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僅僅依靠“減排”還不夠,還得依靠生態系統把碳束縛住,不讓它進入大氣中。
森林、草地、沼澤等陸地生態系統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稱之為“綠碳”。
與此相對,在廣袤的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則被稱為“藍碳”。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09年聯合國相關機構的報告中,2019年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再度提及,并進入大眾視野,讓人們關注到了海洋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碳庫。
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據估算約為40 萬億噸,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減少大氣二氧化碳、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減排”之外的一條可行路徑。
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作為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能夠捕獲和儲存大量的碳,具有極高的固碳效率。這三類生態系統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也只占陸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儲量卻高達海洋碳儲量的50%以上。
與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的碳一樣,藍碳也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被植物固定下來的碳。但不同的是,濱海生態系統土壤中固定的碳可大范圍且長時間埋藏,能形成巨大的碳儲量。而且,飽和的土壤水環境會使土壤保持厭氧狀態,進而持續保持著垂直方向上的儲碳。也就是說,“藍碳”密封性更好,能長期累積,有些更是有幾千年歷史,形成了幾米甚至十幾米厚的沉積物碳庫。
除了固碳儲碳,濱海藍碳生態系統還可助力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等可通過減緩海岸侵蝕、保護岸線等方式,來保護海岸帶。
它們還能調節水質,為魚類和貝類提供重要棲息地,為人類提供木材,還是許多瀕危和珍稀物種的棲息地,能為重要的經濟物種提供生存空間,還兼具生態旅游功能。
我國海岸線綿長,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這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發展藍碳潛力巨大。采取保護、修復、開發藍碳產業等措施,有助于提升我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減緩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促進我國海洋生態養護水平的提升和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實現碳中和遠景目標提供重要支撐。這也是實現碳中和遠景目標不可忽視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