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嘯 魏 巍 吳亞琪 劉雪琴 張 穎 劉曉輝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耳穴壓豆作為一項中醫適宜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疼痛為一種主觀感受, 現代醫學將其列為了第五大生命體征。據統計, 疼痛會使人們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1]。中醫古代處方醫籍中也有記載“耳乃宗脈之所聚也”,即人體全身的各條經脈和絡脈皆可以上行并結于耳竅,耳穴壓豆可以幫助調節全身相應的臟腑經絡而達到治療全身各種疾病的目的[2]。鑒此,本文對當前耳穴壓豆在鎮痛方面的臨床應用和其鎮痛機制綜述如下,為臨床應用和機制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耳穴壓豆概念和來源作為傳統的中醫護理技術,耳穴壓豆是用膠布將小型植物種子或磁珠貼壓于耳朵相應部位,通過給予一定程度和頻率的刺激,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進而起到調理臟腑、運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關于針灸刺激人體耳廓的中醫療法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一直廣泛流傳在民間,而且許多現代醫學大家的著作也有相關記載,《陰陽十一脈灸經》中特別記載了與眼、上肢、咽喉、頰相密切聯系的“耳脈”。耳與全身的經絡和人體臟腑的相互關系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比較詳細的文字記載。此外,中國古代名醫對耳穴也有一定的見解,例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最早提出了 “心之竅寄見于耳”的學術觀點。耳背分屬五臟的論點在清代《厘正按摩要術》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為后期耳穴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疼痛的產生過程疼痛分為痛感覺和痛情緒,是分別由2條不同的通路由脊髓傳向大腦,分為外側痛覺系統和內側痛覺系統。外側系統起源于脊髓背角的深V層,沿脊髓丘腦束上行,交叉到對側后到達外側丘腦,再傳到大腦皮層的第一(SI)和第二(SⅡ)體感區,產生痛感覺。內側系統是從脊髓背角的淺層(I、Ⅱ層)出發,通過相對比較彌散分布的上行通路到達雙側的內側丘腦,終止于許多分散的核團,包括位于正中線上的一些丘腦核團,再轉到大腦的島葉和扣帶回的前區,即扣帶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引起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雖然這2個通道平行傳遞,但它們在許多層面上是相互關聯的。例如軀體感覺中樞(SI和SⅡ區)可將信息進一步轉到ACC;ACC可以通過傳出纖維投射到皮層下核團如杏仁核、海馬、伏核以及中腦的一些核團如導水管周圍灰質(PAG)、藍斑、黑質等,通過下行系統對脊髓的痛覺傳遞功能起調節作用[3]。
目前耳穴貼壓治療疼痛主要在緩解術后疼痛方面的應用相對較多。Zhong等[4]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耳穴貼壓對于減輕術后患者的急性疼痛效果良好。溫蒙蒙等[5]的研究顯示耳穴壓豆能明顯降低門診包皮環切術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對于切口的恢復和術后康復起到促進作用。
趙道霞等[6]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婦科腹腔鏡手術使用耳穴穴位貼壓進行輔助麻醉,其能夠有效減少患者手術之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減少手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量,使用耳穴貼壓輔助麻醉,手術后的鎮痛效果較好。符慧玉等[7]的研究表明耳穴貼壓聯合電針較單純耳穴貼壓或電針不僅可有效緩解疝氣患兒術后疼痛,而且能有效降低TNF-α、IL-8及IL-6炎性細胞因子的濃度,提高臨床療效。李海洋等[8]的Meta分析顯示耳穴貼壓可以減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疼痛,促進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肢功能的恢復并且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范軍臣等[9]的Met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膽囊切除患者,使用耳穴貼壓有助于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降低腹脹、惡心嘔吐的發生率以及術后疼痛評分。張千坤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耳穴貼壓可顯著減輕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減少鎮痛藥物用量。吳巧紅等[11]的研究顯示耳穴貼壓超前鎮痛可有效緩解肝癌RFA術中、術后患者疼痛。龍慶等[12]的研究顯示耳穴貼壓鎮痛持續時間相比較于電針來說起效時間長,兩者聯合應用具有較好的協同作用。但是目前的臨床試驗都是小樣本的臨床試驗,證據質量不高,后期可以開展高證據質量和大樣本的臨床試驗。
