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楊波,林 麗
(河池學院 1.學報編輯部;2.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進入21世紀以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趨旺盛的文化需求催生了龐大的國內旅游市場,民俗旅游作為重要的旅游細分市場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和文化、旅游開發企業的青睞。規劃、發展以地方民俗文化為招牌的民俗旅游,已成為工業基礎薄弱地區尤其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增強影響力、吸引力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從資源的空間分布上看,民俗旅游可分為城市民俗旅游、小城鎮民俗旅游、鄉村民俗旅游三大類型。當前小城鎮民俗文化旅游研究領域的主要關注點,一是小城鎮民俗文化的挖掘、開發與小城鎮旅游經濟發展的關聯[1-3];二是小城鎮生態保護與民俗旅游的融合、發展[4-5];三是小城鎮旅游發展與民俗文化保護的互動關系[6-8]。與上述研究的取向不同,本文擬基于“文化空間”概念探討小城鎮發展民俗旅游的問題。小城鎮發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是該區域須擁有可供游客進行旅游消費的民俗資源。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9]1。“文化空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10]在這一定義之中,“文化場所”又名“文化空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用來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和樣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概念具有同一性——從民俗學的角度看,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民俗的具體形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來看,幾乎所有的民俗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關照的對象,如國家名錄“民間文學”類的“三大史詩”“四大傳說”“劉三姐歌謠”等,“傳統技藝類”的“壯族織錦技藝”“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等,皆屬于民俗的范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的現代際遇及其引發的社會性話題來看,兩者亦有同一性:基于前工業文明時代文化土壤發生、發展而來的民俗在現代社會面臨消亡,民俗的現代傳承問題一直是近百年來的全球性課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則是21世紀初以來國際組織在全球范圍推行的旨在搶救、保護、研究、傳承那些口耳相傳、世代傳承的各類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維護文化的多樣性。
小城鎮發展民俗旅游經濟不可避免地遭遇如何挖掘、保護、傳承地方特色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旅游資源的問題。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探討與民俗保護、傳承相關的話題,包括當代民俗與旅游發展的問題,可以引入“文化空間”這一概念。這是因為,“文化空間”概念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是一個具有啟示性的指稱……文化空間為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科學的范式和全新的視角。”[11]98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和保護對象,“其存在的核心價值在于它完整地、綜合地、真實地、生態地、生活地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11]92。地方發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是該地具備一定的、可供游客消費的“民俗”資源,而能滿足游客懷舊、好奇、追求真實等文化、心理需求的則是那些完整地、綜合地、真實地、生態地、生活地呈現出來并為游客所感知的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化、現代化語境下,這種呈現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科學、合理地構建,這也是本文的出發點。
