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廣
(濟寧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曲阜 273155)
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政治社會學的奠基人,法蘭西學院院士。著名代表作《論美國的民主》是一部以研究美國政治民主制度為主題內容的著作,通篇圍繞人民主權原則、各州鄉鎮歷史、司法權、聯邦憲法、政黨、政府等政治民主問題進行論述。在該書上卷中,作者對“美國商業興盛的原因”問題進行了探討的。作者對美國商業興盛原因的認識是否全面?他對美國商業發展的預測是否準確?本文試就此問題展開論述。
美國的海岸線漫長,延續并且無中斷,港口水深,河流長,“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美國那樣為商業提供更深、更闊和更安全的港口”①。托氏的這一說法,在其他許多論著中得到印證:“在發展商業方面,美洲殖民地特別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恩賜。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的沿海一帶。有著星羅棋布的海港。南部和中部殖民地的沿海海灣犬牙交錯的海岸與河流,便利了商業的發展。②”
美國和文明的主要中心——歐洲尤其是英國在需求、觀念、習慣和民情上的天然密切聯系,使兩者的海上貿易和商業往來興旺發達。同時,聯邦的海船數增加,導致低廉的航運經營成本。獨立后航海人才迅速增長,大量英裔美國人成為航海人員。美國海員的冒險意識,在航海和經商方面表現出的英雄氣概,他們是“熱心于追求、勇于進取、敢于冒險、特別是善于創新的人”①。美國海員的英雄氣概和實踐優勢,直接促進了美國商業的繁榮。
1831年5月—1832年2月托克維爾在美國考察9月有余,1835年《論美國的民主》問世。托克維爾短促的考察行程以及由此造成的粗略研究,為我們進一步認識美國商業興盛的原因提供了空間。
早期西歐各國的重商主義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孕育催生的“商業精神”,是美國商業興盛的根本原因。重商主義是英法等西歐各國資本主義形成初期代表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殖民地是重商主義的重要內容。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建立是重商主義結下的果實。英國先天性的重商因子很自然地播撒到殖民地,殖民地人民“對這種精神的形成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③”早期殖民地的險惡條件和環境孕育了殖民地人民的冒險意識和進取精神。這種由自然和社會哺育成長的“商業精神”,重視物質利益追求、務實精神、勤奮品格、冒險意識和開拓創新思維,成為美國商業持續發展的不懈動力④。
“美洲殖民地從一開始就要發展一個巨大而繁盛的商業。②”殖民地的商船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南歐和西印度群島等地之間穿梭來往,大獲其利。盡管宗主國英國根據重商主義的原則,對殖民地施加了許多嚴格的限制,但由于英國和殖民地之間經濟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實際上英國的限制政策并未對北美經濟產生實質性傷害。加之殖民地人民的走私活動有效規避了英國的經濟限制,殖民地的商務發展并未受到影響。英國國內政局的混亂,歐美之間空間距離和交通通信條件造成的英國對殖民地管理的松弛,英國為殖民地提供的商業保護以及殖民地商人利用英國與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爭奪殖民地之機與交戰雙方貿易大發橫財,這一切都促成了殖民地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七年戰爭結束以后,殖民地的經濟實力已能和英國并駕齊驅,在世界市場上成了英國一個主要競爭對手。⑤”在殖民地后期,商業發展就已超越英國。
美國建國后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固然與海員的冒險精神、英雄氣概和吃苦意識有很大的關系,但美國歷屆政府對商業的重視和付出同樣功不可沒。美國政府重視發展對外貿易,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確定工商立國的方針和以保護主義為核心的對外貿易政策。建國之初,美國國內存在著杰斐遜和漢密爾頓國家發展路線之爭。漢密爾頓是以工商立國的積極倡導者,他認為應該把發展工商業作為“聯邦政府的主要目標”。而杰斐遜主張建立一個以小農為主體的民主共和國,拒工商業于國門之外。但實際上,從漢密爾頓財長到杰弗遜總統,美國重視發展商業的方針和政策一直未變,即便是杰斐遜時期,也不得不接受現實,改變初衷,奉工商業為圭臬。此后,美國統治集團重視工商業的方針一直未變。
22例攜帶GJB3基因c.538 C>T受檢者電話隨訪中,針對聽力情況特別是尖叫等高頻區域是否受損進行問詢,所有攜帶c.538的受檢者均表示聽力正常但未行耳鼻喉科專業檢查,其中包含1例c.538 C>T純合。GJB3基因c.538 C>T早期研究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的高頻率聽力損失[7],但后期對于GJB3基因變異是否致病尚存在爭議[8],結合本次報道臨床對于GJB3基因c.538C>T的咨詢建議應謹慎。
