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已成功舉辦29屆的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今年全面升級為北京電視劇盛典。11月1日至5日,2022中國·北京電視劇盛典(以下簡稱:電視劇盛典)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舉辦。
本屆北京電視劇盛典與“飛天獎”“星光獎”融合,舉辦了聚焦電視劇行業和電視劇作品的“北京之夜”,通過主題演講、新劇推介、文藝表演等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展現電視行業風貌。除了啟幕大會“北京之夜”,電視劇盛典還舉辦了電視劇發展論壇、電視劇國際傳播論壇、電視劇創作論壇等高峰論壇,分賬劇論壇、短劇論壇等平行論壇,以及發布北京市“十四五”規劃重點電視劇項目。
精品頻出 現實題材仍是主流
升級歸來的電視劇盛典魅力不減,共吸引注冊參展電視節目制作機構、網絡視聽節目制作機構及相關產業機構200余家,注冊買家100余家,參展項目約600部。其中,電視劇400部,網絡劇60余部,微短劇30余部,其他85部(涉及電影、網絡電影、動畫片、紀錄片、電視欄目、綜藝等)。
從參展劇目和現場交易情況可以看出,現實題材作品持續占據主流,其中不乏一些重大現實題材作品。比如,由《覺醒年代》原班人馬攜手打造的《偉大的長征》,將全景式展現紅軍長征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青年“特工”》以青年特工視角切入,講述國安人員打擊境外間諜組織,捍衛國家安全的故事;《王牌》以00后士兵為創作主體,充滿青春朝氣和愛國熱情。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表示,近年來廣電總局認真落實“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重要要求,以全新視野和思路謀劃推進主題電視劇創作傳播,推出了一大批主題電視劇精品,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電視劇行業將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在五個方面持續發力,推出更多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的精品力作。一是心懷“國之大者”,以民族復興的宏闊視野謀劃推動主題電視劇創作傳播。二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著力推進現實題材電視劇規劃和創作。三是繼續傳承發揚光大偉大建黨精神,持續打造黨史題材電視劇精品。四是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用富有鮮明中國氣派、中國風范的電視劇展示中華文化的氣韻和神采。五是緊跟科技創新和時代速度,造就中國電視劇的新形態、新氣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不斷提高,觀眾對電視劇的質量、品位、風格提出更高要求。但與觀眾需求相比,現實題材創作的扛鼎之作仍顯緊缺。”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蘇結合實際,談了進一步加強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五方面舉措,分別為:強化劇本創作機制、建立服務保障機制、加強引導把關、助推人才機制、完善激勵扶持機制。
劉江導演分享了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經驗。在他看來,只有創新,才能使文藝作品保持活力,“創新歷來是創作提升的關鍵,新鮮領域會不斷激發創作者的興趣和創作活力。當然,創新必須在尊重創作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創新之前是學習,只有底子厚了,才有可能創新。”
對于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編劇馬繼紅表示,主管部門之所以單獨提出“重大現實題材”這一說法,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大事需要被記錄。比如,改革開放、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電視劇《大江大河》《山海情》《大考》等,就是在提出“重大現實題材”這一說法后推出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更接地氣,更加契合時代發展。
華策影視集團總裁傅斌星表示,“重大現實題材作品的社會意義重大,社會效應高于經濟效應,高于娛樂效應。”電視劇除了記錄和展現時代,還要通過主創的巧思,傳遞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
減量提質 劇集市場融合發展
電視劇盛典期間,《2022中國電視/網絡劇趨勢報告》發布,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展示了報告的主要研究成果,總結了過去一年的行業態勢和發展方向。