本文所指的小城鎮,與集鎮①建制鎮是人為設置的行政建制,集鎮則是介于鄉村與城鎮之間的過渡型居民點,無行政上的含義,一般指建制市鎮以外地方最基層的商業中心。不同,特指建制鎮(不包括縣級政府所在的城關鎮)的鎮區部分。作為民俗旅游空間載體的小城鎮,“兼具農村和城市的特點,是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聚落形態。”[12]懷遠鎮是廣西河池市宜州區下轄的建制鎮,其東距宜州區22公里,西距河池市金城江區50公里。境內有一級公里貫穿,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柳江的最大支流龍江河穿越腹地,并與龍江支流中洲河交匯于鎮區(懷遠社區)。截至2015年,懷遠人口約35 000人[13],民族成分以壯族、漢族為主。懷遠此類小城鎮是鄉村民俗和城市民俗的交匯地,因而其民俗文化多兼具鄉村民俗和城市民俗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也是小城鎮民俗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優勢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中的“文化空間”,是一個人類學意義上的概念。人類學的文化空間,首先是一個物理空間或自然空間,即物理“場”;其次這個“場”是個文化場,“場”里有人類的文化建造或文化的認定;再次,在這個自然場、文化場中,有人類的行為、時間觀念、歲時傳統等,可以說,文化空間是一個有人在場的文化時空場[11]84。由此,一個時空場在滿足“存在文化現象”的前提下,便可以認定為文化空間,并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其進行大致的類型劃分。
以空間為主的文化空間自然屬性較為明顯,通常表現為非常明顯的物化形式(有人居住或活動的建筑、場所、地點等)。
在懷遠鎮區,最具特色的文化空間是懷遠民居——騎樓。騎樓的形成與懷遠悠久的商貿傳統有關。史料記載,懷遠在唐宋時即為軍隊治所,清代至民國時期發展成桂西北商貿重鎮。20世紀30年代,有外籍人士出資對懷遠街道進行改造,修建了木板結構的騎樓。騎樓是近代粵桂兩地沿海經濟向內陸腹地延伸、滲透的產物。與粵桂兩地沿海市縣騎樓建筑常見不同,桂西北地區近代修建并遺存至今的騎樓建筑稀少。河池11個縣(區),除了宜州懷遠,僅南丹縣城關鎮、都安縣安陽鎮尚存少量的騎樓。懷遠騎樓現存320間,集中分布于長1 200米呈東西走向的老街(由文昌街、上和街、文昌街組成)兩側。在融合了明清建筑風格的騎樓建筑群中,粵東會館、湖南會館等商會遺址依稀可辨。除了騎樓,懷遠老街還留存了部分宗教建筑,如今的懷遠社區居委會辦公用地,即為過去社區居民敬奉“游天得道三界真人”的三界廟舊址。宜州懷遠與賀州市八步鎮、容縣容城鎮、融安縣長安鎮號稱廣西四大古鎮,以懷遠老街騎樓為標志的傳統民居則是最能彰顯懷遠之“古”的文化空間,也是目前懷遠的核心人文景觀。
以時間為主的文化空間,即“文化空間”定義中“可確定為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時間”[16]2。通常反映某一族群的歷史觀、時間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歲時節日民俗就是典型的以時間為主的文化空間類型。歲時節日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歲時節日的形成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相對固定的節期,二是有特定的民俗活動[10]131。懷遠的歲時節日中,端午、中秋是較具旅游吸引力的兩個節俗。
懷遠地處兩江交匯處,水文條件優越,適合舉行賽龍舟等水上運動。明清至民國時期,地方政府、民間商會已在懷遠舉辦劃龍舟比賽,吸引宜州境內鄉鎮及周邊柳江、融水等縣龍舟隊伍參賽。進入21世紀,由于多方面原因,懷遠端午劃龍舟習俗日漸式微,但仍間或有之。賽龍舟當日,周邊群眾紛至沓來,河岸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中秋節并非嶺南的原生節俗,其何時傳入難以考證。清道光《慶遠府志》記載,宜山(今宜州)中秋時家人團聚,晚餐后在天井或大門前設案臺擺放月餅、水果供月,邑人相聚村(街)邊唱山歌以及請“婭禁”①婭禁,即壯族民間行巫問卜的女性巫師。。懷遠鎮有組織的中秋供月活動始于20世紀90年代。2010年,懷遠社區組織了一次規模較大的中秋祭月活動。及至2021年,大型的集聚性中秋祭月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12年。期間有關部門順勢推出了“打造全國最佳賞月目的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②2020年以懷遠中秋祭月節活動為代表的“宜州祭月習俗”進入廣西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宣傳口號。農歷八月十五這天,在1 200米的騎樓老街,晚飯后各家各戶將供品置于騎樓廊道下祭桌之上。供品中有以面粉為主料的各式月餅,有以糯米、綠豆、紅棗等原料制作的八寶飯,有柚子、葡萄、西瓜、黃瓜等果蔬,有微縮的“農家大院”……供品的擺放齊整而富于變化,充分表達“花好月圓”“合家歡樂”“五谷豐登”等美好家國情懷。
時空綜合文化空間是介于以空間為主和以時間為主之間的文化空間類型,其特點是不以特定的空間(地域)或特定的時間為其顯著標志或特征。此類文化空間主要體現為風味小吃的現場制作和售賣。在懷遠,八寶飯、馬打滾、芋頭糕、裹蒸粽等小吃以制作考究、口味上佳而名聲在外,頗受當地民眾和游客的喜愛。