同時,為促進對外貿易和商業的興盛,美國政府制定了以保護主義為核心的對外貿易政策。關稅政策是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內容。建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在國內各利益集團的博弈和國際形勢的影響下,美國的關稅政策雖幾經變化,甚至在很長的時間里幾乎接近于自由貿易,“但無論如何,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外貿政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⑥”特別是“聯邦政府在1860年以后把關稅率從20%逐步提高到50%,并長期保持高關稅壁壘……聯邦的內外貿易政策使美國的商品輸出實力增強……同時在外貿構成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上升,農產品和原料的比重下降。⑦”保護主義始終貫穿于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之中。
2.聯邦政府采取積極的外交政策,保護本國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很多時候為此不惜訴諸戰爭。建國初期,美國國力羸弱,面臨著險惡的國際貿易環境,美國的海外貿易長期遭受英、法等歐洲強國的欺凌和侵略。為此,美國政府與法國、英國和北非海盜進行了維護海外貿易的多次戰爭。
(1)對法國進行“半公開戰爭”。拿破侖戰爭期間,英法兩國都襲擊同對方貿易的美國船只,大肆抓捕美國船員,掠奪物質和商品,破壞美國海外貿易。其中法國捕獲的最多,僅在1796年10月到1797年6月,美國就有316艘船只被法國沒收或捕獲。1798—1800年之間,美國和法國之間進行了一場不宣而戰的“半公開戰爭”。美國最終取得勝利,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創造了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
(2)與北非海盜的戰爭。北非海盜自美國獨立前的幾個世紀就對過往地中海的船只進行搶劫式襲擊,勒索巨額贖金和財物。當時北美殖民地懸掛英國國旗可以免遭其害。建國后,由于失去了英國的保護,北非海盜就大肆襲擾美國商船,美國每年都要支付大批贖金。僅在杰斐遜當政時,每年贖金就達200萬之多,占財政收入的1/5。為保護海外商業的發展,在杰弗遜總統時期的1801—1805年,多次派艦隊進攻北非海盜。北非海盜乞降求和,保證了同地中海之間的貿易順暢進行。
(3)與英國的戰爭。1812—1815年美洲殖民地暴發第二次獨立戰爭,獨立戰爭暴發后至建國初期,美國商業的發展遭到英國的嚴重歧視和阻撓。傳統的貿易領域西印度群島幾乎被英國壟斷。英國不按照《巴黎和約》的規定,撤出同美國接壤的西北邊境地區的7個據點,目的是控制西北地區毛皮貿易和印第安人。美、英之間依舊延續殖民地時期貿易格局,美國3/4的出口貨物出口英國,而美國仍然是英國商品的傾銷地。這給剛剛興起的美國制造業以致命的打擊,許多新建的工廠在英國貨和危機沖擊下倒閉。⑧”同時,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共捕獲美國船只1700余艘,1807年6月,更是發生了造成美方傷亡21人的“切薩皮克號”事件。在經過幾任總統多年的外交努力失敗后,雙方終于兵戎相見,美國最終徹底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促進了海外貿易的長足發展。
3.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進行海外擴張和海外戰爭,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新生的美利堅政府積極擴大對外商業交流,拓展海外市場。“美國商人開拓市場的努力日益擴大,1780年實現與瑞典直接通商,1784年美國商船進入俄國商港,同年8月‘中國皇后號’抵達中國廣州,1786年又開辟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后又把商業航行伸到日本……造船業、航海業及商業成為帶動美國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據統計,美國制造的商船噸位,1800年時已達66.9萬噸,為1789年聯邦建立時的5.4倍。⑧”據史料記載,“中國皇后號”遠航中國5年后,美國抵華商船就占據抵華西方商船的第二位。美國人發明的“飛剪快船(clipper ships)”馳騁穿梭于眾多的國際貿易航線上,它以輕捷、高速、星夜兼程讓其他國家望其項背。
在中英鴉片戰爭之機,美國政府威脅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美國根據“利益均沾”的原則取得了中英條約的全部特權,還獲得了中英條約上沒有的或未明確規定的一些特權。此后,美國又借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采用談判和武力威脅相結合的手段,在華獲得了更多的商業特權。19世紀50—60年代,東亞的日本和朝鮮也被美國打開國門,美國的商品逐步在兩國市場傾銷。