耳穴貼壓可以減輕癌痛以及不良反應。施俊晶等[13]的研究顯示耳穴壓貼法聯合三階梯止痛法治療中重度癌痛可以有效減少鎮痛藥物使用劑量,緩解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并改善患者抑郁狀態。顧亮亮等[14]的研究顯示中醫耳穴壓籽法結合三階梯止痛法在緩解癌痛中具有鎮痛作用強、在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提高患者滿意度,且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耳穴貼壓在其他疾病中鎮痛的應用。洪曉燕等[15]的研究顯示醋調吳茱萸薄荷粉穴位貼敷聯合耳穴療法有利于緩解氣管插管全麻術后患者的咽痛及咽喉伴隨癥狀,增加術后舒適感,對全麻術后咽痛患者有預防效果。俞潔等[16]的研究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運用耳穴貼壓療法治療四肢創傷早期疼痛效果優于加服去痛片,能有效減輕患肢疼痛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滿意度。楊瑰艷等[17]的研究結果顯示耳穴貼壓干預自由體位聯合無保護會陰分娩技術在第二產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初產婦會陰側切率,減輕會陰裂傷程度及緩解會陰疼痛和降低新生兒窒息率,提高了產時生產質量。耳穴療法在咽痛和四肢創傷疼痛和分娩中應用效果良好,并且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3.1 中醫對耳穴鎮痛的認識耳穴的臟腑經絡學說認為耳穴與人體全身各個臟腑經絡系統有密切的聯系。《素問·繆刺論》中也曾經有明確記載:“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匯于耳中”,意即人體的十二經脈分布于耳廓周圍,六條陽經直接向上連結于耳中或散在分布在耳廓周圍,六條陰經則通過絡脈連結于外耳或通過經別與陽經匯合從而直接到達于耳中。經絡“內屬于府藏,外絡肢節”,中醫學研究認為疼痛的主要癥狀及其產生主要有2個原因“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通過耳穴貼壓刺激耳朵上面的相應穴位,能夠直接起到疏通經絡,調理人體臟腑氣血, 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受損組織修復的目的。
生物全息說是指部分信息包含了關于一個空間整體和空間生物存在時的生物整體狀態情況的所有生物信息。它主要反映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一個整體之間在時空上具有同一性的密切關系[18]。法國醫學博士P.Nogier通過大量臨床樣本試驗發現外耳與內臟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并不只是單純的軟骨組織,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內臟疾患[19]。以生物全息律為依據的穴位分布規律,為耳穴診斷、耳穴優化取穴及耳穴定位、命名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和可靠的依據[20]。
3.2 現代醫學對耳穴鎮痛的認識現代醫學的發展,對耳穴鎮痛進一步研究,認為與神經學說、神經內分泌免疫學說等關系密切,涉及神經反射、神經遞質、細胞因子、免疫系統等各個方面。
3.2.1 耳穴的神經學說現代醫學發現耳朵有豐富的神經支配和血管分布,直接相關的神經有三叉神經、迷走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張詩興等[21]的研究發現耳甲部和外耳道口后緣及下緣皮膚受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耳顳神經支配耳屏、外耳道口之前緣及上緣、耳輪和耳輪腳及耳舟之前部;耳垂、耳輪及耳舟之后部和對耳輪皮膚由耳大神經支配;耳廓及耳舟的上部皮膚由枕小神經支配。Haker等[22]的研究發現耳朵刺激誘導副交感神經活動顯著增加。神經刺激還會對神經遞質釋放產生影響,從而激發或抑制神經元放電,進而影響神經遞質在大腦特定區域的濃度。由于耳內存在豐富的神經感受器,耳穴刺激感受器后產生的神經沖動會進入大腦,隨后通過脊髓進而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參與調節身體的各項機能。
王磊等[23]的臨床研究結果認為用耳穴貼壓可以有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傳導通路,故其可以有效減輕肌肉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的疼痛。Romoli等[24]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耳針作用于人體一側特定部位耳穴時,雙側小腦頂葉島蓋、次級軀體感覺功能區(S Ⅱ)、杏仁核、前扣帶皮質及小腦部位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反應信號明顯增強,提示大腦邊緣系統在針刺誘導鎮痛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Santoro A[25]結果表明,耳穴療法可增加疼痛耐受性,而不影響最小痛閾。
3.2.2 神經體液免疫學說耳穴刺激可誘導鎮痛神經介質的產生。向東方等[26]的研究表明,刺激新西蘭大白兔耳廓穴位能夠促使垂體和下丘腦β-內啡肽(β-EP)的產生。
β-EP是一種用于調節疼痛活動通路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其作用能有效抑制人體感覺神經傳導遞質中P物質的釋放,對呼吸、鎮痛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起重要調節作用。此外, 內源性阿片類藥物在多種應激反應中不僅可以調節人體激素水平,還可以同時發揮多種生物學效應,如主要作用于人體感覺神經末梢,抑制傷害感受器的興奮,發揮了鎮痛和抑制傷害感受器的作用。這其中機制是否均通過迷走神經刺激發揮膽堿能的抗炎鎮痛作用,還是有其他蛋白細胞通路介入傳導,仍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耳穴貼壓作為中醫護理技術中的一種,目前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耳穴壓豆在臨床鎮痛方面的應用效果良好,尤其在術后鎮痛方面的效果明顯,但是目前對于耳穴機制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后期可以進行動物試驗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