例如懷遠居民舉辦滿月、婚慶等喜宴常用的甜食——八寶飯。2017年懷遠八寶飯制作工藝被列入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入選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八寶飯制作時,以土碗為盛具,先在碗底抹上豬油備用,將綠豆沙揉扁,把切成小塊的櫻桃、蓮子、紅棗呈花瓣狀擺在豆沙上,然后將有花的一面朝下壓在碗底,沿碗邊放入菠蘿、枸杞等彩色食材,再裝入蒸熟的糯米,連碗一起放入蒸鍋隔水蒸煮10分鐘即成。
在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瀕危的形勢下,發展民俗旅游遇到的首要難題則是如何挖掘、保護與傳承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文化空間(類遺產)的保護,除了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般原則外,還有自己獨特的保護要求和特殊原則,即完整性、真實性、生態性、生活性[11]96。宜州有關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懷遠旅游發展規劃過程中對“文化空間”缺乏認識,相關保護理念并未得到體現和貫徹。筆者將從文化空間保護的視角,對當前懷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的得失進行審視。
1.完整性保護方面
得益于劉三姐歌謠2006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帶來政策紅利,宜州區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相繼成立藝術和文化遺產股、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負責宜州區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整理以及代表性項目的申報、保護工作。從工作成效上看,完整性是有所體現的。2010年后政府持續投入資金進行騎樓修復,修繕破損嚴重的街道,恢復了過去青石板路面貌。政府重點打造的中秋祭月活動,從活動開展的具體時間、程序到資金資助①從2014年起,對參加政府組織的祭月活動的而家庭戶,每戶補助300-500元。等方面做了詳細的指導和規劃。在懷遠飲食習俗的發掘與保護方面,八寶飯制作技藝2017年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部門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完整性原則的貫徹上存在明顯不足,如具有百年歷史的懷遠風爐制作技藝瀕臨失傳卻未得到足夠重視、豐富的節日習俗未能得到全面挖掘等。
2.真實性保護方面
騎樓街的商貿活動,中秋、端午等歲時節令中的祭祀和娛樂,八寶飯、風爐等制作技藝的展示,山歌、故事的演述等都是近百年來懷遠本土的原生文化,有相當深廣的群眾傳承基礎。近年來,政府推動街區居民以家庭戶為單位開展祭月活動,除了在活動地點、范圍等方面制定一些規范,基本上遵循了自覺自愿參與為主、不干涉祭月活動具體內容與形式的指導原則。不足方面主要表現為官方“另起爐灶”主辦的祭月儀式對非原生文化的生硬移植。2015年后,官方設計了一種舞臺祭月儀式,其流程大致是:選出穿漢服的主祭、贊禮各1名,從祭、執事若干。在執事的引導下,主祭上香、祭酒、讀祭文、焚祭文和月光紙,接著帶領所有參祭者向月神行參拜禮。禮畢后由主祭主刀,將祭桌上的月餅分割成數份發給祭臺上的參祭人。筆者梳理《慶遠府志》《宜山縣志》等地方史志,并未找到清代以來宜州乃至河池一帶在中秋節舉行此類祭月儀式的記錄。實際上,原本僅為古代朝廷及貴族施行的中秋祭月禮儀下沉民間后,繁瑣的儀式不斷簡化,及至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只知中秋吃月餅而不知祭月。中秋之夜懷遠社區居民在自家屋檐下置祭桌,擺上月餅、八寶飯、柚子等供品,再點上幾根香和蠟燭祭月,已是民間文化復興以來桂西北地區難得一見的一種中秋節儀式場景。有關部門搭臺表演的大型中秋節祭月典禮,從內容到形式均缺少地方傳統的支撐。
3.生態性保護方面
自2010年懷遠、宜州兩級政府決定將旅游業規劃為懷遠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以來,在環境的生態性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修補老街道路、修繕騎樓,加固河堤,清理養魚網箱,取締、關停兩江交匯處的挖沙船、沙場等。近代的懷遠老街是集物流、商貿、民間工藝生產、民間祭祀活動等為一體的文化空間,其保護重點一是騎樓形貌的恢復、修繕,二是中秋節內涵和外延的發掘(或創新)——這從生態性保護的原則上看顯然是不夠充分的。清末至民國時期商貿活動興盛的懷遠街道,騎樓主要擔負經商和居住兩大功用,而如今開設商鋪的騎樓的數量不足總數的十分之一,部分騎樓甚至常年無人居住,人們僅能從殘破的騎樓筑窺見昔日商埠的一絲風貌。在騎樓老化、街區擴大、居民外遷及年輕人外出求學、就業等因素的催化下,騎樓的商貿、居住兩大核心功能大為弱化,除了雙休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時間段,用“門可羅雀”來形容并不為過。懷遠鎮昔日的輝煌建立在商貿活動活躍的基礎之上,如何重新聚攏人氣,再現昔日的盛景,各方主體任重道遠。
