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鐘印芹 黎娟秀 于 敏
失眠,中醫稱之“不寐”,指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病證,常伴頭暈、頭痛、心悸、健忘等,《黃帝內經》稱“不得寐”或“目不暝”[1]。有調查分析發現超過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不僅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且長時間的睡眠障礙會造成精神類疾患如抑郁、躁狂和焦慮[2],對患者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腕踝針療法是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精神科專家張心曙在數十年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種簡便易行、安全無痛、療效可靠的針刺療法[3]。早有報告顯示腕踝針治療失眠療效滿意[4],但歷來對腕踝針療法鎮痛機制進行研究者較多,治療失眠機制探討者較少。為增強醫護人員理解腕踝針治療失眠的機制,發揮其在失眠護理中的獨特作用,本文對腕踝針的基本特點、治療失眠的作用機制以及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腕踝針基本理論包括身體分區及針刺點。張心曙教授將人體劃分為兩側兩段六個區,以前后正中線為界將身體分為左右兩側,以橫膈為界將身體分為上下2段。身體兩側包括四肢各分6個縱區,用數字1~6編號,用于癥狀定位;在腕踝部各定6個針刺點,編號1~6與縱區對應,根據病證所在的區選取同一編號的針刺點。選穴特點是上病取上,下病取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全身或區域不明取上1;針刺時針體與皮膚呈30°角,縱軸固定,上下可調整,針刺方向“趨向病所”皮下淺刺,針身幾乎全部刺入,只留2 mm在皮膚外,不能出現酸、麻、脹、痛等針感,且越沒有針感,療效越好;通常留針30 min,可視病情適當延長,一般不宜超過48 h。是極具特色的一種新興療法[5]。
2.1 傳統經絡學機制傳統經絡將身體劃分為三陰三陽,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手六經皆通過腕部,足六經皆通過踝部,與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互為表里,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端貑枴てげ空摗吩?“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故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反映體表的部位。腕踝針理論在很多方面與傳統經絡理論相一致,如身體分區與十二皮部相對應,1~6區大體相當十二皮部分區之少陰、厥陰、太陰、陽明、少陽及太陽經,針刺點分別位于相應的十二經脈循行路線上,針刺點的主治病證與十二經脈的主治病證亦相對應[6]。腕踝針治療失眠常選取雙側上1或上1、2,上1 針刺點與手少陰心經之神門相近,上2針刺點即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2條經脈均主治心、胸及神志病,神門及內關均有補益心氣、寧心安神之功效,針刺上1、上2解心煩、促氣血、養心安神。故腕踝針以針刺點皮下淺刺激發十二皮部,調節絡脈之氣,通過皮、絡、經、腑、臟調動十二經脈之氣血,網絡全身,溝通內外,達到疏通經絡,調和臟腑,協調陰陽的治療作用[7]。
2.2 中醫理論整體觀思想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結構相互聯系,功能相互協調。同時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存在著適應性調節變化,皮部是機體的衛外屏障,起著保護機體,抗御外邪的作用[8],《靈樞·百病始生》曰:“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鹅`樞·邪客》記載:“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 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正如《靈樞·衛氣》所說,營氣與衛氣“陰陽相隨, 外內相貫”,故睡眠-覺醒晝夜相交替與衛氣有規律地在人體中運行息息相關,衛外不固,營衛失和則不寐[9]。總之,不寐的病因病機屬營衛失序,陰陽失衡,導致陰陽失調,使人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機能處于亢奮狀態而致[10]。針灸治療失眠在于疏通經絡,調節陰陽之偏勝偏衰,讓機體歸于陰平陽秘,以達陰陽平衡之效,提高睡眠質量。腕踝針是在傳統經絡皮部理論指導下的淺刺針法,體現中醫的整體調節思路[11],皮部與經絡、五臟六腑密切相關,腕踝針皮下淺刺激發衛氣[12],即通經絡,調臟腑,促使氣血運行暢達,從而營衛和諧,陰陽平衡,心神俱安而得寐。
