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榮 鄧麗娥 詹杰茵 盧漢祺 李 強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是導致終末期腎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1]。DKD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其自然病史包括腎小球濾過增加、進行性蛋白尿、繼而GFR下降,出現肢體水腫、食欲不振、疲勞乏力等表現,最終發展至 ESRD,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有研究證實在中國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在2007年為9.7%,而到 2017年已經上升到11.2%[2]。在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M2)的人群中有高達40%的患者會出現這種微血管并發癥[3],可見尋找有效的DKD防治措施非常必要。早期DKD腎臟損害癥狀不明顯,可主要表現為糖尿病的臨床癥狀,如多飲多食多尿、血流動力學改變;早期DKD患者的腎臟損害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發現,這個階段證型本虛以脾腎兩虛為主,可兼夾濕熱、濁毒、血瘀等證[3]。現代醫家仝小林也認為飲食不節是DKD的主要病因,“虛”“瘀”“濁”是其重要病機,宜虛實同治,標本兼顧[5]。謝紹鋒認為糖尿病腎病的蛋白尿與脾腎虧虛密切相關,而在脾失運化、腎主水藏精功能失常的病理狀態下,逐漸產生瘀血、濕熱等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又可導致DKD的進展[6]。
中醫學并無DKD之病名,但根據其病機及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腎風”“消渴”“水腫”等范疇。關于“腎風”的描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風論》原文:“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這段文字強調了腎臟疾病好發于冬季,冬天為萬物潛藏蟄伏之季節,而腎主藏精,冬季受邪氣,影響腎臟的生理功能可發為腎臟疾病,可有汗出惡風、腰背酸痛等臨床表現,同時腎主水,腎臟對水液氣化蒸騰的作用出現障礙,則津液輸布代謝失常,停聚體內,這時可引起顏面浮腫,在色則表現為面色黧黑,腎藏精無權則精微物質隨尿下泄,這些癥狀與糖尿病(DM)患者出現腎臟損害時的臨床表現一致。《素問·奇病論》有言:“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食少…… 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這里亦指明腎風會有顏面浮腫的癥狀,并且可以表現出納差食少等脾氣虛損的癥狀。DKD出現臨床腎臟損害癥狀時除了腎風外,尚可以根據患者的主要癥狀診斷為水腫、消渴病等。
中醫認為DM若失治誤治,病情逐漸發展可影響到腎臟,導致脾腎兩虛。脾虛攝納無力,腎虛封藏無權,人體精微流失加重,表現為蛋白尿持續增加。DM的病情進展至DKD階段,已是“五臟窮極,必歸于腎”,長時間處于病理狀態必然導致正氣耗損;而久虛又可引起瘀血、痰濕、濁毒等實邪留滯,導致虛實夾雜之證[5]。故早期DKD多見脾腎兩虛證型,治療時當以調補脾腎為主,視兼證加用活血化瘀、燥濕化痰解毒之品。