4.生活性保護方面
對懷遠的核心人文景觀——懷遠老街來說,目前有關部門對道路、騎樓立面的修繕維護,是一種“見物不見人”的靜態保護模式,其注重對街道文化空間內的靜態器物如建筑、工具、碑刻、文本等進行保護,而相對忽視了對“人”的因素即文化傳承傳人的保護和挖掘。從效果上看,老街面貌的改觀短期內吸引了一些游客前來,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老街居住人口持續減少、游客稀落的境況,這表明在懷遠文化空間——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需要轉變思路以獲更大成效。
近年來,在“互聯網+”、汽車普及、文旅融合等時代因素的疊加效應中,中國的民俗文化旅游業迎來一波發展高潮。懷遠應時以“古鎮”為名片,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業,連年舉辦的中秋祭月活動中,數以萬計的游人涌入懷遠街區。人氣的短時集聚以及官媒、自媒體的宣傳報道擴大了懷遠的知名度,也讓地方政府看到了在懷遠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潛力。
2016年,懷遠古鎮景區申報國家4A級景區并獲批,表明懷遠的旅游資源、旅游管理、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條件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平臺已基本搭建。但以2016年為界,主打“古鎮牌”的懷遠旅游業近幾年來的發展態勢遠不如廣西境內同為國家4A級景區的賀州黃姚,桂林大圩、興坪等古鎮良好,甚至與2015年才成為國家3A級景區的南寧揚美古鎮①1922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揚美是南寧市直屬鎮,新中國成立后,揚美從鎮一級行政建制變成如今廣西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本文在此提及僅出于比較同類旅游資源及其吸引力的需要。相比也有差距。突出問題在于其所擁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吸引力與同類型景區相比較弱。民俗(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與民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特性、區域旅游發展環境質量、區域旅游政策環境這些要素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即民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特點越突出、區域旅游發展環境質量越高、區域旅游政策環境越好,其民俗(民族)文化旅游吸引力就越大。其中,民俗(民族)文化的特性是旅游吸引力的前提和核心,可以從旅游資源的內容具有民族個性、凸顯原真性,形式新穎給人奇特或震撼感,規模大、知名度高、受眾廣泛,具體可參與的項目豐富多樣這幾個方面衡量[18]。
歷史上,宜州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且各民族文化交融較充分,其文化的民族個性、民族特色與周邊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等地相較不甚鮮明,如宜州人引以為傲的“劉三姐”其實是華南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劉三姐歌謠則是華南壯、漢、苗、瑤等民族歌謠文化交融的產物;端午、中秋等節俗文化也與柳州、桂林等周邊地市的差別不大。因此,主打“民俗文化”的懷遠旅游業缺乏震撼人心的獨特民族文化景觀,而一些引入的文化形式,如中秋節上著漢服祭月、辦婚禮等,則是對流行一時的“漢服運動”[19]的模仿、移植,難以本地化為可持續利用的旅游資源。懷遠古鎮的核心文化景觀是老街騎樓,而在廣西境內的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地,騎樓則較為常見,其獨特性、稀缺性并不突出。
在旅游資源的規模上,我們以廣西賀州黃姚古鎮、南寧揚美古鎮為參照。黃姚的有形建筑遺產豐厚,特別是作為整體出現的古鎮聚落環境。黃姚保存的明清民居有300多幢;完整保存的8條石板街,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全長10多公里;此外還有亭臺樓閣10多處,寺觀廟祠20多座,特色橋梁11座[20]150-151。而揚美古鎮則擁有700余棟明清時期建筑。保留完好的有20多處,分布在古鎮各個街巷內。鎮內8條主要街道,均為石板鋪砌。明清古宅、清代一條街、黃氏莊園、慕義門、魁星樓、孔廟、禁碑、古閘門、舉人屋等盡顯明清建筑工藝特色[21]168-170。而這樣的旅游資源規模,是同為“古鎮”的懷遠所不具備的。