2.3 神經生物學機制失眠癥的神經生物學機制較為復雜。不同腦區及核團與睡眠-覺醒存在相關性,多種神經遞質參與了睡眠-覺醒生理周期的調控。研究認為,下丘腦、腦干中縫核、腦干網狀結構和大腦皮層等神經元與γ-氨基丁酸 (GABA)、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多巴胺(DA)、乙酰膽堿(ACh)等神經遞質共同構成睡眠-覺醒神經回路,當促覺醒系統過度激活和/或促睡眠系統受到抑制,均會使睡眠-覺醒周期紊亂,繼而導致失眠的發生[13-15]。腕踝針是在電刺激療法治療以神經癥為主基礎上,受傳統經絡學說啟發,結合人體胚胎發育的生物進化及神經反射調整原理發展而來[16],與神經效應有密切關系。近肢端的腕踝部神經末梢豐富,且“針沿皮下刺入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呈線狀,比垂直刺入的點范圍大”,對刺激的反應越靈敏,通過神經沖動傳導活動引起上述神經回路發生相應變化,釋放相應的神經遞質,改善局部微循環及興奮迷走神經,調整患者睡眠-覺醒機制恢復正常,而治療失眠[17,18]。
3.1 單純腕踝針療法治療失眠王憲平等[19]用腕踝針治療32例失眠患者,總有效率達93.75%,治驗證明,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宋媛等[20]用腕踝針與單純西藥治療失眠相對比,西藥對照組總有效率76.4%,腕踝針組總有效率達93.8%,可見腕踝針療效明顯優于西藥;吳曉亮等[21]取上1、2穴合用治療失眠,增強了養心安神之功,使療效更為顯著;腕踝針治療婦女更年期不寐也具有很好的療效,青姚等[22]對更年期不寐婦女采用腕踝針治療,療效優于單純用藥治療;徐美君等[23]文獻綜述發現臨床上腕踝針療法對抑郁型失眠有效率在90%以上;魏莉瑛等[24]用腕踝針治療失眠30例,治愈15例,好轉13例,總有效率達93.3%。
3.2 腕踝針結合其他療法治療失眠胡丹麗[25]、鄭穎力[26]均使用腕踝針配灸涌泉穴治療中風后失眠,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改善,煩躁、頭暈、乏力等癥狀緩解;周禮霞[27]和史金花等[28]均采用腕踝針結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失眠,療效優于西藥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西藥治療,比常規西藥治療更能改善頑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及疲勞感;王勝[29]應用腕踝針加耳穴壓籽治療高原地區失眠癥,治療前、后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評分,顯效率為93%,優于單純藥物治療,且具有明顯的鎮驚安神功效;鄭壇明[30]采用腕踝針配合耳穴貼壓治療失眠,總有效率為96.2%;任建寧[31]采用體針配合腕踝針治療抑郁型失眠癥,總有效率為93.0%;張雅玲[32]和滕桂云[33]采用腕踝針結合普通體針治療失眠,發現兩者結合治療失眠療效優于單純普通針刺;許衛國[34]采用腕踝針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失眠癥,取得了顯著療效;劉叢等[35]采用腕踝針配合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療叢集性頭痛所致失眠癥,總有效率為92.9%;趙娜[36]用腕踝針聯合子午流注治療儀治療失眠療效顯著。
現代社會由于各種壓力不斷增加導致失眠的發病率明顯提高,目前國內藥物干預仍然占據失眠治療的主導地位,由于不良作用較多,一般不主張長期服用。上述可見腕踝針無論單獨應用還是聯合其他療法在治療失眠患者中均有較好療效。而腕踝針取穴簡單,安全方便,見效迅捷,無不良作用,與傳統針刺法相比不僅追求針感無痛苦,且可以長時間留針加強療效,期間肢體活動不受影響,使得懼怕傳統針刺法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其理論和方法簡單明了,腕踝部的進針點安全,不良反應小,護士亦容易掌握,可操作性強,臨床應用中顯示出巨大優勢。目前,腕踝針治療失眠常規選取上1或上1、2居多,對不同證型的配穴、壓痛點的應用研究還較少,需要臨床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深入探究,推進腕踝針在失眠護理中的有效應用,提升中醫優勢技術服務能力,造福患者。