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毅
美食無國界,對于美味的熱愛,讓美食成為全球影視熱門主題。不少國外電視節目制作者都充分利用、挖掘電視、新媒體等渠道優勢,與普通觀眾的飲食偏好、生活觀念相結合,制作出兼具實用性和娛樂性的美食節目。其中不乏可供我們參考借鑒的創意和經驗。
美國:產業化發展
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出現了美食節目。發展至今,此類節目不僅演化為獨立類型,更與各大電視網和視頻平臺結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產業。
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家政女王”瑪莎·斯圖爾特,她主持的美食烹飪節目《瑪莎的廚房》延續了20多年的高收視率。該節目結合廣播、雜志及數十本書籍,向全球推銷烹飪、收納等生活創意技巧。1999年,以瑪莎·斯圖爾特名字命名的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該公司年收入近3億美元,瑪莎·斯圖爾特本人持有公司63%股份。這種產業化的發展方式,幾乎成為后來美國美食節目的既定思路和方向。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美食節目生活指導的屬性逐漸減弱,轉而側重娛樂屬性。如今的美食節目已不是在上午時段填空的小插曲,而是牢牢占據黃金時段,甚至有專門的美食頻道供喜愛美食的觀眾觀看。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美國有線電視頻道食品網絡(Food Network),這是由多個美食節目組成的頻道,24小時不間斷滾動播放美食、烹飪類節目及相關資訊,并通過專屬網站開展線下活動,增強觀眾與節目的互動,其用戶已覆蓋美國近一億家庭,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法國等國家及加勒比地區都設有分發網絡。
美國的美食節目風格多元,目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門類:生活指導類的烹飪節目、表演類的美食綜藝、劇情化的美食真人秀。
表演類美食綜藝代表作當屬2005年開播的《地獄廚房》,數名學徒跟隨來自英國的名廚戈登·拉姆齊學習廚藝,最終獲勝者可獲得和戈登·拉姆齊共同經營一家餐廳的獎勵。戈登·拉姆齊曾七次蟬聯米其林三星主廚,不過更出名的卻是他的火爆脾氣和一針見血的專業點評。除了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充滿懸念的情節設置,戲劇化的矛盾沖突,以及主廚的“毒舌”評價,都是該節目的核心看點。《地獄廚房》播出后成功破圈,至今已經制作播出20季。
《頂級大廚》也是一檔以選秀為主的美食類節目,每期的參賽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用規定預算完成從材料采買到烹飪的全過程,節目不設主持人,串場環節就是參賽選手對著鏡頭陳述心情或者對美食的理解。這樣的形式讓觀眾可以更直接地了解選手,更快融入比賽氛圍,也更突出了競技的緊張感。
美國的美食節目大多非常注重視覺效果。對于普通觀眾而言,烹飪過程可能是瑣碎無趣的,必須從視覺上打破沉悶感。節目編導會以豐富靈活的鏡頭運用、MV式快速華麗的剪輯,以及精致講究的光線,將常見的食物和烹飪過程拍得令人垂涎欲滴。
日本:綜藝式微 劇集崛起
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日本人最為看重菜品的“色、型、味”。因此日本美食節目會以精致的鏡頭語言突出菜品的誘人,以激發觀眾食欲。
日本影視娛樂業發達,與明星相結合的美食節目應運而生。日本富士電視臺率先推出由當紅組合SMAP主持的《SMAP×SMAP》,開創了美食節目類型先河。該節目以對坐訪談、短劇表演為主,不定期穿插游戲競技。節目每期會選擇一家高檔餐廳,邀請知名藝人與主持人一起品評美食。SMAP組合中的中居正廣通常擔任主持,木村拓哉、稻垣吾郎、香取慎吾、草彅剛四位則作為廚師烹飪菜肴。作為當時日本人氣最高的組合,主持人和廚師們的個人經歷也是節目看點之一。自1996年開播,《SMAP×SMAP》收視率一路長紅,直到2016年,SMAP組合宣布解散,成員各自發展,《SMAP×SMAP》也在觀眾的一片惋惜聲中落下帷幕。
大概是由于《SMAP×SMAP》太過成功,后來者無法超越,近年來日本的美食綜藝式微,一直沒出現能夠引起廣泛關注的新作。但由日本各大電視臺制作的美食主題電視劇卻逐漸破圈而出,受到全球觀眾喜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已經播到第十季的《孤獨的美食家》。主角井之頭五郎在每集完成工作后,就會去專心尋找街頭巷尾不起眼的小店,滿心歡喜地和美食不期而遇。劇中登場的餐館都是真實存在的,在每集正片播出后的特輯中,觀眾還能看到劇組走訪劇中小店,采訪老板或廚師,聽他們講述對食物的理解,以及餐館和菜品的歷史淵源。
除《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和歌子酒》《東京大飯店》等美食題材日劇,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和口碑。
韓國:綜藝為核,美食為輔
韓國娛樂綜藝近年發展迅速,原創節目模式輸出多個國家。但韓國傳統美食節目并不多,多數為娛樂型美食節目,只是通過美食來串聯故事情節,發揮節目的娛樂屬性。
Comedy TV的《好吃的家伙們》,由搞笑藝人金俊鉉、劉旻相等組成四人主持團隊,每期探訪1—2家餐廳,分享最新的美食。作為搞笑藝人,四位主持人大快朵頤的表情極為夸張,且經常會嘗試一些“奇葩”飲食搭配。主持人夸張的面部表情和四人之間的互動是這檔節目的最大看點。
大廚出身的白鐘元是韓國美食節目常客,綜藝感、親和力出類拔萃。以他為中心的《街頭美食斗士》《白鐘元的三大天王》《家常菜白老師》等多檔美食綜藝都非常受歡迎。白鐘元對美食的品評很專業,能夠從食材、人文、歷史等多角度進行解說,在他節目里出現的美食和餐廳,常常成為食客首選。
此外,由于地理條件和農業現狀等客觀限制,韓國飲食中食物的種類和烹飪方法難言豐富,所以美食類節目也需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如《三時三餐》,節目邀請嘉賓來到農村,利用有機食材,靠自己的雙手解決一日三餐。除了烹制食物,嘉賓還要負責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并在適當的時節制作泡菜或釀酒,全面體驗農村的勞作生活。
這檔節目的立意是讓嘉賓和觀眾一起放下城市生活的壓力,貼近自然,感受農村生活勞作的辛苦,真切體會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有意思的是,參與這檔“慢綜藝”的嘉賓經常抱怨節目節奏太悶,覺得沒人看;但《三時三餐》卻拍了一季又一季,每季的收視率和口碑都頗為不俗,還拿到了tvN十周年綜藝大獎等數個重磅獎項。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因為觀眾總是容易對真實卻平淡的“人世間”故事產生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