尹鴻將2022中國電視劇和網絡劇的發展總結為七大走向:在創作導向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對題材、樣式和審美產生更加全面的影響;在題材重心方面,與時代同行,呼應大主題、唱響主旋律成為創作自覺;在行業格局方面,減量提質、降本增效成為常態,追求社會效益優先成為必然要求;在創作方法方面,溫暖+現實主義成為主色調,現實主義的深度、廣度和厚度決定藝術成敗;在歷史態度方面,尊重主流歷史觀和歷史認知,具有明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意識;在行業環境方面,輿情、市場更加敏感和不確定,行業具有更強的社會整體關聯性;在發展方向方面,“中國式”故事會成為未來重要的創作方向。
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重點分析了當下網絡劇與電視劇的分合之勢。他表示,今年以來,網絡劇管理出現三個新變化:“劇標”正式出臺,網絡劇實行發行許可證制度,網絡劇的管理歸屬從網絡司劃到電視劇司。網絡劇管理從規范化、制度化上進一步加強,電視劇與網絡劇呈融合趨勢,網絡劇領域也呈現可喜現象:第一,從數量上看,網絡劇生產量逐漸提升,電視劇生產量逐年下降;第二,網絡劇的題材和內容出現明顯變化:現實題材網絡劇數量明顯增長,日益突破傳統網絡劇的選題范圍,質量和深度也比以往大幅度提升;第三,網絡劇的原創性增加;第四,網絡劇逐漸駛入精品化道路,更具創造性地運用新的表現方法;第五,網臺同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播出模式。
在傳統長劇不斷發展的同時,短劇數量也井噴式增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數據顯示,機構制作微短劇數量相較2021年同期,實現了超500%的增長。粒粒橙娛樂營銷及內容自制負責人、制片人李錦認為,長劇和短劇有異曲同工之處,關鍵要看用戶喜歡看什么內容,“短劇就要短平快,選題上要新奇特,劇本創作上也會有一些新的邏輯,這需要我們不斷創新。”
抖音娛樂中心劇集創新負責人錢立立表示,抖音短劇創作者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平臺分賬與星圖廣告。“隨著短劇精品率和爆款率提高,抖音短劇創作者的星圖廣告收入也逐漸上漲,目前約占總收入的70%。”錢立立認為,短劇對于廣告主來說,將是價值洼地。“對抖音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內容分發和變現。只要把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就不用擔心上游內容創作者的創作能力和學習能力。”
優酷開放平臺PGC長劇、短劇負責人劉華博表示,優酷明年會在短劇賽道加大投入,實行提質減量戰略,希望吸引更多優秀創作者加入。
從“內容出海”到“復合出海”
國產劇“出海”近年捷報頻傳,在海外發行傳播上開拓更廣闊的全球市場,出海模式也從單一的“內容出海”升級為“IP出海”“模式出海”等多途徑“復合出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一級巡視員周繼紅表示,近年來中國電視劇質量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形成良好傳播態勢,成為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國際傳播最主要類型。她就如何發揮電視劇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分享了幾點思考:一是講好故事,樹立精品意識,國際視野是“好故事”的關鍵;二是選好伙伴,抓住電視劇國際傳播關鍵環節,多層次深化國際合作;三是用好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電視劇走向國際市場;四是做好準備,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順應新發展趨勢,貫徹新發展理念。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解讀了《中國電視劇國際傳播報告(2022)》。他表示,近年來中國電視劇質量不斷提升,國際發行網絡、國際傳播渠道不斷拓展和豐富,中國電視劇已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新的國際傳播格局基本形成。報告顯示,亞洲是中國電視劇主市場,并不斷從東南亞、日本、韓國向中亞地區拓展,非洲、阿拉伯地區是中國電視劇新興市場,歐美市場已經起步。重大主題電視劇國際傳播實現重大突破,當代都市題材劇受到國際市場廣泛歡迎,青春偶像劇成為國際傳播主打類型和新主力,古裝劇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根據新時代十年來,國產電視劇國際傳播的重大突破和發展,總結出一些經驗:一要不斷提高電視劇創作的精神高度和美學高度;二要不斷豐富電視劇創作的題材和類型;三要不斷創新和拓展電視劇國際傳播渠道。
愛奇藝電影及海外業務事業群總裁楊向華分享了愛奇藝的實踐經驗。他表示,愛奇藝堅持以規模化的內容、資金或者技術支持海外業務探索,以市場化的形式塑造中國品牌、傳播中國文化。他呼吁中國企業“抱團出海”,“只有堅持長期主義,久久為功,不斷打造優質中國內容,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才能助力中國文化走向全球。”
騰訊視頻WeTV及iFlix負責人李凱晨認為,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應建立電視劇雙向合作機制,“要把雙向交流渠道打通,吸引更多海外優質內容進入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