在知名度和受眾方面,因網絡知名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物的實際知名度,我們通過景點名稱的網絡檢索數據作大致判斷。以上述幾個古鎮為例,通過“百度百科”搜索“黃姚古鎮”“揚美古鎮”“興坪古鎮”“大圩古鎮”“懷遠古鎮”,獲知“黃姚古鎮”的瀏覽次數為2 032 103次,“揚美古鎮”為388 016次,“興坪古鎮”為327 735次,“大圩古鎮”為497 265次,“懷遠古鎮”為7 425次①數據抓取時間為2022年1月10日。。百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某詞匯與其對應網頁的搜索、瀏覽次數是該詞匯指稱事物社會知名度、熱度大小的重要指標。“懷遠古鎮”的瀏覽次數僅為7 425次,與“興坪古鎮”“大圩古鎮”“揚美古鎮”“黃姚古鎮”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瀏覽次數相比差距巨大,可以看出“懷遠古鎮”的社會知名度較低,旅游吸引力有限。
具體可參與的項目方面——懷遠老街騎樓是景區的核心景觀,游客免票進入老街后,主要的游玩方式就是沿貫穿老街的青石板步行領略騎樓風貌。除了粵東會館、湖南會館、貴州會館提供入室參觀外,少數經營地方風味小吃、特產的騎樓商鋪也允許客人進入。中秋節是懷遠古鎮景區近年重點打造的節俗旅游項目,這一天蜂擁而至的游客可以觀看官方主辦的大型祭月儀式,也可以近距離觀摩鎮區居民在自家門前發起的祭月活動。同為4A級景區的黃姚古鎮,由于景區規模大、景點多,有關部門共規劃設計了3條旅游路線(深度精華路線、紅色旅游路線、無障礙路線)。游客購票進入景區后,可參與的常態化游玩項目有香酒迎客、龜蚌祈福、豆豉秀技、船頭對歌、竹竿舞、進士歸來、瑤鼓歡歌、魚龍歡歌、繡球招親等9個巡回演出活動[22],旅游項目之豐富多樣遠超懷遠古鎮。
懷遠民俗旅游發展不盡人意的主因之一在于其民俗旅游資源特性不夠鮮明、突出,降低了游客旅游動機產生并將其轉化為旅游目的地可能性。旅游業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行業,涉及到飲食、住宿、出行、游玩、購物、娛樂等環節,而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除了與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特性相關,還與區域旅游發展環境質量、政策環境等因素相關。因此,探討懷遠民俗旅游發展問題,既要找出關鍵的制約因素,也需綜合考慮其他因素以探尋一條適合懷遠此類小鎮可持續發展民俗旅游的路徑。
鑒于“文化空間”概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保護方面呈現的新視角和范式意義,針對懷遠文化空間保護、挖掘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們從提升懷遠民俗資源旅游吸引力的角度出發,提出建構基于懷遠民俗旅游發展的“文化空間”策略。
1.厘清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資源
文化空間應完整地、整體地而非片面、分割、單一的保護,文化空間中任何文化的缺省、破壞、湮滅都是對文化空間的嚴重損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類型的“文化空間”實施完整性、整體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方法。但確定保護對象類型、范圍、具體措施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對文化空間或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資源有全盤的掌握。從當前有關部門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舉措看,完整性、整體性的原則和方法有一定體現,但未能得到全面貫徹,導致一些或可進入保護目錄并成為旅游資源的民俗文化被忽略掉。如前文提到的三界廟,曾一度是懷遠街區民眾的祭祀場所,20世紀60年代特殊時期變更為居民委員會辦公用地。對于這樣一個曾經承載民間信仰的場所,還有沒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進行考量必要性?廣西民間信仰的三界神,據傳是消災降福的地方保護神。據《廣西通志》《宜山縣志》《懷遠鎮志》等地方志記載,清代慶遠府轄治內包括今宜州、環江、羅城、忻城等地普遍存在三界公信仰[23]。而據筆者的了解,懷遠老街的三界廟雖然改做他用多年,但老街一些上年紀的居民仍對三界神的故事傳說娓娓道來。也就是說三界神信仰在社區里依然有一定的群眾基礎。類似三界廟(信仰)這樣的民俗文化在懷遠還有不少,以之為例,旨在說明從完善懷遠鎮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挖掘、豐富懷遠民俗旅游資源這一角度出發,“摸清家底”,普查懷遠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十分必要。
2.構建以地方原生文化為底色的民俗旅游空間