益腎方是東莞市中醫院治療糖尿病腎病協定處方之一,其組成是基于脾腎虧虛、氣絡郁滯的慢性腎臟病病機,以益腎健脾、活血通絡為治則,可應用于DKD早期干預治療,在保護腎功能、推遲進入腎臟替代的時間、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方面有顯著療效。 益腎方全方由黃芪、山萸肉、菟絲子、當歸、僵蠶組成,方中以黃芪為君藥,味甘,性微溫,補益肺、脾、腎之陽氣,使脾腎之氣健旺,脾能攝、腎能固則精微下泄能止;山萸肉、菟絲子益陰固精為臣,配合黃芪,一陰一陽,陰陽相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共奏健脾腎、斂脾精、止漏濁之功;佐以當歸,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應當急固,補氣方能生血”之義,行益氣活血之效;僵蠶取其清揚之性,透表利于外邪之疏散,疏泄利于濕毒之蠲除,與柴胡共為使藥,輕清升散,疏利三焦使邪有出路,樞機運轉,有利于脾腎同補,全方共奏益腎健脾、活血通絡之功。
張某,男,61歲,2019年11月7日初診。主訴:泡沫尿7個月。現病史:7個月前在外院檢查提示尿蛋白+,考慮慢性腎臟病可能,在專科醫師建議下于2019年4月行腎穿刺檢查,病理結果提示為輕度系膜增生性糖尿病腎病伴較多炎癥細胞浸潤,外院醫師予潑尼松 0.5 mg/(kg·d)治療,尿蛋白轉陰性后逐漸減少激素用量,于2019年8月停用;但患者訴1個月前于外院復查提示尿蛋白再次轉為陽性,現為尋求中醫治療來東莞市中醫院門診就診,刻下見:乏力,多汗,無口干口渴,間有晨起后雙眼瞼浮腫,無雙下肢水腫,偶有腰部酸痛,納差,偶有惡心感,眠差,小便頻,尿中泡沫多,夜尿4~5次,無肉眼血尿,無尿急尿痛,大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脈弦。既往史:10年前于外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現規律口服二甲雙胍,每日2次,1 g/次治療,自訴血糖水平控制尚可;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查體:BP 115/80 mm Hg(1 mm Hg≈0.133 kPa),無顏面及雙下肢浮腫。輔助檢查:尿常規:尿糖3+,尿蛋白3+,尿潛血弱陽性;腎功能:血肌酐152.76 μmol/L,空腹血糖7.27 mmol/L;血常規:血紅蛋白129 g/L。中醫診斷:腎風(脾腎兩虛,濁瘀證);西醫診斷:糖尿病腎病,2型糖尿病。治療:西醫繼續維持原有降糖方案。中醫治療以溫補脾腎,化濁祛瘀為治則。用藥:黃芪20 g,菟絲子20 g,山萸肉15 g,僵蠶15 g,柴胡10 g,太子參15 g,茯苓20 g,制水蛭5 g,當歸15 g,金櫻子20 g,大黃5 g,甘草5 g。14劑,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飯后分溫服。
2019年11月21日二診:服藥后體力較前增加,服藥期間未出現眼瞼浮腫,無惡心感,睡眠一般,夜尿次數較前稍減少,仍解泡沫尿,一般狀態可,舌質紅,苔白,脈弦滑數。上方去金櫻子,加水牛角10 g。14劑,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飯后分溫服。
12月5日三診:體力明顯改善,納眠改善,夜尿2~3次,訴小便中泡沫較前有所減少,無顏面肢體浮腫,舌質紅,苔薄白稍膩,脈弦滑數。復查尿常規:尿糖2+,尿蛋白2+,尿潛血陰性;腎功能:肌酐112.5 μmol/L,空腹血糖6.78 mmol/L。患者病情穩定,諸證較前有不同程度好轉,未訴服藥后不適,守方如上,14劑,煎服法同前。