19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逐步由一個出口原材料為主的商業資本主義國家向出口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威廉·西沃德倡導的“太平洋商業帝國”思想逐漸浮出水面。他認為經營商業是美國的“最偉大任務之一”,美國的真正目標是“世界貿易,即(建立)世界性帝國”⑨。美國要控制世界貿易,就必須控制太平洋,因為只有“太平洋上的貿易才是世界性貿易”⑩。盡管西沃德為此殫精竭慮,貢獻頗多,但內戰的槍聲使這項國家戰略不得不暫時擱置下來。
內戰后至19世紀后半期,隨著黑人奴隸制度的消除和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國進入了一個平穩迅猛的發展時期。“在美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巨大增長,美國進口商品激增,出口商品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在七八十年代,美國的商業活動已經遍及世界各地。⑦”19世紀末,美國的“經濟實力與它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極不相稱。”工業產值為世界的31%,而貿易產值僅為世界的10%⑦。國家實力的增強,國內市場的狹小和飽和,經濟危機的暴發,這一切促使美國占領海外市場、追求商業利益。美西戰爭就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之下發生的,美國贏得了勝利。此外,美國向太平洋地區、亞洲地區和拉丁美洲地區進一步擴張,使海外市場得到廣闊的拓展。同時,在19世紀后半期列強瓜分世界殖民地幾近完畢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提出利益均沾的“門戶開放”政策,更是為美國的商品銷售打開了市場。
在當時美國商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托克維爾以極強的洞察力對美國的未來商業進行了預測。他在著作尾章“概述美國境內的三個種族的現況及其可能出現的未來”中對美國社會的印第安部落、黑色人種、聯邦制及其共和制的未來發展狀況作了精準的預測。最后一個問題論述的是美國商業興盛的原因,似乎與前面問題的關聯性不大,文中似乎也無關未來商業發展的預測性內容。筆者初讀認為,這僅僅是托克維爾對美國商業發展的關注和重視。但細細研究,結合考察美國后來的歷史發展,托克維爾實際上也對美國未來商業的發展作了前瞻性預測。
托克維爾19世紀30年代去美國考察時,美國正是生機勃發的年青國家。歷史和社會塑造的美利堅民族的“商業精神”、大自然恩賜與美國優越的經商條件,美國人的那種經商干勁和活力,讓托克維爾對美國的商業前景信心滿滿,認為美國會是將來的第一海上強國①。托克維爾的預測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現實。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一。“美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和工業化的實現使美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工業強國的地位獲得鞏固……美國憑借其強國地位和經濟實力積極擴大對外貿易,把美國制造的產品打進了世界市場……美國外貿發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應歸功于美國工業化的巨大成就”?。
注釋:
①(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國良譯.商務印書館,1997.
②(美)福克納.美國經濟史·上卷.王錕譯.商務印書館,1964.
③王曉德.美國對外關系史散論[M].中華書局,2007.
④李連廣.“商業精神”與美國20世紀前的擴張(J).商業時代,2012(24).
⑤陳海宏.美國軍事史綱[M].長征出版社,1991.
⑥鄧峰.王軍.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考察(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⑦丁澤民.美國通史·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
⑧何順果.美國歷史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⑨Ernest N.Paolino.The Fou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Empire:William H.seward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3.
⑩Walter Lafeber.The New Empire: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Expansion,1860-1898[M].Cornell Unviersity Press,1963.
?余志森.美國通史·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