文化空間中的文化形態、樣式應該保持真實性,即使發生文化變遷,這種變遷也應該是真實的、符合文化發展規律,是社區族群自然發展中主動選擇的。在懷遠中秋祭月活動中,舉辦大型祭月典禮,穿漢服祭月、辦婚禮等,在主辦方看來或是一種文化創新。從實際效應上看,這些“創新”一開始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但對懷遠居民原有文化行為選擇的影響有限,反而因為占用過多街區空間易導致交通堵塞,影響周邊商戶正常經營,模仿痕跡重,缺乏地方特色引發外地游客“吐槽”,人力物力投入過大等問題而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在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中,適當的創新、再造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保持原生文化的底色,在此基礎上探索“移植性民俗文化創建與原生文化保護耦合”[24]73-79。
3.參照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要求建設景區
2004年國家提出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建成20多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范圍涉及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此外各省、市、自治區也設立了自己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是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個基本原則的舉措,也是開展“區域性整體保護”實踐的基本方法。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意味著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一定資金、政策保障以及較為系統、科學的技術指導。目前宜州區僅有下枧河流域的劉三姐歌謠文化保護區被列為自治區級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而身為國家4A級景區的懷遠古鎮景區卻為非官方認證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檢視懷遠古鎮景區在生態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時,不難發現其存在保護理念、方法不明確,資金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相關主導者在生態性保護實踐方面要提出前瞻性的措施,即參照國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3月1日出臺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要求,制定符合景區實際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并予以實施。借鑒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理念、方法實施文化生態保護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成為某一級別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而是構建一個自然、文化生態保持良好,可滿足自身發展民俗旅游業的文化空間。
4.激發民眾參與構建旅游文化空間的主觀能動性
后工業時代的民俗雖然多處瀕危、衰亡的窘境,但畢竟還是一種有生命的、活態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須基于其生活屬性的延續。而在民俗旅游文化空間中,社區民眾則是民俗這種生活文化的主體。《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提出要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充分體現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尊重民眾主體地位的目標定位。在這4個目標中,“民眾受益”應該是一個前置目標,可以認為是文化生態保護區或旅游文化空間中激發、提高民眾參與構建旅游文化空間的主觀能動性的核心驅動力。所謂的“受益”,應包括經濟利益的獲得,文化的延續、精神的愉悅等。如對老街騎樓的保護,要把“見物不見人”的靜態保護模式轉變為“見物又見人”的動態保護模式。騎樓修繕后,要動員、激勵更多的居民住進騎樓或經商,對于響應號召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在老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方面,黃瑤古鎮和揚美古鎮的經驗值得參考。與懷遠類似,這兩個景區許多古民居也曾因為城鎮化、教育、就業等原因導致人口外流而無人居住。針對這種情況,后兩者采取的措施一是以優惠政策、條件吸引外部商戶進駐,二是開放院門、房門,允許游客近距離參觀房內設施,與房主近距離互動。在旅游收入的分配上,景區內參與門戶開放的家庭均可以得到程度不同的分紅。這種保護模式的實施一來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求知欲,二來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極大調動了其參與構建旅游文化空間的積極性。不少外出謀生的年輕人眼見家鄉的旅游業越發紅火,開始返鄉返村謀生,人氣聚攏效應開始呈現。