12月19日四診:無明顯乏力,汗出減少,胃納可,睡眠一般,夜尿次數及泡沫尿情況基本同前,自訴近2周出現3次頭暈,多于體位改變時出現,無天旋地轉,無視物模糊,無肢體偏癱,舌淡暗,苔薄白稍膩,脈弦滑數。楊仁齋《仁齋直指方》言:“瘀滯不行,皆能眩暈”。汪機所著《醫家必讀》也有描述:“雨雪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上方去水牛角,加酒川芎10 g增強活血通絡之力,14劑,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飯后分溫服。2020年1月2日患者復診,自訴已無明顯眩暈,舌脈同前,繼續予前方治療。
2020年1月16日五診:無乏力,汗出明顯改善,納眠可,夜尿減少,偶有2~3次/夜,尿中泡沫明顯減少,無眩暈,舌淡暗,苔薄稍膩,脈弦滑。復查尿常規:尿糖3+,尿蛋白1+;腎功能:肌酐91.45 μmol/L,空腹血糖6.79 mmol/L。予上方治療,僵蠶減量至10 g。余治療不變。隨后口服調補脾腎、解毒通絡之中藥,隨訪半年,尿白蛋白逐漸轉為陰性,患者病情穩定。
本醫案屬中醫“腎風”范疇,辨證為脾腎兩虛,濁瘀證。緣患者為老年男性,久居嶺南潮濕炎熱之地,自幼感受濕濁之氣,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品,導致濕熱內生,久則痰聚,阻礙氣機,從而導致脾胃受損,因而見乏力、多汗、納差;脾具有散精、升清以及固攝的功能,血糖為水谷精微,當脾氣虛弱,運化失司,則水谷精微積聚而生濕化濁。加之患者既往消渴病多年,年老體衰,消耗精氣,脾為人體后天之本及氣血生化之源,脾虛生化乏源,兼有病邪傷精耗氣,久則導致腎氣不足,陰精匱乏,此為根本。腎氣不足,風邪乘虛侵襲,循經入于腎絡,并且虛風內生,二風合而擾于腎絡,漸而氣機郁滯,氣不順則血不暢,形成的痰、熱、瘀等病理產物又加重腎絡不通[6],日久蘊而成毒,損傷腎絡則腰部酸痛;腎臟蒸騰氣化失常,水飲內停則見眼瞼浮腫。內外風同擾于腎絡,脾腎虧虛,脾失固攝,腎開闔失司,致精微物質下泄,故見小便頻、尿中泡沫多。
綜上所述,此個案患者在內外致病因素長期共同作用下,導致脾腎虧虛,兼有濕濁、血瘀內阻,從而發為此病。故初予益腎方,患者既往消渴病日久,消津耗液,已傷及脾腎,恐益腎方原方善補益后天之力不足,加太子參、茯苓益氣健脾生津,后天得以充養,滋養先天亦可事半功倍,再添味酸、性甘平之金櫻子以求收斂固澀,溫補與收斂并行,減少精微物質下泄;患者雖一派虛象,但舌質暗淡、苔薄白、脈弦,濕濁、瘀血等病理產物阻于腎絡,故方中制水蛭、大黃加強瀉濁化瘀之力,此為《素問·湯液醪醴論》云:“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如此方中不乏性味濃烈之品,少入甘草以調和諸藥,兼可甘溫和中。全方其用藥根據臟腑絡脈之虛實,選用補益脾腎、開郁、活血通絡之品,使腎絡得通,實邪以瀉濁逐瘀的治法祛除,使元氣得壯、瘀毒得解。
早期DKD中醫治法以益腎健脾為本,兼有濕濁、絡脈瘀阻者,癥見泡沫尿、乏力、多汗、納差、舌淡暗或舌胖或有齒痕明顯,苔黃膩或水滑,脈弦滑,當在健脾益腎基礎上添祛濕化濁、化瘀通絡之品,可嘗試用益腎方原方以調補脾腎、化濕活血通絡,脾土得復,腎氣強健,脾之運化水谷、散精、升清功能及腎主水功能正常,則濕無以聚,濁邪難留,外邪不侵;原方調節脾之固攝、腎之開闔,使人體精微不隨尿液丟失;然DKD患者多為久病之人,濕邪日久、風邪伏絡,致氣血運行不暢、絡脈失養,方中加入僵蠶可建奇功。益腎方先天、后天同調,以補益人體正氣為本,添化濕通絡之品,總以扶正祛邪為治則,與DKD患者脾腎兩虛、濕濁瘀阻病機契合,療效確切。益腎方雖組方精簡,但臨床病情多有變化,需謹記治病“三因制宜”,根據患者體質、生活環境、氣候環境等適當調整原方,或添收斂之品,或增扶正之藥,或重用攻邪之品,謹守病機、隨證變化方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