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慶華
(南通市中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組 成:炒柴胡10 g,炒黃芩10 g,炒枳殼10 g,法半夏10 g,炒白芍10 g,熟大黃10 g,郁金10 g,木香6 g,炒白術10 g,生甘草3 g。
功 效:疏肝利膽,和胃通降。
主 治:膽汁反流性胃炎(膽胃不和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方 解:方中炒柴胡疏肝解郁,炒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二者相須為用,一補肝體、一達肝用,一散一斂,使肝膽疏泄恢復正常,共為君藥;炒黃芩、郁金佐炒柴胡以清火解郁、疏利肝膽,共為臣藥;熟大黃作用和緩,取其通降氣機之效;法半夏、木香、炒枳殼行氣散結通降、開達中焦;炒白術健脾助運;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清熱化濕、和胃通降、健脾助運之功。
加 減:嘔吐明顯者,加赭石;大便干結者,加麥冬;合并膽囊炎、膽石癥者,加金錢草、海金沙;胸骨后燒心者,加苦杏仁。
張某,女,42歲。初診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主訴:胃脘疼痛反復發作1年。患者2016年3月開始出現胃脘疼痛,與飲食及精神等因素有關,伴噯氣、反酸、嘈雜、惡心等癥狀。電子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性胃炎(重度),幽門螺桿菌陰性;肝膽B超示:膽囊炎。予以西藥制酸、調節胃腸動力、保護胃黏膜等藥物及中藥治療,癥狀雖有改善,但仍反復發作。刻下:胃脘疼痛,右脅不適,惡心欲吐,間有嘈雜,咽干口苦,納谷不香,夜寐欠安,二便尚調,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弦。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膽胃不和證)。病機:肝膽失疏,濕熱內蘊,胃失和降。治法:疏肝利膽,清熱化濕,和胃通降。治以疏肝利膽和胃湯加味。處方:
炒柴胡10 g,炒黃芩10 g,炒枳殼10 g,法半夏10 g,炒白芍10 g,熟大黃10 g,郁金10 g,木香6 g,炒白術10 g,金錢草30 g,苦杏仁10 g,浙貝母10 g,生甘草3 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2017年3月28日二診:藥后胃脘疼痛明顯好轉,右脅不適已平,惡心欲吐亦罷,口苦咽干減輕,夜寐欠安。舌質稍紅、苔膩微黃,脈弦。肝膽漸疏,濕熱已輕。初診方加酸棗仁10 g、合歡皮15 g,14劑。
2017年4月12日三診:胃脘疼痛已平,口苦咽干不顯,夜寐改善,納谷增加,舌苔膩。二診方去苦杏仁、浙貝母,加砂仁3 g(后下),14劑。
2017年4月26日四診:藥后諸癥已平,夜寐轉安,舌苔膩已化,脈小弦。守三診方續進14劑,以鞏固療效。
1個月后隨訪,藥后已無明顯不適。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膽B超示:膽囊壁稍毛糙。
按語: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膽汁的十二指腸內容物異常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癥改變。常見病因有胃部手術造成幽門結構異常、括約肌功能失調、膽囊炎、膽石癥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臨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以上腹疼痛或不適、嘈雜、反酸、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為主,少數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目前,西醫治療以增強胃動力藥、胃黏膜保護劑、抑制胃酸分泌藥聯合應用為主,嚴重者可行膽道分流術及Roux-Y轉流術治療。本病一般預后較好,但容易復發,存有癌變風險,且不易根治。中醫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思想,通過調理中焦脾胃治療胃脘痛,常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案患者以胃脘疼痛、右脅不適、惡心欲吐、間有嘈雜、咽干口苦、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弦等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膽胃不和證),系少陽陽明同病,當以少陽陽明同治立法,方選疏肝利膽和胃湯加減。方中炒柴胡和解少陽,疏肝解郁;炒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黃芩、郁金、金錢草清熱化濕、疏利肝膽;熟大黃通降胃腑、活血化瘀;法半夏、木香、炒枳殼行氣散結通降;苦杏仁、浙貝母肅肺和胃;炒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肝利膽、清熱化濕、和胃通降之功。二診時,患者消化系統癥狀緩解,夜寐欠安,加酸棗仁、合歡皮以養心安神。三診時胃脘疼痛癥狀已平,夜寐改善,舌苔仍膩,故加砂仁以芳化濕濁。四診時患者癥狀基本消失,夜寐轉安,效不更方,續服以鞏固療效。本案以疏肝利膽和胃湯為基礎方加減共治療2個月,電子胃鏡和肝膽B超檢查均提示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