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胡成文 黃家麗 顧道琴 許寶惠 李鳳俠
血液腫瘤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目前血液腫瘤的發病率位于惡性腫瘤的前10位[1]。血液腫瘤具有惡性程度高、治療困難、易復發的特點,因此,血液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且其生活質量低[2]。精神是個人存在的一種方式,是個人對于自我、他人和/或至高者(或自然)聯系的體驗,是對生命意義的意識和對自我、日常生活和痛苦的超越[3],相關研究[4-5]表明,精神力量可以緩解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其負性情緒,維持內心平靜。精神應對是個體基于自身精神資源來應對及處理壓力事件的認知行為方式[6],在罹患惡性腫瘤的巨大應激下,積極的精神應對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7],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消極的精神應對阻礙患者對生命意義的追求[8],增加其消極情緒,降低生活質量。因此了解患者的精神應對現狀有助于醫護人員更好的實施精神照護。目前,國內對腫瘤患者的精神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多集中于精神需求[9]和精神健康[10]等方面,對腫瘤患者的精神應對研究相對缺乏[6],目前國內尚未見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的相關研究。本研究對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后期醫護人員開展腫瘤患者精神照護提供參考和借鑒。
1.1 研究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選擇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安徽省腫瘤醫院入住血液腫瘤病區的23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為血液腫瘤;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調查;③年齡>18周歲;④語言表達能力清楚者。排除標準:①對自己病情未知曉者;②伴隨全身多種嚴重疾病的患者;③癌癥診斷后有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發生者。
1.2 調查工具
1.2.1 血液腫瘤患者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查閱國內外與精神應對相關文獻,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職業、宗教信仰、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及主要照顧人員。
1.2.2 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精神量表-12 Brady 等[11]于1999年研制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精神量表-12(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spiritual,FACIT-Sp-12),國內研究者[12]對其進行漢化,該量表包括信念、意義、和平3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用 Likert 5 級計分法,“一點也不、有點、有一些、相當、非常”分別計為“0、1、2、3、4分”,總分為 0~48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精神健康狀況越好,此量表及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11~0.920,該量表被廣泛應用于評估惡性腫瘤患者精神健康狀況。
1.2.3 精神應對態度量表 精神應對態度量表(Spiritual and Religious Attitudes in Coping with Illness,SpREUK-SF10)由Bussing等[13]于2010年的簡化版本,用以快速測量終末期及慢性疾病患者的精神應對策略,包括10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分別是信仰、尋求精神支持和對疾病的積極理解。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完全不相符、不完全相符、我不知道、比較相符、完全相符”分別計為“0、1、2、3、4分”,轉換為0~100標準分后,50分以上代表精神應對相對較強,50分以下代表精神應對相對較弱[6]。本研究作者前期按照正向翻譯、綜合、回譯、專家評議、預調查5個步驟進行了漢化。條目10“我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信度分析“校正的項總計的相關性”為0.270(<0.400,表示與其他條目呈低度相關);刪除條目10后Cronbach’s α系數為0.891(高于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0.879,表明條目10與量表的同質性不高);10名專家平均內容效度評分0.6,考慮到條目10涉及死亡的敏感話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與患者的精神應對相關性不大,將條目10予以刪除。中文版精神應對量表包含2個維度、9個條目,包括對疾病的積極理解(4個條目)和尋求精神支持(5個條目),總分36分,得分越高,表明精神應對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91, 分半信度系數為0.864,重測信度為0.903;量表中條目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值為0.800~1.000,量表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為0.96,證明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調查方法 調查前對兩名調查員進行統一的培訓(調查員為碩士研究生,一名為國家級安寧療護專科護士,一名為省級腫瘤專科護士),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向血液腫瘤患者發放問卷,采用自填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由調查員向患者解釋目的,獲取知情同意,對于文盲等患者由調查員告知患者題目進行詢問,協助填寫問卷。問卷回收時,由調查者檢查問卷有無漏項、錯項,初步審查問卷的可靠性,及時與患者進行核對,共調查血液腫瘤患者240例,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問卷235份,有效回收率97.92%。

2.1 精神應對各條目得分情況 精神應對總分為(21.82±8.48)分,疾病的積極理解維度得分為(9.43±4.05)分,尋求精神支持維度得分為(12.38±5.62)分。各條目得分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各條目得分分)
