕之原因:一者傷食積滯,便通則積滯去,故腹痛緩解;二者肝旺脾虛,瀉后肝氣得以舒展,則腹痛得減。分析本案,肝郁脾虛、肝脾不調是主要病機,方選加味抑肝散化裁以疏肝健脾、理氣活血。方中云母石粉是獨到的經驗用藥,可澀腸止瀉,此藥為礦物藥,易于吸附于黏膜的表面而迅速膨脹擴散,可保護腸道黏膜,調節腸道功能,對細菌和毒素有強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細菌生長。
藥物治療的同時,囑咐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膩;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緊張焦慮、抑郁恐懼情緒。起居有常,則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和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