客觀地說,即使民俗文化的保護、挖掘工作卓有成效,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懷遠的旅游資源稟賦不高的局限。基于此,筆者以為,成為“周邊游”目的地應是當前乃至長時期內懷遠民俗旅游發展的現實選擇。近10年來,“周邊游”已成為國內出游的新趨勢。在旅游業中,“周邊游”這一概念并沒有嚴格的界定。作為一種游客的出行選擇,其大致特征是出游半徑小、單次行程時間短、決策時間快。而周邊游市場的興起,與國家宏觀經濟持續改善,城市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人均旅游消費支出翻倍提升,私家車保有量不斷攀升,公路、鐵路網絡日益完善,法定假期碎片化等因素的出現和推動有關[25]。
與民俗旅游開發較早較成熟的古鎮相比,懷遠資源的特性并不突出,規模、知名度包括可供參與的項目均有明顯短板,旅游吸引力不足,而這些不足既與民俗文化的保護、挖掘力度有關,還與區域旅游發展環境質量等因素相關。就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交通等要素而言,地處桂西北的懷遠條件并不突出——如廣西區內同為主打民俗旅游牌的黃瑤古鎮,地處廣東廣西交界,是廣東、港、澳游客西游廣西、云貴等省區的第一站。桂林大圩、興坪位于馳名中外的桂林漓江風景區這一黃金旅游帶中,大圩、興坪古鎮雖然不是其中的熱門景區或景點,但熱門景區、景點帶來的溢出效應也為兩者引來了大量境內外游客。相形之下,懷遠要發展民俗旅游,現階段若以吸引長距離出行游客為主要目標就顯得不切實際了。成為“周邊游”目的地應是當前乃至長時期內懷遠民俗旅游發展的現實選擇。
首先,懷遠古鎮景區老街有300多間保存完好的騎樓,放眼整個廣西這并非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在桂西北桂中一帶卻屬罕見。而近10年來懷遠中秋祭月活動連年舉辦,在周邊地區已形成了一定影響。參與中秋祭月活動的外地(宜州以外)游客,也多來自來柳州城區、柳州市柳城縣、來賓市忻城縣以及河池金城江區、環江縣、羅城縣等周邊縣(區),如以懷遠為中心,這些縣區到懷遠的距離均不超過100公里。上述情況表明,懷遠古鎮景區有條件成為其周邊縣(區)游客選擇“周邊游”時重點或優先考慮的目的地。
將懷遠景區發展目標定位為“周邊游”目的地,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仍然有很多“短板”需要補上。如針對景區具體可參與項目不多的問題,可在傳統節俗的基礎上大力、持續地挖掘并創新——圍繞中秋節俗開展的文旅活動吸引不少游客的目光,也擴大了懷遠的知名度,但中秋節俗一年一次,活動時間跨度短,難以形成持久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事實上,眾多傳統節俗中,除了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大節”,懷遠民眾對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節俗也很重視。若能在中秋節俗之外,結合民俗旅游開發、激活、創新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節俗,則可大大縮短一年內僅舉辦一個節俗活動帶來的漫長空檔期,增加景區具體可參與項目的數量。再如,從出行的規模來看,與傳統的團游不同,“周邊游”的出行規模往往是一家幾口的“家庭游”。而“家庭游”中,攜帶孩童的比例不小。這就要求“周邊游”目的地應當配備一定數量的適合孩童游玩的設施或項目——這是目前懷遠景區建設忽略的地方。破解之道,除了增加投入在景區內建設相應設施或項目之外,還可以在景區周邊做文章——懷遠景區周邊水土資源豐富,水稻、果蔬、蠶桑等的種養植業較為發達,可考慮整理、挖掘“農耕文化空間”資源,走“農文旅”的融合發展道路,讓游客在充分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時體驗休閑農業采摘游的樂趣。
中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即使在文化趨同、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許多民俗文化依然在城市、鄉村文化拼圖中占有一席之地,發揮各種各樣的作用。像懷遠這類兼具城市、農村雙重特性,擁有一定傳統文化底蘊的文旅小鎮,在中華大地上并不少見。在21世紀旅游業勃興、新型城鎮化建設方興未艾、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這些普遍陷入旅游吸引力不強困境的文旅小鎮紛紛高舉文旅融合大旗探索民俗旅游發展之道。筆者認為,掙脫困境的舉措之一是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短板,保護好現有民俗文化資源并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旅游文化空間。經過“挖掘、激活民眾傳統生活空間蘊藏的潛在動力,賦予文化生態保護區傳統生活空間基礎上新建的空間和網絡關系空間以能量”[26]之后,民俗旅游業在這些文旅小鎮的未來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