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進 陳 萍 王 倩 張雪芳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又稱為變應性鼻炎,是鼻腔黏膜上發生的一種慢性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噴嚏、鼻癢、流涕等。流行病調查數據[1]顯示,過敏性鼻炎在全球的發病率可達10%~25%,以中青年人居多。當患者呼吸系統免疫功能下降時,遇寒冷、明顯氣味刺激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即可引發急性發作,甚至進一步誘發鼻竇炎、支管哮喘等,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也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疾病負擔。
AR由進入機體的變應原與IgE特異性結合,刺激肥大細胞經脫顆粒釋放組胺等引起。目前,針對該病的西醫治療原則以阻斷變態反應為主,在急性發作期主要采用切斷過敏原、口服或局部應用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措施,對發作嚴重的患者采取特異性免疫療法[2]。但藥物治療多數僅可緩解短期癥狀,患者病情易復發,且長期服藥對機體有不可逆轉的毒副作用。隨著康復物理因子治療技術經驗的推廣,新的治療理念也逐漸被重視。本研究采用威伐光理療因子聯合基礎藥物治療該病,有效緩解急性發作期癥狀,明顯降低發作的頻率,預后較好,且治療無創傷、無痛苦、無副作用,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京市第二醫院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急性過敏性鼻炎患者60例,采用電腦數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5~68歲,平均(26.63±11.37)歲;病程1~11年,平均(3.55±1.98)年;急性發作病程1~9 d,平均(3.22±1.72) d。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6~70歲,平均(25.87±12.25)歲;病程1~10年,平均(3.39±2.53)年,急性發作病程1~7 d,平均(3.39±2.53)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數據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審批文件號:2019-LY-kt037)。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中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期的診斷標準[3];②年齡≥18周歲;③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鼻部惡性病變、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統疾病者;②合并精神障礙、意識不清者;③合并肝腎功能異常及腫瘤、免疫缺陷、血液感染等重大疾病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⑤不能配合隨訪觀察、依從性低者。
1.3 治療方案
1.3.1 對照組 給予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116),每日口服1次,每次1片,治療7 d;曲安奈德鼻噴霧劑(南京星銀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60),1次/天,每次各鼻孔兩噴(約220 μg/d)。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威伐光局部照射鼻周治療,具體方法、流程如下:先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患者鼻翼兩側,眼部佩戴防護罩,再將威伐光治療儀(德國wIRA500)光源對準鼻子并覆蓋病灶進行集中式照射,運行模式設為間歇加載連續運行(照射3 s,間歇2 s,輸出功率為30%~40%),治療10 min,然后再將威伐光探頭設為散射式照射對準鼻周,運行模式為連續運行(輸出功率為20 W),治療10 min[4-5]。該方案每天治療1次,每次20 min,連續治療7 d。操作時注意威伐光儀器探頭照射,需保持距離患處約20~40 cm,以局部感覺耐受為度(防止距離過近,燙傷皮膚)。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1.4.1 TNSS量表及臨床療效 依據鼻炎癥狀總積分量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6],擬定療效標準如下。治愈:患者噴嚏、鼻塞、鼻癢、流涕等臨床癥狀均消失,行鼻鏡檢查下可見鼻黏膜色澤正常、鼻道無分泌物、鼻甲無腫脹;顯效:患者噴嚏、鼻塞、鼻癢、流涕等癥狀減輕,行鼻鏡檢查可見鼻甲輕度腫脹,鼻道可見清涕分泌物;有效:患者噴嚏次數、鼻涕減少,鼻癢、鼻塞等臨床癥狀改善,行鼻鏡檢查,鼻甲仍有腫脹;無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未改善,甚至加重,行鼻鏡檢查可見鼻甲明顯腫脹[1]。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痊愈)/總病例數×100%。通過患者門診復診及電話隨訪,統計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患者復發頻率(隨訪時間內總復發人數與組內總人數的比值)。
1.4.2 血清總Ig E、EOS、ECP水平 治療前、治療結束后分別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4~6 mL,通過3 000 r/min分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清,2~8℃靜置待測(48 h內)。由檢驗科協助檢測,其中分別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熒光酶標法測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EOS)計數;使用變應原體外檢測系統檢測患者血清中IgE數值;使用pharmacia CAP儀器檢驗血清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數值;通過sysmex XE-2100統計EOS數值。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SS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NSS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NSS量表評分較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NSS量表評分(1.26±0.18)分低于對照組(3.02±0.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對照組(2.33±0.31)低于觀察組(4.02±0.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愈率是66.67%,總有效率是96.67%;對照組治愈率是36.67%,總有效率是76.67%;觀察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愈后復發率比較 治療1年后,對照組愈后復發率是90.00%,觀察組是30.0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愈后復發率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總IgE、EOS、ECP指標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數值差值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血清總IgE、EOS、ECP水平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Ig E、EOS、ECP 指標比較
隨著環境氣候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呼吸道疾病的發作頻率及嚴重程度逐漸增高,過敏性鼻炎在全球中青年中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1]。而對于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制,相關專家已完成的上呼吸道免疫學、病理學研究證實,其本質就是鼻黏膜發生的過敏性炎性反應[7],而該反應往往在病情發展、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8]。其中目前研究已明確有意義的、與臨床關系密切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指標有IgE細胞[9],IgE合并EOS、ECP水平常作為評估、判斷過敏性鼻炎的發作及愈后提示,以綜合評價治療效應[10]。
威伐光治療系統引進于德國,其特色是以鹵素光源為發光體,光波經過威伐系統處理,大幅度過濾對表皮易產生熱損傷的光能,保留具有較深穿透力760~1 400 nm的波段,直達體表以下6~10 cm的病灶區域,可產生抗急慢性炎癥及過敏性炎癥的作用。因其應用方便、操作簡單、效應突出,近年來應用廣泛其熱效應、非熱效應綜合產生的止痛、解痙、促進組織修復和消除炎癥等作用,可使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癥狀得到較好的改善[11]。血清總IgE水平可反映機體過敏狀態及炎癥的嚴重程度,EOS增多多發生于過敏性疾病急性發作期,其水平變化受外界影響較小,可反映機體基礎的過敏狀態,與ECP常作為評估、判斷愈后的指標。本研究觀察中將臨床癥狀與免疫指標相結合,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鼻炎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血清IgE、EOS、EC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些與常規藥物、傳統治療方法報道結論相一致[6、8、12],提示該治療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結果中同時提示,觀察組在隨訪的較長周期內愈后復發頻率也遠低于對照組,有別于常規藥物及治療方案的短期效應,表明該方案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意義。同時,實驗室分析結果提示,兩組患者治療前IgE、EOS、ECP指標均較高,符合病情表現,治療后各指標數值下降,與患者病情預后具有一致性。
TNSS量表用于評價患者噴嚏、鼻癢、流涕、鼻黏膜充血、水腫等主要癥狀,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治愈率、總有效率和生活質量評分越高,即代表患者預后情況越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的癥狀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表明在過敏性鼻炎發急性作期,給予相同常規藥物治療措施的情況下,威伐光局部照射聯合基礎藥物治療可以更好地改善過敏性鼻炎患者急性發作期的臨床癥狀,可能具有消除炎癥刺激的作用,可明顯降低疾病發作的頻率,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威伐光局部照射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急性發作期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發作頻率,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預后較好,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有效方法,部分患者可實現根治目的,具有臨床參考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