2.2 不同特征的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得分比較 235例血液腫瘤患者平均年齡為(53.81±15.70)歲,相關因素與精神應對總分的單因素分析結果示:年齡分組、學歷、職業、宗教信仰與精神應對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婚姻狀況、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顧人員與精神應對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液腫瘤患者不同特征的精神應對得分比較分)
2.3 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和精神健康相關性分析 精神健康得分為(36.62±10.18)分,各維度得分情況為:信念得分為(11.38±3.27)分、意義得分為(12.41±4.17)分、和平得分為(12.83±3.99)分。 精神健康與精神應對的各維度及總分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其結果顯示,精神應對各維度及總分與精神健康各維度及總分具有一定相關性(P<0.010),相關系數r為0.161~0.421。見表3。

表3 精神應對和精神健康各維度及總分相關性分析(r值)
2.4 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總分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年齡分組、學歷、職業、宗教信仰、精神健康各維度得分為自變量,以精神應對總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其中職業、宗教信仰為無序多分類變量,職業以“無業”為對照設置啞變量,宗教信仰以“無”為對照設置啞變量,對其分別進行賦值。見表4。將其納入逐步多元回歸分析,變量篩選標準為系統默認(納入α=0.05,剔除α=0.10)。共線性診斷VIF值為1.025~1.120,當0 表4 自變量賦值 表5 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3.1 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現狀分析 本研究主要了解血液腫瘤患者在面對疾病時的精神應對現狀,探討在罹患惡性腫瘤的強烈應激源下,患者是否尋求精神或精神力量的支持、是否深入思考疾病對自己的影響、疾病是否促使患者更好的認識自己、思考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這種精神力量是否有助于抵御疾病。本研究中,血液腫瘤患者的精神應對總分為(21.82±8.48)分,精神應對水平相對較強。Jim等[14]調查結果顯示,266例乳腺癌患者的精神應對水平較為積極;國內學者[15]對152例惡性腫瘤患者的精神應對調查結果顯示總體得分屬于中等水平。筆者在實際調查中,有些血液腫瘤患者表示并沒有去思考疾病帶給他們的影響,而是很自然的接受;也有的血液腫瘤患者表示疾病對其具有較大的影響,會去反思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提示醫護人員需要去準確評估患者的精神應對水平,為每位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的精神照護。 3.2 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影響因素分析 精神健康是一種幸福的主觀感覺, 肯定自我價值, 以開放的、可接受的態度管理人際關系并擁有內心“能量”。在本研究中,通過多元回歸分析,精神健康的意義維度、宗教信仰、職業、精神健康的信念維度、年齡分組、基礎學歷是精神應對總分的主要影響因素,共可有效解釋精神應對總分38.4%的變異量。精神健康信念維度、意義維度與精神應對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分別為0.371(P<0.05)、0.393(P<0.05),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意義維度、信念維度與精神應對呈正相關,提示精神健康信念、意義水平越高,越能產生積極的精神應對。本研究中,職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出個體戶、工人具有較積極的精神應對水平,在其他研究中尚未發現職業與精神應對的相關性,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擴大人群進行進一步探究。Silva等[16]調查結果顯示,精神痛苦與消極的精神應對呈顯著正相關,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有宗教信仰的患者表現出更積極的精神應對。本研究中,基督教的患者精神應對得分較高,顯示出積極的精神應對,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其精神應對得分顯著高于無宗教信仰的患者,與張玉佳等[17]的研究一致。本研究中,年齡≥40歲的患者精神應對得分相對較高,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患者有較積極的精神應對,與馮佳菏[15]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3.3 精神應對策略 研究[18]表明,提升自尊、積極評價與態度、獲取希望與支持、尋找生命意義是適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應對策略。有研究者[19]設計了針對伊斯蘭教精神應對的培訓模型,采用Walker and Avant的三步理論綜合設計,該模型強調:以患者和家庭為中心、自我護理、家庭護理。有學者[20]使用尊嚴療法聯合人生回顧對老年食管癌手術患者進行干預,結果顯示可顯著改善患者希望水平、生活質量及負性情緒。Kwan等[21]通過整合文獻,表明短期回顧生活干預方式能夠幫助患者對自己的人生軌跡進行整合,引導脫離目前的痛苦,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有效促進臨終患者的精神健康。對血液腫瘤患者而言,由于治療時間較長,在疾病的恢復期,醫護人員應強化其社會責任感,鼓勵回歸社會角色,有助于患者重塑自我價值,加強自我認同;采用人生回顧幫助患者不局限于目前的困境,通過以往的經歷去重新思考生命意義感;采用尊嚴療法討論患者最重要的或他們最想記住的問題,引導關注自身,以提升患者的自尊感;評估患者的家庭支持情況,充分發揮家庭對腫瘤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作用,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給予家庭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以獲取希望與支持;利用癌癥病友俱樂部、抗癌協會等社會團體的力量幫助患者感受到病友的鼓勵和支持,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也可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討敘事護理干預或其他干預措施對精神應對的應用效果,幫助惡性腫瘤患者更好的應對疾病。 本研究對血液腫瘤患者的精神應對現狀及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血液腫瘤患者精神應對水平相對較高;精神健康的意義維度、宗教信仰、職業、精神健康的信念維度、年齡分組、基礎學歷是精神應對的主要影響因素;可以利用尊嚴療法、人生回顧等精神應對策略幫助惡性腫瘤患者更好的應對疾病。今后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或研究人群,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精神應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